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01-22 16:00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0.2W | 回复 57
2019年底云贵川自驾游之四:弥勒、万峰林、晴隆、茅台
离开蒙自去弥勒,游锦屏山景区(弥勒大佛),游可邑小镇并在小镇住宿。在弥勒生态公园旁的客栈住宿二晚,其间又慢游东风韵艺术小镇、湖泉生态园、云南红酒庄、游太平湖深林公园、玫瑰温泉庄园、红河水乡。
弥勒锦屏山景区,位于弥勒城西北10公里处。景区内有佛学家和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题字、1999年落成的弥勒大佛,大佛高19.9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弥勒坐佛。有著名的弥勒寺,以及弥勒大雄院。景区以金碧辉煌的弥勒大佛和气势恢弘的古建筑而闻名省内外,被誊为滇东南著名的佛教胜地和弥勒道场。
可邑小镇,是弥勒县西三镇蚂蚁村所辖的一个小山村,海拔高度1930米,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据介绍,这个特色小村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可邑”是阿细语,意为“吉祥之地”,这里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之一。该村为AAAA级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大山中的可邑,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传统的民居,精美的壁画,犹如一杯浓浓的彝族阿细文化美酒,甘甜、醇厚,让人久久回味、 流连忘返。

可邑小镇的入口。

蚂蚁村,这个村名有点儿意思。

村里还建有一座十字教堂,没想到。
听客栈老板儿说,村文化馆门前的广场上,马上就要表演歌舞了,喊我们一定要去看看,因住在村里故无需购票了。来到广场,只见阿细年轻男女已经开始为游客表演了。应该是跳的“阿细跳月”,尽管没得月光和篝火。听不懂他们唱的歌,也许唱的是“阿细先基”吧。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著名的民乐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谱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阿细跳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细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史诗,流传于弥勒西山一带的阿细人中,“先基”是阿细语,即“歌”之意。阿细先基是诗歌和曲调的总称,诗歌叙述天地万物的起源、人类早期生活的习俗,以及阿细人的婚姻和风俗。著名诗人、作家光未然曾于1943—1944年间进行过整理,出版了《阿细的先基》。阿细先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载歌载舞的阿细人。

载歌载舞的阿细人。

载歌载舞的阿细人。

载歌载舞的阿细人。

伴奏的乐队。

乐队中的这位(图左)厉害了,仅手持了一片普通树叶,就能吹出美妙动听的曲子。

阿细女子漂亮的装饰。

阿细女子漂亮的装饰。

坐在一旁观看歌舞的阿细村民。

阿细人家的门前。

阿细人家的卤鸡好吃哦!

当日入住这家客栈的二楼,推窗见山。海拔1930米的山村,温差大,夜间气温低,次日早晨一看车子的前挡风玻璃:结冰啦!
弥勒东风韵艺术小镇,位于弥勒市区以南约15公里处,建于2014年,是一个集葡萄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旅游为一体,以文化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小镇,主要有薰衣草主题景区、酒瓶形状建筑群景区等。薰衣草的花期为每年的4—10月,被称为滇中的普罗旺斯。酒瓶形状建筑群景区的外部为抽象派作品,建筑群似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欢乐畅饮后留下的形态各异的酒瓶。这些酒瓶建筑群外墙无钢筋,是由一块块板砖交错而砌成的。说是瓶颈里面有万花筒般的视觉效果,但进入瓶内抬头看却没得啥感觉。

东风韵的入口处。

景区的湖光山水。若4—10月份来园区,将会在湖边的大片坡地上,欣赏到成片的薰衣草。

这就是酒瓶形状建筑群景区的抽象派作品。

入内抬头望瓶颈,没感觉到万花筒视觉效果。
太平湖森林公园,距离弥勒市中心约18公里,位于环太平湖区域,总占地42平方公里。公园四季如春,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建有多个主题园区,全年适宜旅游度假。

公园因毗邻的太平水库而得名。这是建于1959年的太平水库。

高坡上的湖泊。

草坡

砂石滩

砂石滩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

花海
湖泉生态园,位于弥勒城西南两公里处,是集住宿、会议、餐饮、游乐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公园,占地三千余亩,其中湖面面积一千七百余亩,园中有湖泉酒店和温泉等。在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的生态园,既可领略自然风光,又可体验夕阳西下,漫步沙滩的浪漫感觉。

位于弥勒市区的红河水乡,是一处包括文创、康养、度假、休闲及居住的旅游综合体。

红河水乡

犹如红河香烟的大立柱。

建于2016年的玫瑰园温泉,是一家集餐饮、温泉、观光及酒店为一体的玫瑰庄园。

玫瑰温泉庄园

云南红酒庄,酒庄拥有2万亩玫瑰蜜、赤霞珠等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现代化的葡萄酒生产设备以及地下酒窖。玫瑰蜜品种,据说在欧洲已经绝迹,这里的玫瑰蜜是由百年前修建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带入云南并得以保全的。

酒庄内的红酒女神雕塑。
离开弥勒去进入贵州兴义。这次到万峰林,与2017年2月来时相比,天气和景色差了不少。在万峰林景区乘坐观光车匆匆一游后,驾车135公里/约2.5小时,抵达晴隆县城入住,计划次日去看著名的晴隆史迪威公路24道拐遗址。

美人峰(中间位置最远景)

八卦田。没得油菜花,景色是要逊色点儿。

第八观景台处的景观。

第八观景台处的景观。

第八观景台处的景观。

何应钦(贵州兴义人)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军投降仪式上接受日本投降书的塑像。
在万峰林新开的“万峰林民族文化馆”中,对何应钦在抗战中的功绩有客观记载,并塑有上述塑像。

一路阴天到达晴隆县城。夜幕下,细雨霏霏雾气蒙蒙。这是城区的抗战路和抗战广场上的抗战士兵塑像。

抗战广场上的抗战士兵塑像。

抗战路

县城街景,此处距离24道拐观景台只有6公里。

次日上午,天空任然是雾气蒙蒙和飘着细雨,晴隆之行的参观项目多半恼火了。
只有先去晴隆(安南)古城看一看,2015年曾经在此拍过电视剧《二十四道拐》。
在没得人气的古城稍走了一下后,到了游客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告知:去24道拐观景台的观光车,即使雾天也照常发车,只是山上有雾看不到24道拐。专程到此却遇到雾天,遗憾。
下二图,看不到24道拐,就不座观光车了,自己开车沿着雾气笼罩的山路,朝着24道拐方向去,其间还遇到坨坨雾。来到距离起点100米处,看到山上的雾确实大,又下着毛毛雨,路况也不熟悉,当地人也说天气不好安全第一最好不上去。望山兴叹,安全起见,不上去了,留作遗憾吧。

距离史迪威公路24道拐的起点还有100米。

距离史迪威公路24道拐的起点还有100米。
24道拐,始建于1935年,次年竣工,是滇黔公路的必经之路。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物资经滇缅公路到达昆明后,须经24道拐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日军多次对其轰炸。1942年美国工兵进驻睛隆沙子岭(又称美军车站),在当地配合下,修复24道拐滇黔公路,保证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里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24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

24道拐的网络图。

这个史迪威小镇,只是借用了“史迪威”这个名字而已的娱乐休闲小镇。
美军加油站,是二战时期美国人所修建的加油站,在滇缅公路往返的军车都要在此加油。加油站保存有二战时期援华美军驻晴隆工兵营地的实地场景。在晴隆游客中心就听说,该加油站好像在闭门维修。在史迪威小镇的一家酒店,又请他们帮忙落实了一下,确实处于闭门维修之中,又是遗憾了。

美军加油站(网络图)。
天气不给力,遗憾的离开了晴隆。开车370公里/约5小时,抵达茅台镇,入住镇政府旁边的一家客栈,晚餐后夜游茅台镇。

茅台镇的1915广场。

河对岸是茅台镇。

茅台镇大街小巷到此都是卖酒的商铺,只不过貌似卖的都是出自茅台镇的酒,那有那么多茅台酒厂的茅台酒哦!
自驾游记之四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ljlj00127 于 2020-01-24 09:5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