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9-09-05 17:14 IP属地:未知
到了庆云镇,有一路牌,指示7KM到古村。路口太小,不像大路,犹豫后往前走了50米,确信刚才的路就是要走的路,返回,进去。路太小,无法会车,路上设置的会车点太少,好在没有多少车。路牌也不清晰(可能是因为不是旅游点),好在感觉还行,最后找到村子。看来真不是旅游点,到村口了也没有发现指示牌,好在觉得有些老房子,不管是否是,也要停下来看看。
以下有关韶关乐昌户昌山古村的介绍搜自必应上。
乐昌户昌山——古风古韵古村落
户昌山村是乐昌市庆云镇永乐管理区的一座古老山村,位于庆云镇政府东北
3.5公里处,是乐郴(乐昌——郴州)古道必经的乡村之一。据黄圃《李氏族谱》记载,该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当时,由李姓始祖——大万,从湖南郴州秀才乡迁来黄圃新屋场(今新元村),再移居于斯地,初时名“长富村”,后定名为“户昌山村”。
这里的山脉有五支,名为“五脉归巢”,又名“五马归槽”。村中所建的房屋坐向不一致,有坐南向北的,有坐西朝东的,主体是坐西向东。村子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山环水绕,四周山岗重峦叠嶂,山中古树参天,山间泉水流淌;建村后,所禁的青龙山上,古木参天,育有名贵树木,树名种类繁多,甚至有六人合抱的香樟树,居黄圃古树之首。
户昌山村至今有780多年的历史,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村中人口繁衍几经兴衰。据《李氏族谱》记载,约在十世(永、宁辈)后,村子建设初具规模,在黄圃地区有相当影响,因人口倍增而向外发展,在外地大量购买田地、山岭、寮场;在十九世纪时,村人遭受瘟疫,户昌山人损失巨大;至康熙年间,户昌山村才开始恢复元气;待到嘉庆年间(约1523——1662年),村里人口出现鼎盛。在这段时间,房屋的建筑,在明代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展,采用当地民俗建造形式,有以中轴线结构的,有选用“丁”字形式的,又有中门格式。有一种前后厅式的,中间有通道,左右两边有小门通外,小门上置有雨棚,造型美观、实用。其前厅宽阔、采光合理,既实用又方便;两侧有厢房,后厅则为主位,坐向神龛,厅中摆八仙桌,首席用“寿字椅”,配以高脚凳,给人以郑重庄严之感。其屋檐出水短,并在檐下砖墙上绘有各类图案、人物、花草和书法及诗、词等,内容丰富,整座建筑蕴藏着深厚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及艺术性。这在当时,只有家财殷富的人家,才有能力建造此类建筑。
户昌山村的民居古屋具有明、清时代的民俗建筑形式与风格,采用青砖灰瓦、木梁结构;屋檐下砖墙有的是立体泥塑像、有的题词字,书法艺术较高,如“松风水月”、“蟾宫”、“龙门第”、“腾蛟起风”,这些充分体现古村的深厚文化及民俗风格。
古村民居的建筑布局是依山形地势而设计,有三大直巷前后左右相通,有二十余条横巷相交织;巷路的关键之处,没有小门楼,可控制几户人家的安全。全村的道路都是用青石板路铺成,高低有序,弯曲合理;巷路的一侧设有通水沟,沟水可沿隧洞高低弯曲而行,很自然地汇集到村侧小溪中,流入村前的池塘里。 村中的李氏宗祠,是纪念开基祖大万公的宗祠,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户昌山村李氏族人在七百多年来的宗族、宗教、民风、民俗文化的聚集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建筑风格亦具特色,从李氏宗脉溯源,他们是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后裔,在岭南文化有其光辉的一页。
在村前的乐郴古道上,前有摩岩石刻“云梯”二字,村的下手关,原有“李陈氏节孝坊”,全是青石条而砌成,其中有几幅大型的空雕图案及花卉,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与艺术水平,在黄圃地区是最后一座保存较完整的的石质建筑物。在村前屋后还存有叙述“户昌山村八景”的诗、词、文,如睡狮望月、松潭浴日、梅溪樵唱、江山揽胜、南华晓钟、蔚岭积雪、炉峰烟蔼、龙颈瀑布,保留着户昌山村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黄圃地域古村之首。
户昌山村的古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保存完整,具有古色古香的风韵,体现了清代建筑的传统特色,现已申报广东省第一批古村落遗址。(资料来自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