切换新版>>

摄影部落 >  【老壶摄影文集】之《想的有多深,拍的就有多好》

发表于 2014-01-15 09:03    IP属地:北京

查看 1W | 回复 68
【老壶摄影文集】之《想的有多深,拍的就有多好》
买车看花眼的一个帖子,让人对于摄影有许多思考。

原帖请见:《<我的2013>——2013年我对摄影的一些粗浅认识》

网页链接
对于他的帖子老壶几次想跟帖评论,又几次放下。

主要是缘于我以为再以一般性议论的方式讨论他的帖子,已经很难达意;

也缘于买车看花眼摄影历程和作品已经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值得探究的摄现象;

同时更是缘于在他的帖子里面很多在摄影中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借

鉴。

下面我就摄影的思考与摄影成就的关系、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摄影作品的品质等这样

几个内容展开讨论。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299.41 KB)
 

[每日热点]:【故障报告】马自达5AT波箱的通病 P0841故障码...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07    IP属地:北京

我们回到本文的标题:

想的有多深,拍的就有多好》


你注意到一个现象了吗?

那些拍的好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无一例外地都对于摄影有着自己独立、独特的见解。

我们外拍常常与一些摄影人相会,闲暇之余摄影人聚集在一起都会有意无意间谈论起自己对

摄影的见解。这些见解未必系统,甚至也未必正确,但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

思考得越多,拍就越好;思考得越深,拍的就越好。

我在买车看花眼的帖子里这样说到:据我观察,凡在摄影上有造诣的人,他们都有着自己对

于摄影的独立见解。

甚至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见解。

这在买车看花眼的这个帖子中再次得到了证明。

我们归结起来这些摄影人的谈论其实永远离不开两个主题,一个是拍什么?另一个是怎么

拍?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买车看花眼的帖子里面的那些“认识”,是不是也是这样两个主

题?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55.23 KB)
 

[每日热点]:【模玩天下】1940福特敞篷轿跑车1:24模型...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12    IP属地:北京

拍什么和怎么拍?

它们是怎么样一种关系呢?

拍什么?决定了镜头指向,怎么拍?决定了创作手法。

这里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的假设,作为成功的摄影创作二者缺一不可,都十分重要。

但是,如果镜头的指向发生了错误,创作手法也就没有了意义。相反如果镜头指向正确,即

便是创作技法上稍有瑕疵也还有后期可以弥补,即便不可以弥补,也是瑕不掩瑜。

我们都看过解海龙的《大眼睛》,其实它的原片与我们看到的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原片是属

于有较明显瑕疵的作品,但是在胶片时代后期的手法有限,大多都是剪裁。

剪裁以后尽管比原片好了,但是在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完美。但是我们还是认同了、接受了

《大眼睛》,因为前提是我们认同和接受了解海龙的镜头指向。

这样的例子还有更多,比如《上访者》。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1.32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47.21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一个年代过去了 13款大思...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16    IP属地:北京

这样的例子还有卡帕的《自由战士之死》。

我们知道《硫磺岛上的星条旗》是经过二次摆拍的。在镜头指向方面美国人默然接受的前提

下,他们即便是知道这是二次摆拍,他们也都欣然接受。

这就说明镜头指向是出好作品的首要条件。


那么“镜头指向”是什么?其实就是价值观——是摄影人的摄影价值观,是摄影人的美学价

值观,同时也是摄影人的人生价值观。


换一种说法:你的镜头指向和镜头关注就是你的价值所向。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

你还可以隐匿,但是在摄影上你根本没有办法遮掩、隐瞒和逃匿,你的一切都会暴露无遗。

无论新闻摄影也好,还是纪实摄影也罢,只要你端起相机,盖莫如此。

你也许会说老壶言重了,拍风光,拍到此一游,拍自家妻小哪里还有什么价值观?

有的。因为摄影本质就是一个舍弃的过程,你永远没有办法将你的全部所见,全部记录在

案,所以你就要舍弃。你保留的一定是你认为好的,你舍弃的一定是你认为不好的,或者是

没有价值的——这就是你的摄影价值观,这就是你的摄影美学。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75.66 KB)
 

[每日热点]:【越野】四轮驱动历史中央差速器的发展史...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21    IP属地:北京

正是镜头指向如此重要,老壶再举一例:
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他策展的《蔚县。视界》在平遥
际摄影

上以《出世》为题参展,在12000多张照片中脱颖而出,获得艺术类“优秀摄影师”大奖。

策展和策展人这是近年来才有的艺术分工,目前也是有国外的艺术院校才有此专业。

策展和策展人在摄影上其中的一项功能,说白了就是告诉你拍什么?

当然策展和策展人还有其他作用,与话题无关,暂且不谈。


这六位摄影人就是河北当地人,他们甚至不屑与再拍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了,策展人告诉他们

的镜头指向应当在哪里,结果就获奖了,就这么简单。

节录一段策展人在网络上与老壶的笔谈: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9.95 KB)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11WKM高尔夫嘉旅 继续常规自助保养...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25    IP属地:北京

策展人这样写到:

这次我策划的展览在平遥获奖,其实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意料之中是我对摄影的把握。怎么说呢?对于摄影来说,摄影人给公众提供的是你对摄影的

验。这种经验是多个层面的,比如,画面的截取、景物的安排、黑白的布局、影调的确定

和控制……等等。每个摄影师对这些问题的经验都有不同,感觉也不一样。肯定是有高有

低,有艺术有一般。总之,你要调动你全部的视觉经验,竭尽全力才行。应该说,很多摄影

人经历几年或十几年几十年的摄影实践,多少会比一般公众对摄影有经验。意料之外是我对

目前中国摄影理论混乱的担忧。需要不需要在摄影上积累经验,发挥经验,运用经验,这些

在摄影理论家那里好像比较排斥,说那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跟好的作品无关。好作品是思想

层面的考量。


《蔚县。视界》作品例举: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3.2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02.17 KB)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28.42 KB)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蒙迪欧我眼里的一百分轿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36    IP属地:北京

我们再次回到买车看花眼的帖子。

我以为大家之所以以为他拍得好,并不在于那些小东江、黄山、斜塔的片子,而恰恰在于他

的另外镜头指向——纪实摄影的部分。

在这些镜头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被记录的人和事,更看到了摄影人在其中的人文关怀。

另外,知行合一也很重要。因为即便你以为拍摄这些很有价值,但是你是不是花钱费力地肯

此贫瘠的深山?在那里你吃不饱饭,洗不了澡,甚至拍摄还会引来误解,或者是否肯牺

牲你宝贵的摄影时间,在无保障你就可以拍到好片的情况下,你是否肯花去很长时间蹲守?

这些对于摄影人来讲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因为拍摄这些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题材,就意味着你要放弃拍摄更讨好、更讨巧的风花雪夜,

此时你必须要做出路程、时间、金钱等方面的价值取舍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386.22 KB)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男人最终归属应该是一辆奶爸专车...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39    IP属地:北京


所以,只有作为一个摄影人才最能够体会到能够做到买车看花眼这样需要多少付出?


总结:


没有一个出色的摄影人是白痴。他们不仅是摄影人,也一定是思想者。



附 闽山茶客老师作品: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01.72 KB)
 

[每日热点]:【新车作业】务实的选择 丰田bz3提车贴...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43    IP属地:北京

我们讨论的第二部分:

关于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


你想过二者有什么差别吗?

估计细想过的人不多。因为即便是在现在这个界定仍然处于争论之中,著名影评家鲍坤也有

撰文阐述二者的区别。但是无论怎么样,他们统一的论调都是新闻摄影是新闻摄影,纪实摄

影是纪实摄影。

而老壶以为在纪实摄影的大框架下,新闻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

一般而论新闻摄影主张的是摄影人在事件的现场,事件的现场感很强,时间性很强,而不在

意摄影的艺术性,而关注摄影的真实性和记录性。比如不久的旧金山马拉松爆炸的那些片

子,即便是使用手机拍摄也很有价值,因为它让我们第一时间看到了真实的现场画面。

而纪实摄影就有所不同,它不是那么强调第一现场感和严格的时间性,它不以事件为摄影

的第一诉求,但是背后要有重大事件为背景。
但是二者都必须要真实。
为什么花时间来谈论这些?

因为二者对于器材的使用和前后期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拍摄的手法和镜头的取舍也有所不

同。

而一般摄影人的身份很难涉足于新闻摄影,这也不是一般摄影人的兴趣所在,我们更多所涉

猎的还是纪实摄影。我们看到的美国《国家地理》上的片子大都属于纪实摄影。比如在非洲

灾荒背景下,骨瘦如柴的孩子;比如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区的爆炸后血淋淋的伤者,比如阿富

汗战争背景下的妇女和儿童。

2004年美国《国家地理》百年展在北京举行,老壶翻拍了著名的纪实摄影作品《阿富汗女

孩》(两幅)。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68.54 KB)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比亚迪秦PLUS DMI全车64氛围灯安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1-15 09:44    IP属地:北京

这是一个有关摄影和摄影人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普通妇女命运的故事:

1984年12月史蒂夫·麦凯瑞在巴基斯坦难民营中拍下了著名的照片《阿富汗少女》。

1985年6月号的《国家地理》用这张照片做了封面,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位名叫莎尔巴特·古拉

的“阿富汗少女”。

17年后,史蒂夫·麦凯瑞突然产生了一个愿望:前往阿富汗寻找17年前拍摄的那个少女。

2002年史蒂夫·麦凯瑞和《国家地理》的一组工作人员重返巴基斯坦,试图寻找这位有着摄

人眼神的神秘少女的下落,了解这些年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故事。

千辛万苦,最后史蒂夫·麦凯瑞终于找到了那个少女。当他见到少女的时候,发现这少女变

了:苍老了很多,眼睛也没有那么清澈了,可有一点却没有变:她的眼神中依然还带着原来

的惊恐!少女说,17年前,她之所以惊恐是因为,在拍这张照片的几天前,她家的房子被战

机轰炸了,父母被炸死了。祖母带着她和哥哥趁天黑把父母埋葬了之后,就开始在冰天雪地

中翻山越岭,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投奔难民营。他们到达难民营以后,就遇上了史蒂夫·麦凯

。现在她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孩子没机会上学,生活依然饥寒交迫。



附件 点击查看原图 (108.34 KB)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折腾个车边天幕固定杆 好用...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