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广东论坛 >  寻探旧日的筑迹(13) 中国.香港篇

发表于 2021-07-06 12:34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8.1W | 回复 50
寻探旧日的筑迹(13) 中国.香港篇
爱卡币+40
共获得爱卡币
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1年8月27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香港作为殖民地被英国管治了百多年,本土文化和建筑或多或少也受到影响,形成华洋文化共融的独特面貌,百余年间的发展,不少早年建筑已被拆卸改建,遗存的时至今日仍然有迹可寻,部份经过修葺加固后已重获新生,从高楼林立的市区至新界,可以找到很多记载着历史的文化古迹


港岛
香港演艺学院古迹校园 (伯大尼修院)
修院由法国外方传道会兴建,是传道会在东亚地区首间疗养院,让患热带疾病或过劳的传教士提供休养的地方,其后修院关闭,业权由政府接管,1978年交予香港大学出版社使用,2002年香港演艺学院夺得管理权后,开始为建筑和比邻的两座牛棚进行一连串复修工程,于2006年成为演艺学院辖下的电影电视学系校舍



可惜疫情期间校园范围暂停对外开放,未能一睹伯大尼的全面貌


昔日薄扶林一带是牛奶公司的牧场,这里原本设有四座八角形的牛棚,有两座在日治时期被日军炸毁。呈八角形的牛棚据说空气流通会比较好,让牛只更易适应香港气候

现今仅剩的两座牛棚名为惠康剧院,其中一座是演艺学院表演埸地



对面的前牛奶公司高级职员宿舍,至今已有134年历史,昔日是供牧场经理居住的。现时复修工程已进入尾声,完成后开放予公众参观,订名为薄凫林牧场




香港大学大学堂 (杜格拉斯堡)
隔着薄扶林道,伯大尼修院对面山头还有一座惊为天人的建筑,修建年代比伯大尼更早


大学堂耸立在一个草木茂密的小山丘上,建于港督罗便臣在任期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林柏修建,因此命名为杜格拉斯堡,其后业权易手,由法国外方传道会购入,改名为纳匝肋修院,香港沦陷时期成为日军总部,遭到很多破坏,重光后8年传道会撤离,香港大学将之购入改作男生宿舍及名为大学堂


弧形楼梯前的瑞兽石雕名为四不像,头和鼻似象,身和尾像麒麟,爪则似狮子,耳朵还有一个大耳环,看起来生动有趣



由于是大学产业,舍堂内部不对外开放,只能在外围拍摄,但有些区域不能超越




直通上下三层的螺旋形铁楼梯,亦是大学堂的另一瑰宝,法国外方传道会购入古堡后,在巴黎铸造这梯并经海路运抵香港,精美的铸花引来日军垂涎,把楼梯充公运到日本,战后港府几经交涉才物归原处



镇守西门的一对石狮,是杜格拉斯堡的旧物,论年代历史,也是大学堂的一宝



薄扶林郊野公园管理站 (薄扶林水塘看守员宿舍)
从大学堂往山上走不远,在郊野公园入口旁座落着一间小白屋


虽说是看守员宿舍,但设计和建造绝不马虎,外形属西式古典风格,再配以中式瓦顶,屋前方设有一条由花岗岩柱支撑的走廊




这间简朴稳固的小白屋,经历了160多年的风吹雨打,仍然䇄立着守护香港最古老的水塘



科士街石墙树
港岛山地多,开埠初期以削坡的方式开辟用地,为稳固山坡防止崩塌,就用花岗岩石块堆砌成护土墙,纵横交错的缝隙不经意地为植物留了生长空间,在无心插柳下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乱中有序的树根盘墙而生,百多年来与石墙唇齿相依,科士街石墙树尤如西环的时代指纹








地铁港岛线的延伸,曾计划于科士街地底兴建坚尼地城站,但因挖掘工程有可能会危及树根,车站唯有更改位置往前移,连港铁都要让路,科士街石墙树认真够霸气


保良局陈区碧茵颐养院 (西区消防局)
这座现存最古老的消防局建筑物于1923年建成,当时由洁净署管辖,消防局只占用地面和地库两层,1950年消防局迁出后大楼曾作其他用途,1991年租予保良局开办安老院,封闭原
消防车出入的门口

大楼高四层,地基以花岗石筑建,窗户以英式木制百叶窗统一整齐排列,组成平实工整的外形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47    IP属地:未知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校区占地很广,校舍错落分布在山上,经过百年发展,虽有部份建筑无法面对时代冲击而拆卸,但仍有不少保存下来,故有古迹校园之称,其中本部大楼是首座落成使用的建筑物,大楼由商人么地爵士捐款兴建,港大成立之初财政并不充裕,1915年遇上经济危机更几乎停办,曾捐款创建港大的马来西亚华侨陆佑即时提供五十万元贷款并免息21年,港大才度过难关,1950年本部大楼进行扩建,将大礼堂命名为陆佑堂,以纪念陆佑对香港大学的贡献




宏伟壮观的大楼正面刻有港大校徽

左、右设有两层高的麻石柱廊和阳台

中央顶部矗立着钟楼,四角则有塔楼


连接礼堂及下层入口的麻石楼梯,是不少著名电影的取景地



大楼平面呈田字形,一、二层的回廊围绕着四个庭园,其中两个植有高近九米的棕榈树,甚具热带风情





钟楼、拱门、拼花地砖相互辉映

在校园芸芸的古建筑当中,最具代表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必然是这座屹立了过百年的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香港大学冯平山楼)
与旁边的本部大楼相比,冯平山楼显得相对低调

这座建筑楼高三层,一层由坚固耐磨的花岗岩筑成,二、三层外墙由红砖砌成,附有一列列的石柱作为装饰,中间嵌有巨型玻璃窗,大楼正面中央最顶端的横梁上,有一个三角楣饰设计,校徽再嵌入其中



正门旁的石浮雕,手工很精细

1996年,冯平山楼与新落成的徐展堂楼最底三层合并,成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经常举办各类型展览





西区社区中心 (赞育产科医院)
西环是香港保存最完整的旧社区,百多年前开埠之时,这一带聚居了很多华人,同时殖民地政府亦修建很多具欧陆色彩的建筑,这些甚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时至今日仍然屹立不倒,其中一座就是前赞育产科医院

整座建筑楼高四层,修建在西边街的斜坡上,底层基座为麻石墙,立面以红砖砌成再嵌上白色窗框


正门则采用花岗石,左右刻上对联,门额雕有赞育医院四个字,上方再配有三角门檐,整座建筑带有浓厚欧陆色彩,令它散发出古典的美感

走到西边街、第三街交界,原来的一楼变成地下室,二楼变成一楼

背面附有外露式楼梯


复修后室内变动不大,中央大堂后方的D字形楼梯极为优雅,级面仍用旧有的柚木条子地板,扶手更是由青铜圆通扭旋而成



置于南北两瑞的病房已改成活动室、展览室等

赞育医院是首间由华人设立的产科医院,打破了一贯由接生婆接生的传统观念,见证着华人社会接纳西方医学技术的历程

旁边有一座两层高的建筑,现为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它的历史比赞育医院更久,昔日名为西约方便所。1894年香港爆发鼠疫,在华人社区中造成极高死亡率,有见及此,政府在这里建造这间西约方便所,为区内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鼠疫于1930年中期开始受到控制,西约方便所亦进行改建,一层变成诊所,而二层改为赞育医院的护士宿舍

鼠疫大流行期间,政府为改善环境卫生,在医院旁边兴建这所公共浴室,现在的是1922年重建,里面保留了开放式没有隔间的环境,浴室至今仍然使用,不过只在冬季才有热水供应




救恩堂
毗邻还有座一级历史建筑,这所歌德式教堂源自瑞士巴色会,早于1851年巴色会已到港传道,十年后在现址设立教堂-四角楼,并首创以客家语宣教,1927年教会脱离巴色会管辖自立祟真会,并于1931年重建四角楼成为今天的救恩堂,当时是港岛西区的地标,二次大战日军进攻香港时,教堂挤满了来避难的人,沦陷后,这里被征用为骑兵驻扎营地,几经交涉下日军才撒离

哥德式教堂以高耸为特色,象征越高越接近上天,教堂同样位处西边街的斜坡上,修筑时特意把地台提升形成平坦基座,更把钟楼建在靠近第三街的位置,从西边街下方看教堂时,更觉其挺拔高耸

尖顶塔楼、四角堡叠、尖拱窗户等,是哥德式建筑的特色





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 (国家医院外籍护士宿舍)
在西区问路,说西营盘社区综合大楼很多人都不知道,若说高街鬼屋,年纪稍大的都会指路,这座旧筑迹虽然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但围绕着它的灵异故事何其多

巴洛克式的大楼建于1892年,原是国家医院的外籍护士宿舍,1940年转为女子精神病院,启用不足一年香港沦陷,期间被传日军曾用作秘密拷问场和刑场,重光后精神病院再次投入服务。
从1971年起这里一直被闲置着,灵异传闻开始不断涌现,众说纷纭的理由中,大多数人认为日治时期被押进的人有入无出,因此积聚了无数枉死冤魂,高街鬼屋因而得名。2001年,政府拍板整幢拆卸重建,在多方反对下,最后决定仅保留原建筑的基座和外墙

粗琢的花岗石柱、宽阔的拱形外廊和吊灯,吸引不少人前来拍照,惟现时都是禁止进入,只可从旁观赏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6 15:06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48    IP属地:未知

文武庙
斩鸡头、烧黄纸,在黑社会电影中听得多吧,但不要以为只是江湖仪式,开埠初期,斩鸡头烧黄纸是政府认可的宣誓仪式,但不是随便烧烧斩斩就可以,必须在上环文武庙举行才有法定效力,由此可见这座香港最早期的中式庙宇在当时多有江湖地位

拥有过百年历史的文武庙只是统称,其实是由文武庙、列圣宫和公所三座建筑组成,中间以窄巷分隔,庙宇由华人富商集资修建,估计在1847至1862年期间落成,1908年政府把文武庙交予东华医院管理,每年秋祭典礼,东华三院董事局和社会贤达都会齐集庙内酬拜,为香港祈福

左侧的文武庙,脊梁上的石湾陶塑在光绪十九年烧制




庙内的古物触目皆是,一进门,上方的神威普佑牌匾,这是光绪皇帝御赐的,以表扬东华赈济持续三年的华北大旱灾,牌匾原本放在东华医院礼堂,1983年才悬于庙内,由于长期受到烟熏,原来的金色变成了灰色,几年前东华复制了一块挂上,原匾将进行修复

左侧摆放着3顶酸枝木造的神轿,昔日举行盛大神灵出巡活动时用作接载文武二帝像

右侧是光绪二十七年铸造的铜钟,钟鼓齐鸣是中式庙宇的传统

整个天花都吊挂着长燃不熄的塔香和彩灯,数也数不清,每个塔香和彩灯都下垂着红色纸条,相信是祈福之用






庙内主要供奉文昌和武帝

神坛前武帝的关刀,象征着忠诚和正义

匾额下方精美的烫金木雕屏风




中间的列圣宫,主要供奉观音娘娘和财神,也摆放了诸位圣人神祇,与文武庙一样,宫内长期燃起大型塔香



再旁边是公所,以前华人有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地狱的习惯,故此有纷争亦不想到政府机构处理,大家接受的解决方法就是诉诸神明,公所自然成为仲裁之地,负起排解纷争,可见文武庙职责之多。现时公所再不是华人法庭了,为方便外国旅客,里面设有精品店及中英对照的解签服务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6 16:14 编辑 ]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49    IP属地:未知

香港医学博物馆 (细菌学检验所)
殖民初期,这一带山坡曾是大批华人聚居的地方,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屋,后来爆发鼠疫,在一夕之间被夷为平地,应运而生的,是香港第一间专为医学化验而设的细菌检验所,即现在的香港医学博物馆

要看一座旧建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围着它走一圈,从不同角度欣赏优雅的设计






内部不少构造仍保留了原来的样貌





1906年细菌学检验所启用时的实验室陈设

2003年的SARS还记忆犹新,17年后又重蹈覆辙,爆发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

为配合亚热带的潮湿气候,大楼设有宽阔的走廊和大窗,让空气更易流通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6 16:32 编辑 ]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50    IP属地:未知

孙中山纪念馆 (甘棠第)
国父孙中山先生与香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位革命先驱不但在香港度过中学和大学的岁月,更在此孕育革命思想和筹划起义活动。纪念馆并非国父在港的故居,只是坐落于他曾经生活过的区域,这座建筑大有来头,前身是香港富商何东之二弟何甘棠的住宅,其后经过几次转售,业权最终落在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手上,2002年教会计划拆卸改建,结果引起社会极大回响,政府亦认同甘棠第的历史价值,最终以5300万元收购,并耗资9100万元进行修葺,在修复完成后即被规划为孙中山纪念馆


太平山,住在此处的人非富则贵,1904年,这个以华人为主的地方存在一条山顶区保留条例,禁止华人居于太平山上,但凡事皆有例外,打破这条条例的人名为何甘棠,在1914年兴建了这座四层高大宅,名为甘棠第

甘棠第是香港首批以钢筋建构并铺设了电线的建筑,可见何氏家族的财力,据说当年远在九龙亦能看到这所府第。整座建筑大致上保留了原貌,墙身主要用红砖筑砌,弧形正面均用上了大量的花岗石,二、三层阳台由一根根希腊式巨柱承托



小阳台有精巧的铁制栏杆


不愧为豪宅,内部装修更瑰丽堂皇,梯级铺上红地毯,扶手及走廊的木雕刻手工相当精美




地台的瓷砖花纹每层都各有特色

彩绘玻璃图案每层都是不同

纯白的迎宾客厅有烫金雕花,还有细琢的吊灯




推开白色大门是宽广的弧形阳台,当年附近基本上没有什么建筑物,可以无遮无挡看到整个维多利亚港的海景



宏伟的外形和华丽的装修,以私人宅第来说,相信当时在香港是绝无仅有,修复人员应该也花了不少心血才让它再度绽放光彩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6 18:02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51    IP属地:未知

回教清真礼拜总堂 (嚤啰庙)
九龙清真寺已成为尖沙咀的地标,在中环半山些利街,这座伊斯兰古老建筑却甚少人熟悉

四周被茂密树丛和石墙包围的回教清真礼拜总堂,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清真寺,最早期只是一间小石屋,华人称为嚤啰庙,葡语Mouro澳门人译作嚤啰,是昔日葡萄牙人对印度回教徒的称呼,由澳门传入香港后再加上一个差(警察)字。这所小石屋是供来港参军或担任警察的印度人作祈祷之用,及后远道来港作短暂停留的穆 斯林商人和海员逐渐增多,布置十分简陋的小石屋显得空间严重不足,教会在1870年向政府申请拨地,修建全港第一座清真寺,直至1915年再重建扩大,变成现今所见的模样



薄荷绿色的清真寺非常特别,重建后的版本保留了原来的呼拜塔和支柱,塔下方有一圈阳台,以前通讯不发达,很多人亦没有钟表,就靠定时在阳台上呼叫周围的信徒过来做礼拜祈祷

现代通讯普及化,往呼拜塔的螺旋楼梯已变成装饰品

石碑记录清真寺于1915年8月,由印度穆 斯林捐款重建

洋葱形拱门、窗,是清真寺的基本设计


门顶的几何形通花,也是伊斯兰建筑常见特色

殿上方有八角形穹顶,每面镶嵌了印上经文及宗教图案的彩绘玻璃



宣教台朝向圣城麦加,已由1915年沿用至今

虽然没有尖沙咀清真寺般宏伟磅礡,但它小巧玲珑,在闹市中难得一见的庄严清雅

清真寺旁边还有一座三层高的旧式楼房,亦获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二级历史建筑,1950年,该处用作收容从印度来港的穆 斯林家庭,属港岛现存最古老民居之一,目前大约还有二十户居住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6 18:18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51    IP属地:未知

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
香港现时仍有不少富殖民地色彩的历史建筑,当中不少属宗教团体,藏身在楼丛中的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是其中一座

教堂由数十根花岗石柱支撑,外墙以砖和石砌成,平面呈不对称十字,鸟瞰像拉丁十字架形状,日军攻港期间,由于教堂被视为意大利资产,所以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据神职人员介绍:初期座堂外面广场建有钟楼,日治时期铜钟被日军拆下来制造武器,后来教堂附近建校舍,钟楼也被拆除了,留下来的唯一物品,是座堂正门上方抱着十字架的耶稣像

教堂外观相当朴素,内部也不奢华,柔和的自然光透过彩绘玻璃渗入,一踏进座堂就能感受到庄严气氛








主祭台上悬垂着一个大十字架


中殿和耳殿交汇处是整座建筑的焦点,上方建有一座钟楼

螺旋楼梯是圣堂内的珍宝之一

电子琴代替了管风琴,那些簧管只能作装饰

站在20多米高的石柱下,不期然感到自己的渺小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6 18:30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51    IP属地:未知

大馆 (中区警署建筑群)
前身集执法、司法及惩教的重地,以往重门深锁的政府机关,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新旧交替的古迹和艺术馆

这个全港最大型的殖民地历史建筑群,内里有16座经保育活化的建筑,包括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以及两座由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当代建筑-赛马会艺方和赛马会立方,活化项目更在2019年荣获联合 国 教 科 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最高级别的卓越奖




大馆不是因为面积大而命名,1864年落成的中区警署其实又是警察总部,统领港岛各区的警署,正因权力最大,报章记者将它称为大馆。从大门口进来后是检阅广场,右边的营房大楼又称巴力楼,建于1864年,早期是警员宿舍及刑事侦缉处的办公室




大楼内部份房间已改成餐厅

营房大楼对面的警察总部大楼,建筑物前后外形是不同的设计,向检阅广场的这面墙是以红砖筑砌


面向荷李活道的墙则是纯白色


旁边这座比较矮的建筑‎是枪房,现在是一间酒吧

门前这棵60年树龄的芒果树,据说每2至3年才结果一次,每次结果都会有人升官或发生重大事件,不过由于警员人数众多,只有较高级的警务人员才可享用,包括回归后几任一哥(警务处长)

中央裁判司署,不少大案都在此审结,最轰动是1975年的葛柏贪污案,香港重光后这里曾用作军事法庭审理日本战犯



旁边是外形别树一格的监狱长楼,用作狱长的宿舍和办公室


囚犯被定罪后,通过监狱长楼地面层的入口押往监狱服刑,二战后,入口曾被围封,通道变成小教堂


域多利监狱建于1841年,以花岗石及红砖建造,分成了A-F六座囚仓,80年代曾监禁越南船民,监狱现在仍保留了当年的风貌

暂时只开放B仓,囚室在走廊两旁,中间是通往上层的楼梯

部份囚室可自由进出,游客可以自我禁闭一会,打打坐牢卡,一尝铁窗生涯

囚室内还以投影方式重现当时狱中的生活


D仓则是伙食房,建筑师巧妙设计成一间餐厅,还是挺有趣的

监狱操场是囚犯放风的空间,曾用作执行笞刑

随着附近建筑物越来越高,为了让居民不会看到围墙内的情况,围墙经过多次加建慢慢跟着长高

建于1931年的F仓,原为监狱印刷工场,后改成俗称指模房的收押室,被羁留和已被判刑的囚犯均在此进行入狱登记程序

旁边的赛马会艺方,是由设计北京鸟巢的瑞士建筑团队所打造,设计意念来自建筑群的红砖墙,以回收废铝堆砌出的黑黝外墙为其特色

馆内这条螺旋楼梯是繁忙的打卡位置


赛马会立方一旁的紫荆楼初期是更楼,1984年改为女囚犯中途宿舍,更名为紫荆楼

大馆附近,还有些街头艺术可以欣赏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8 06:42 编辑 ]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53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香港终审法院 (最高法院大楼)
在中环的黄金地段,有一片被玻璃幕墙大厦包围的绿化地带,这片公共活动空间筑有一座仿古罗马及希腊式的大楼,这里是司法机构中拥有最高权力的香港终审法院


这座由花岗石打造的大楼修筑于填海区,地基由数以百计的杉木桩组成,四周由巨型的石柱环抱,阳台及回廊因应香港的炎热潮湿气候而加宽,以收散热之效,中央穹顶塔顶上嵌有铜制的皇冠雕塑,使整座建筑显得特别庄严和权威,大楼进行奠基仪式时,基石底下埋藏了数份当年的报章和一些本地铸造的硬币,什么时候能重见天日就不得而知







面向皇后像广场,这座与香港法律密不可分的大楼,设计有不少秩序及公平的象征,正门上方设有三角楣饰,中央圆拱顶上刻有英国皇家盾,两旁各有真理之神及宽恕之神的雕像,来自希腊神话的正义女神泰美斯伫立在顶端,雕像左手持剑右手握天秤,分别代表权力和公正,蒙着双眼象征大公无私的法律精神,不会因涉案者的身份或地位而另眼相看,所有疑犯能得到公正严明的审讯



这座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建筑自落成以来一直树立了司法的权威,大楼在1912年启用时已是香港最高法院,1985年10月才改为立法局议会之用直至1997年6月30日,犹记得最后一天的开会情况,时任主席一句待续无期,象征立法局时代的终结,主权移交后顺理成章改名为立法会大楼,2011年中休会后立法会搬往添马公园旁的新址,大楼再次展开维修和内部改建,2015年9月终审法院正式迁进大楼,继续为香港的法治把守最后一关



艺穗会 (牛奶公司冷藏仓库)
在中环车水马龙的街头,一座古建筑屹立在3街交汇之处,红白相间的外墙显得什为抢眼,百多年前是牛奶公司的冷藏仓库,现在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艺术空间


1892年落成时,这建筑与艺术风马牛不相关,以前冰箱尚未成为一般家用设备时,这里是牛奶公司的冷藏库,供应冰块及乳制品予附近居民,其后将总部搬入,并把一、二层改为馅饼生产和副食品工场。沦陷期间,日军缺粮,将仓库里面食物抢劫一空,更将地库的冰窖变成停尸间。战后牛奶公司重新进注,直至1976年迁离后仓库被丢空,期间住进了很多流浪猫而成为猫屋,1984年艺穗会以短租形式租借一个月举办艺穗节,一群热心的人合力在短短四星期内把破烂不堪的仓库整理成活动空间,结束后政府并没打算收回该建筑,艺穗会得以一直租用大楼南座至今,北座则交给香港外国记者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提供相聚交流的地方




这座年久失修又漏水的建筑面临即将拆卸重建,命中却注定遇到艺穗会,经过他们十多次修茸翻新,才变成现在甚富艺术味道的模样



都爹利街煤气路灯
都爹利街虽然短,但名气却不小,由花岗石铺成的梯级两侧,竖立四盏香港仅存现仍提供照明的煤气路灯,每日傍晚6时至早上6时,燃亮这条古老石阶梯



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袭港,石阶及煤气路灯受到严重破坏,及后古物古迹办事处聘请英国专家进行复修,一年多后的傍晚再次点亮这条古老石阶梯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庄士敦楼)
建于1843年的庄士敦楼为首两任港督的居所,可谓是第一代港督府,也是香港第一批殖民地建筑,1915年法国外方传道会购入后并进行改造,在北面加建圆拱顶小礼拜堂成为今天的模样。大楼曾多次易手,1953年政府回购后曾作多种用途,1997至2015年间是终审法院所在地,迁出后提供予相关法律组织使用至今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7 06:01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1-07-06 12:53    IP属地:未知

爱卡币+20
共获得爱卡币
圣公会圣约翰座堂
政府山在殖民时期是权力的中心地带,在旧 政 府 总 部旁却屹立了一座歌德式建筑风格的教堂

1847年,当时的港英政府为方便传教士宣教,将政府山一幅土地赠与圣公会永久使用并兴建圣约翰座堂



米黄色的教堂被绿荫环绕下显得安静优美,与人来人往的中环如同两个时空



走入座堂主殿,正门地上的马赛克嵌画是于1968年加上去的,鹰是圣约翰的标志

八角形的洗礼盆是1890年的石器

窗户玻璃绘有香港渔村风情的图案


祭坛旁仍保留有专为英国皇室人员设置的特别座位

读经座是金碧辉煌的鹰,与座堂入口地上的鹰图案互相呼应

祭台背后的彩绘玻璃,是耶稣在耶路撒冷城外被钉在十字架上

繁华深处见沧桑,日治时期庄严的教堂曾一度沦为日军会所,内部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战后教堂旋即重开并复修,继续成为安静心灵的地方



茶具文物馆 (驻港英军三军总司令官邸)
在金钟香港公园内,有一座白色的两层高建筑,外观虽然是西式,但里面却是吹着中国风,介绍由唐代至近代的各式茶具和茶文化

殖民地成立初期,金钟山能环视维多利亚港一带,有着充足的地理优势,英军便选址这里建立域多利军营,在三十多座军事建筑中,最重要及最早期的正是这座三军总司令官邸。直至70年代后期,因为中环商业用地不足,港府与军部商议后,驻港英军于1979年撤出,并将用地连同建筑一并交还,政府重新规划后,在山坡上开辟香港公园,官邸因为具有建筑特色及历史意义而获得保留,及后由前市政局接管并将之改为茶具文物馆,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

大楼以麻石建造,外墙全髹成白色,宽阔的回廊包围三面,避免阳光直照入屋,巨大木制百叶窗则有助室内散热,整座建筑为适应本地气候而设计




文物馆主要是保存、展出与研究茶具文物及有关的茶艺文化,馆内珍藏了约六百件陶瓷和紫砂茶具



[ 本帖最后由 movan206 于 2021-7-7 06:17 编辑 ]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