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恋爱物语 >  来看看嗲嗲的上海小吃

发表于 2019-11-11 19:09    IP属地:未知

猪排配咖啡,十里洋场的派头
外地人都知道的小吃街是城隍庙,本地人心里分量更重的则是云南路。前面说的大壶春生煎就在这条街上,汤圆有成昌园子(现在并到了沈大成),还有一鸡一鸭——“小绍兴”的白斩鸡、“小金陵”的盐水鸭,小绍兴每天限量供应的鸡粥最是不容错过,鸡汤熬制,鲜得掉眉毛。
云南南路上的大壶春,是老一辈上海人眼中的小杨生煎。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9-11-11 19:38 编辑 ]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11    IP属地:未知

上海最早的西餐馆之一——德大西菜社,也搬到了云南路。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开放口岸,又有租界,很多西式美食流传民间,不断本土化,形成一种“海派风格”。
最典型的是炸猪排,把腌制过的猪排裹上面粉、蛋液和面包粉,下油锅炸,原来是当主菜的,现在多是小吃。炸好的猪排香气四溢,咬下去吱吱作响,再配上上海特色的“辣酱油”——本土化的英国黑醋、源自印度,是打耳光都不肯放的。
上海炸猪排的灵魂就在最后一下的辣酱油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17    IP属地:未知

辣酱油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相传英帝国驻孟加拉总督山兹勋爵(Lord Marcus Sandys)在印度获得一种辣酱汁配方,回家乡后把配方连同批量订单交给当地化学家约翰李和威廉派林(John Wheeley Lea、William Perrins)。试样时不满成品口味,弃之。可是之后酱汁受重新取出检查,李和派林发现辣酱汁面渗出了一层发酵了的汁液,尝之感到可口,遂将其推向市场,受到欢迎。
不过最新考证指出,正史中并无"山兹勋爵",亦无山兹之名的孟加拉总督;1830年代只有伍斯特郡的山兹女男爵。研究者推论配方是山兹女男爵从格雷(Grey)家族获得的,而查尔士格雷则是在印度首席大法官任内获得了此配方。此后山兹家族把配方出售给了李派林,但身为贵族,在广告上必须避讳女男爵的真实身分,而杜撰了广为流传的故事。
最早、最著名的辣酱油品牌是英国的李派林(Lea  Perrins),于1838年起发售。因为发明和最早生产地点是Lea  Perrins在伍斯特郡的郡府伍斯特的作坊,因而命名为"伍斯特郡酱汁"(Worcestershire sauce)。
在上海生产的"伍斯特郡酱汁"(Worcestershire sauce)就是大名鼎鼎的上海辣椒油

[ 本帖最后由 vincent-song 于 2019-11-11 19:49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20    IP属地:未知

上海人的腔调在于小吃也得配汤,小笼、生煎配咖喱牛肉汤、油面筋百页汤(地道叫法:“双档”),炸猪排就得配西式的罗宋汤。罗宋者,Russian 也,但上海的罗宋汤比较实惠,用本土化的红肠代替了牛肉,味道好,成本低。上海人本来就有吃“大排”(带骨猪里脊)的传统,小吃里有红烧的排骨年糕,后来也有了炸猪排的版本,中西结合了。
上海罗宋汤,简易版的平民西餐,和炸猪排是绝配。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21    IP属地:未知

中西合璧的排骨年糕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22    IP属地:未知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小学门口小摊上炸猪排最风光的时候,抢了原来萝卜丝饼(油墩子)的风头。那种猪排特别薄,基本上就是吃面粉,西式情调就这样消解在孩子们的打闹声中。过了几年,台湾炸鸡排兴起,堪称无缝衔接,上海原来不怎么有炸鸡排的传统,可能是方言里不太好听吧。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24    IP属地:未知

传统的炸萝卜丝饼——“油墩子”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26    IP属地:未知

上海小吃往往重油,怎么不养生怎么来。比如西点里最叫人念念不忘的蝴蝶酥,源自法国的Palmier,就得吃国际饭店的,老字号大酒店舍得放黄油——蝴蝶酥层层起酥,黄油不够,内里的几层口感会很硬,没有“酥”的感觉。
蝴蝶酥,不像蝴蝶嘛,为什么不叫爱心酥?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28    IP属地:未知

这些海派西点也不尽是国外传来的,有不少是上海西点师傅的再创作,比如“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凯司令和栗子蛋糕分别上过张爱玲的《色戒》和《半生缘》,是当时上海人“腔调”的象征。栗子蛋糕的蛋糕很少,主体是由蛋白球、栗子酱、鲜奶油膏三种乳制品做成,口感比较肥润。还有上海人喜欢吃“掼奶油”,可以理解为膨胀版的鲜奶油,同样是凯司令的招牌。现代人没有以前那么嗜甜嗜奶油,建议搭配黑咖啡食用。
凯司令掼奶油杯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9-11-11 19:30    IP属地:未知

小吃里隐藏着上海人的生活态度。上海的小吃都不贵,也就是比大饼油条等“四大金刚”稍微进阶一点的日常奖励,唾手可得。
周末时候,等一屉小笼出锅、慢慢地吹凉、吸汁、喝一口“双档”,怎么慢、怎么惬意怎么来;糕团店、汤团店少了,店里的客人常常是专程来的,人们珍惜老味道,一些不值钱的小吃也当喜茶一样大排长龙;上海人不那么爱吃甜了,但也会偶尔买些栗子蛋糕、奶油小方,一家人合吃一个,甜甜蜜蜜是生活里的小情调……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