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四川论坛 >  谢自然~南充历史上最有名的人,正史野史都记载过的白日飞升道士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3-06-25 15:34    IP属地:未知

查看 36.4W | 回复 18
谢自然~南充历史上最有名的人,正史野史都记载过的白日飞升道士
正史野史都记载过的白日飞升女道士——世号为“东极真人”的谢自然。
谢自然,唐代女道士,今四川南充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唐书》有载:“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共睹”。
史书记载,谢自然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谢寰,孝廉,曾任秘书省校事从事,母亲胥氏,本邑中豪门望族。自幼谢自然便性格聪明,不同凡响,从小茹素,从不吃荤腥带血的食物。7岁时她就开始研习《道德经》、《黄庭内经》等道家经典,由于她家在大方山下,山顶有道祖太上老君圣像,谢自然便经常上山拜礼,后来索性搬居山顶,到14岁时,谢自然开始绝食辟谷颗粒不进,以王母、麻姑、南岳魏夫人等诸女神为修行榜样。断绝饮食后的谢自然,不但引起地方官员的怀疑,甚至连父亲谢寰都视为怪异,但是她的显示出的能力尤为灵奇,使人不得不信服。史载,当地刺史韩佾为了验证谢自然断绝饮食的真假,把谢自然关在一个密封的房子里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几个月后,才打开房门,却见谢自然肤色依然红润健康,声气朗然舒畅。自此,刺史拜服,还让自己的女儿拜谢自然为师。后来,谢自然二十七岁那年,搬入金泉道场居住,不久,就在金泉观白日飞升,当地民众数千人共同瞻看,见证了这一神异之事。这一旷古奇事,震惊朝野,并波及后世。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对谢自然飞升下诏褒美,当地官员又将诏敕刻石立碑。
据康熙年间《顺庆府志》载,在谢自然飞升的金泉山上,原有三通有关飞升的唐代石碑。其一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韦肃撰写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书》;其三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谢自然白日飞升书》。如今虽然三碑俱毁,但却有两通碑文尚存于地方志中。
从皇帝下诏到地方官撰碑,可见谢自然飞升在当时影响之大,甚至连与谢自然同时代一贯排斥神异的大文学家韩愈,也为此写下了长篇《谢自然诗》,详细叙述这件惊世之事。纵观史料,关于谢自然白日飞升的记载,文献资料广泛,这些文献既有官修史书,又有野史笔记;既有地方图志,又有道教典籍,真实可信度极高。
白日飞升,此乃旷古奇事,震惊朝野,波及后世。与之同属于一个时代的人“施状元”——施肩吾为此特赋诗一首《谢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谢自然,
古来漫说尸解仙。
如花年少一女子,
身骑白鹤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号东斋,唐睦州分水东(今富阳贤德乡)人,元和二年(807)举进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东归,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构椽隐居,潜心修炼,世称华阳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岛定居,所作《澎湖屿》以及《感忆》诗颇能道出其地风光,工诗,与白居易友善,《全唐诗》收录其诗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行世。
盛闻此事,当时另一位好道术的进士刘商也曾作诗一首《谢自然却还旧居》:
仙侣招邀自有期,
九天升降五云随。
不知辞罢虚皇日,
更向人间住几时。
刘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大历间进士,礼部郎中,后隐居于义兴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爱画松石树木,性情高迈,时人云:“刘郎中松树孤标,毕庶子松根绝妙”,初师于张璪,后自造真为意,间亦为人物,有观弈图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传正也为此作诗一首《谢真人还旧山》:
麾盖从仙府,笙歌入旧山。水流丹灶阙,云起草堂关。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种松鳞未立,移石藓仍斑。望路烟霞外,回与岩岫间。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
范传正,贞元中举进士、宏辞,皆高第。唐元和十二年(817),为宣歙观察使,因与李白的有通家之情,期间经数年明察暗访,得知李白子李伯禽定居当涂,为其父守孝,已于二十五年前已离开人世,而李白之孙则离家出走,且不知所终,唯有两个孙女“一为陈云之室,一乃刘劝之妻”,并告之“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一生低首谢宣城”,“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宅近青山,同谢朓公之脱骨”,从李白《草堂集》中可见李白确实对青山情有独钟,想到这里,范传正立即亲自前往青山勘察。
为了遂李白的这一遗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相商,合力将李白之墓从当涂县城南龙山迁于青山西麓,还在墓前建了享堂一座,即今太白祠。范传正并亲自为新墓撰文,文中说“谢家山兮李公墓,异代诗流同此路”,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话。
因谢自然飞升受到皇帝的诏书褒奖,此后诸多文士更是以此为题,咏诗作文,极力抒发自己的感叹,如夏方庆诗《谢真人仙驾还旧山》:
何年成道去,绰约化童颜。天上辞仙侣,人间忆旧山。桑田今已变,萝蔓尚堪攀。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逍遥看白石,寂寞闭玄关。应是悲尘累,思将羽驾还。
夏方庆,贞元中进士。此首诗中的“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后又成为夏姓宗祠的通用联。
在皇帝的倡导下,就是几为同龄人的中国思想界道统观念的确立者、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也为此写下了长篇《谢自然诗》,详细叙述这骇世之事:
果州谢真人上升在金泉山,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白昼轻举,郡守李坚以闻,有诏褒谕。
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
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轻生学其术,乃在金泉山。
繁华荣慕绝,父母慈爱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难具言。
一朝坐空室,云雾生其间。
如聆笙竽韵,来自冥冥天。
白日变幽晦,萧萧风景寒。
檐楹暂明灭,五色光属联。
观者徒倾骇,踯躅讵敢前。
须臾自轻举,飘若风中烟。
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
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
驱车领官吏,甿俗争相先。
入门无所见,冠履同蜕蝉。
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
余闻古夏后,象物知神奸。
山林民可入,魍魉莫逢旃。
逶迤不复振,后世恣欺谩。
幽明纷杂乱,人鬼更相残。
秦皇虽笃好,汉武洪其源。
自从二主来,此祸竟连连。
木石生怪变,狐狸骋妖患。
莫能尽性命,安得更长延。
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
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
来者犹可诫,余言岂空文。
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伦。
寒衣及饥食,在纺绩耕耘。
下以保子孙,上以奉君亲。
苟异于此道,皆为弃其身。
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
感伤遂成诗,昧者宜书绅。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3-06-25 15:39    IP属地:未知

顶礼谢自然祖师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3-06-25 15:40    IP属地:未知

南充历史上最有名的应该是落下闳吧?
你举的这个太玄幻
回四川了~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3-06-25 15:42    IP属地:未知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有。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3-06-25 16:20    IP属地:未知

引用 gildata 于 2023-06-25 15:34 发表的回复
正史野史都记载过的白日飞升女道士——世号为“东极真人”的谢自然。
谢自然,唐代女道士,今四川南充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唐书》有载:“贞元十年,谢真人名自然,于县界金泉紫极宫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云气,万目共睹”。
史书记载,谢自然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谢寰,孝廉,曾任秘书省校事从事,母亲胥氏,本邑中豪门望族。自幼谢自然便性格聪明,不同凡响,从小茹素,从不吃荤腥带血的食物
...
人诧其白日飞升,吾独为孤魂冤痛

诗人歌颂风花雪月,悲欢爱恨,佛祖拈花微笑,哲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这浩瀚的世界里,人生有如尘埃一般渺小,又如宇宙一般无垠,而我惊讶和欣喜地注视这一切。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3-06-25 17:20    IP属地:未知

后来?
太笨了,将来是蠢死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3-06-25 17:34    IP属地:未知

《太平广记》里谢自然的故事出自唐末的《集仙录》,有文字如下:是年九月,霖雨甚,自然自金泉往南山省程君,凌晨到山,衣履不湿。诘之,云:“旦离金泉耳。”程君甚异之。十一月九日,诣州与季坚别,云:“中旬的去矣。”亦不更入静室。二十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日升天,士女数千人,咸共瞻仰。祖母周氏、母胥氏、妹自柔、弟子李生,闻其诀别之语曰:“勤修至道。”须臾五色云遮亘一川,天乐异香,散漫弥久。所着衣冠簪帔一十事,脱留小绳床上,结系如旧。刺史李坚表闻,论褒美之。李坚述《金泉道场碑》,立本末为传。“是年九月”是唐贞元十年九月,公元794年。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3-06-25 17:36    IP属地:未知

引用 绝对不跑 于 2023-06-25 15:40:45 发表的回复
南充历史上最有名的应该是落下闳吧?
你举的这个太玄幻
落下闳与司马迁为同朝士人,共同参与“太初改历”,可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为落下闳立传。这可能只有一种解释,落下闳在朝仅仅参与了编制历法和改进“浑天仪”工作,并无其他事迹值得记述。追崇司马迁的班固虽然在《公孙弘传赞》中将落下闳列入西汉杰出人才予以赞扬,但在《汉书》中也没有为之立传。由此造成后世无从得知落下闳更多事迹。 据张存良先生收集和整理,两《唐书》之前史籍中有关落下闳的记载只有10条,其中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最为可信,陈寿《益部耆旧传》的记载最为详尽,二者是后世多种文献记录落下闳的原始底本。《史记》记载:“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益部耆旧传》曰:“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也。明晓天文地理,隐于落亭。武帝时,友人同县谯隆荐闳,待诏太史,更作《太初历》。拜侍中,辞不受。”《史记》之载虽然简短,但已明确其身份、籍贯、负责工作和达成目标。《益部耆旧传》的记载更使落下闳的名字、隐居地、专业特长、主修历法、被召缘起、辞官不受等事迹清楚很多。据此,落下闳为巴郡阆中县(今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人,入京前确有天文学专长,隐居在一个叫落亭的地方,得到在朝做官的友人谯隆举荐。至于“落亭”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已无从考知。入京之后,以“待诏太史”身份主导修订历法工作,完成《太初历》编制。因而在颁行新历后被武帝拜为“侍中”,但落下闳“辞不受”,没有接受这个官职。至于是否归乡,文献没有直接记载,而“教授乡里”更是无从谈起。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3-06-25 17:37    IP属地:未知

落下闳天文学成就的第一项成果是制造了“浑天仪”。“浑天说”在汉代是一种认识天地宇宙的天体理论,而“浑天仪”则是这种理论的物化,即依据“浑天说”制造的一种观测天地日月星辰的仪器。根据东汉蔡邕《表志》,秦汉时存在3种观测天体的仪器,即《周髀》《宣夜》和《浑天》。但“《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数术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故史官不用。唯《浑天》者近得其情”。只有“浑天仪”观测的数据接近天体运行之真实情形,因而大行于世。蔡邕记述的汉代史官使用的“浑天仪”以铜质为材料,“立八尺圆体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黄道,以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万世不易之道也。”这应该就是落下闳制作、张衡等完善的“浑天仪”,蔡氏评价此仪“精微深妙”。落下闳在这件“浑天仪”制作中确实充当着主导角色。时人扬雄在其《法言》中论及“浑天仪”时说:“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被誉为“西道孔子”的扬雄生活在“太初改历”后的近百年,对蜀地同乡前贤的记述是可信无疑的。扬雄肯定落下闳是“浑天仪”器具的制造者,而鲜于妄人是其数据测量者,耿中丞(耿寿昌)是其图像的绘制者,即所谓“以著天体,以布星辰”。不过,鲜于妄人、耿中丞晚出落下闳数十年,只能算作“浑天仪”的验证者或校正者。正因如此,陈寿在《益部耆旧传》中直接把“浑天仪”制作和操作的功劳都归于落下闳一人名下,称“洛下闳,明晓天文,于地中转浑仪,以定时节”。这是对落下闳在“浑天仪”制作中所起主导作用的高度认可。经落下闳制作的赤道式浑仪在后来张衡等人的改进下运用了2000年,其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离(赤经差)也沿用到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足见落下闳制造“浑天仪”的影响巨大而久远。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iPhone版 发表于 2023-06-25 18:18    IP属地:未知

汉武帝“太初改历”是其“太初改制”的组成部分。战国以来盛行“五德始终”之说,帝王们都得为自己的政权建构政治文化标识,以昭示天命所在。汉朝前期没有顾及这项工作,而是“袭秦正朔服色”,但“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的呼声一直存在。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天下晏然。一时君臣决计放弃秦朝之旧制,建立“汉家制度”。换纪元,改正朔,易服色,更官号,封泰山,第次开来,用以构建汉朝的政治文化体系。其中,“改朔更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天文、历法、算数以及地面观测和历史记录等诸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和多学科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落下闳在这场“改朔更历”中担当着重要任务,即“运算转历”。《史记》留下了简明记载:“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后日辰之度与夏正同。”据此,《太初历》主要是落下闳与唐都分工协作完成,唐都负责对天体进行定位分区,落下闳负责按天体运行规律进行计算推演,最终达成“与夏正同”的目标。元封七年(前104),汉武帝正式颁行《太初历》,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
与旧行《颛顼历》相比,《太初历》确实有着巨大的进步。它兼顾太阳运动和月亮圆缺变化规律,采用回归年和朔望月平均值为基本周期。它以寅月为岁首,置二十四节气于其中,与春种、夏忙、秋收、冬闲的农耕节奏合拍,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更具实效性。它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而冬、腊、正三月不置闰,较之此前历法的年终置闰法更趋合理。《太初历》的这些处理办法对后世历法影响久远,经后世调整和改进过的农历沿用至今。落下闳发挥所长,运算转历,处理数据,为这部新历法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此而名垂青史。当然,“太初改历”从启动到颁行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汉书》的记载来看,参与这项事关国体的大事的人员众多。兒宽与博士赐等人建议改历,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人“议造汉历”,召募邓平及长乐司马可、酒泉候宜君、侍郎尊与民间治历者20多人,还有淳于陵渠等人观测校验,一共形成了10多套方案,最终选定落下闳、唐都的方案,“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与焉。都分天部,而闳运算转历。”因而,《太初历》是分工协作的成果,既不能将《太初历》归功于落下闳一人,更不能归功于司马迁或唐都一人,当然落下闳在《太初历》编制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否定的。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