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山西论坛 >  ~~漫话山西名山~~

发表于 2007-04-25 12:31    IP属地:山西

查看 1.4W | 回复 23
~~漫话山西名山~~
漫话山西名山
在地球东经110°15′至114°33′与北纬33°35′至40°44 ′之间,有一片面积约10余万平方公里的山地,人们在很早以前就习惯于称它为“山西山地”或“山西高原”。山西山地有三个特点:一是高,二是古,三是其中名山众多。论高--五台山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华北第一高峰;除此之外,山西山地中仅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30座以上。论古--山西山地基本形成于6700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是我国最古老是山地单元之一。不仅地质年代古,而且还有悠久的文化史,许多山地在3000年前的商周交替时期,至少已具人文。论名山之多--我国历史上的名山有着多种系列,其中岳山、镇山和佛教、道教之山最为著名。据知,在全国,同时拥有五岳之一、五大镇山之一和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省份唯有山西一家。此外,祭祀名山、名人之山、历史名山以及种种文化名山与风景名山更是比比皆是。根据本文作者近10年来的实地调查了解,目前山西境内起码仍有60余处名山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诸如许多人都知道的绵山、藏山、灵空山、龙山、冠山、仙堂山、霍山、珏山、云梦山、方山、历山、姑射山、雄山、卦山、析城山,还有人祖山、太阴山和天涯石鼓山等等。由是,谨以山西名山作题目,在“旅游文化”一栏中依次漫话如后。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7万公里的3.0胖头鱼 自己换机油...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1    IP属地:山西

精卫填海与发鸠山
  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山海经》,是一部以山和海为主要记述对象的古代地理名著。山西省的许多名山,最早即均见于《山海经》的“山经”之中。如管涔山、狐岐山、天池山、王屋山、太行山、雁门山、姑射山、霍山、孟门山与历山等。事实上,《山海经》中提到的远古山名目前仍在流行使用的,论省区山西省也可能是为数最多的一个。
  发鸠山,其主峰海拔1647米,位于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处。《山海经;北山经》中说:“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中国远古神话中以“女娲补天”与“精卫填海”最为有名,也最为感人,其中尤以“精卫填海”极具感染力。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而今时兴发展旅游之业,常有两地或多地争一历史名胜之事发生。如齐鲁大地有争孙子故里事,豫赣则有争孔明隆中事。在这一方面,长子县发鸠山应该无相顾之虑,因为《山海经》中明确写着发鸠山有“漳水出焉”,浊漳南源就出自长子发鸠山,这是任何其它什么地方都无法冒指冒认的,古时,长子县的“八景”名胜之中即有“漳源泻碧”一景,浊漳河南源源头位于发鸠山东麓鹿谷之中,源头古有“四星池”,池畔有祠。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夏天天旱无雨,于是四方面姓皆到鸠山浊漳源头祈雨,不到两日竟真有降雨。这年宋徽宗赵佶不知听谁禀报了此事,龙颜大悦,欣然敕封山祠为“灵湫庙”,从此,此处四时祭祀香火就愈加旺盛。与在这座敕封灵湫庙虽然早已倾圯残破,但古迹遗址则尚有规模。当地年长者都有印象,讲庙中原来确曾供奉着炎帝小女儿女娃与她母亲、姐姐三人的金身塑像,然而今天均荡然无存。
  顺河东去,距离发鸠山约10余公里的地方有申村水库。库建于40年前,蓄水量350万方,水面广约10余平方公里。近年来有当地人建议将申村水库改称作“精卫湖”旅游公园,借十里碧波和水上风光招徕四方游人,同时发扬光大精卫鸟的精神,让古老的发鸠山再度焕发它的青春。
  发鸠山是可以焕发青春的,它不但有着博大的文化底蕴,而且苍翠毓秀,有林有水,极富自然情趣。除了东麓浊漳南源与灵湫庙外,山间还有灵应侯庙、太和宫、南崖宫、真武宫、跑马坪和歪脑山、无风台、黑虎庙、拴虎石等许多名胜景观。其中南崖宫独具风采,尤有特色。这是一处在悬崖峭壁构筑,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的石洞宫殿式建筑,洞殿之间以石阶上下左右相连,十分精巧,而且宏伟。
  在长子县发鸠山毗邻地区,同时还分布着许多卓有名声的风景名胜,其中最知名者如羊头山石窟、神农庙、法兴寺、崇庆寺、苏村古树化石群落和传说中丹朱所筑的长子古城遗址等等。随着近年来世人对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向往,羊头山神农庙早已在为令人瞩目的所在,然而很多来当地的游客却并不知道炎帝还有一个小女儿叫女娃的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精卫鸟,更不知道精卫填海时衔取木石的发鸠山也在长子县,而且还与羊头山神农庙相距在咫尺之间。
  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际,在晋东南上党、泽州(今长治、晋城)一带民间多见一种在其它地方见不到的庙宇,称曰“崔府君庙”。今人多不知这其中的瓜葛与原委。殊不知这个“崔府君”不但与长子县而且与发鸠山都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所谓“崔府君”,本名崔珏,字元靖,隋末唐初乐平(今山西省昔阳阳县)人。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时崔元靖为长子县令,其在职期间秉公执法、除恶扬善,一时间威名四震。崔曾严戒民间不得杀生,但有一日有人讲在发鸠山一带有猛虎伤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该虎。虎见县吏即随之而至县衙,崔元靖升堂历数该虎吃人罪恶,该虎当即伏罪触阶自杀而死。从此,崔府君的名声更是轰动城内。据说,现在发鸠山上的“李能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就均与当年崔珏的断虎伤人案有关。崔珏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长子县令,但在其一百余年后的“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居然还梦见他,而且梦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珏为“显圣护国侍应侯”。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晋东南一带多见“崔府君庙”的缘故。
  发鸠山是古老的,文化古老,山水自然也古老。本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曾在发鸠山东南20余公里处的长子县南陈乡苏村、团城、壑只村一带,发现了举世罕见的古树化石群落,分布在7个地方共30余株,其中树身最长者达14米,树径最粗者则达1.24米,属于约2亿年前的自然孑遗物。按照我们一般的说法,炎帝和他的女儿女娃距离今天最远也不过七、八千年吧(假如说他们确实存在的话),然而南陈乡的那30余株古树化石却竟有了约2亿年的存在历史!
  无疑,发鸠山确实是古老的。

[每日热点]:【车坛文化】1938梅赛德斯奔驰G4敞篷轿车1:18模型...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2    IP属地:山西

蟒山青青蟒水长长
  历史上阳城县的名山忒多,什么析城山、王屋山、云蒙山和盘亭山、可乐山、九女台等等,凡山都有名水。现如今“蟒河”风景区在山西、河南两省名声好大,但在古时候却是名不见经传。清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时的《山西通志·山川》卷中阳城县倒是有一“莽山”,传说与西汉末年王莽故事有关。这与时下“蟒河”风景区内流的王莽故事也多少有些吻合,再说记载中“莽山”的位置与现在的“蟒河”相去也不甚大,想必如今的“蟒河”就是两百多年前的“莽山”吧。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写到莽山时,说此山“峰峦雄亘,北巅曰‘北立门’,由此而下如入渊井。”古人的这种感觉,和今人游蟒河时首先要在北入口处下那个惊心动魄的“稀屎圪洞十八盘”的体会,显然是一模一样的。
  20世纪末叶的山西人要说见山,可以说那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若要讲能够在一般的山地中有幸见到一股桶般粗的泉水,那可真是很难很难的事情了。“莽山”何以会在20世纪末不知不觉地更名为“蟒河”,我想这无论如何至少与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殷切期盼有一片水的梦幻有关。更何况,蟒河峡谷中那清彻透明的泉要比“桶”粗得多呢。硬要拿“桶”比,恐怕十个桶粗也挡不住蟒河水的涌量。
  地学界的专家们把石灰岩溶洞中涌出的泉水叫作“岩溶泉”。蟒河峡谷从西北而东南,整整30公里,简直就是一个岩溶泉的乐园。各种姿态的岩溶泉在此欢乐嬉戏的历史之久想必要以亿年计算。行人在峡谷中走,可以很贴切地用“左右逢源”这个词汇去形容眼前的所见。汇入蟒水中的能够叫出名字的泉水你会数出一大串来,而由泉群在起伏不平的山谷中跌宕出的一挂挂瀑布则更是美不胜收。例如水帘洞瀑布、双沟瀑布、天龙瀑布、二龙戏珠瀑布、黄龙庙瀑布等,还有一个叫“小黄果树”的瀑布,那身形体态还真有些像是贵州黄果树瀑布的儿女一般,惹得许多去不了黄果树的人争着抢着在这里留影纪念,好像真去过黄果树一样。蟒河大峡谷的中部往西去另有一叫作“后小河”的支脉峡体,峡中瀑布更是聚落成群,形态万千。流泉飞瀑在蟒河峡谷是真正的主人。峡谷中堆满了由这些泉瀑冲刷雕琢而成的各种形状的石灰岩钙化结晶物,身临其境,环周望去好似它们都是一群群有生命的活物,有的展翅欲飞,有的蠢蠢爬移,有的似鸟兽,有的像人形,有的娇小可爱,有的硕大伟岸。那次,与我们同行的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副会长、知名地质地理学家卢云亭教授,不止一次地给我们述说着,他说蟒河峡谷是他至今所见我国东部地区已知最大体量的石灰岩钙化峡谷,其中钙化结晶物的自然景观造型也是最为丰富多样的。说话间,我已站在一座自然拱桥上,来自河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郭康教授迅速给我按下了他手中相机的快门,游人中有说这就是有名的“仙人桥”,郭康教授说那“仙人桥”即是一种石灰岩钙化物造型。
  蟒河大峡谷位于阳城县桑林乡境内。关于“桑林”这个地名,那可是一个大有学问的问题。根据《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尧曾经命令羿擒获封于桑林这块地方;而还是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又记载说在商代第一个帝王汤的时候,天下七年大旱,汤乃“以身祷于桑林这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据说,后来又有名《桑林》的乐舞的专用名称。在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甲骨卜辞中,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即有《桑林》与《大菠》的乐舞名称。这显然又与阳城县这块地方有着某种关系,因为谁都知道,阳城这地方在很古的时候即是鼎鼎大名的“ 泽”所在之地。也就是说,在此商代甲骨文中的“桑林”应该就是阳城县的桑林,而所谓“大 ”也应该就是古 泽了。许多专门研究商周历史的学者都认为桑林是殷商民族举行祭祀之地,所谓“桑林之社”则是他们祭祀祖宗及其男女会合的一种隆重的活动。清代的《阳城县志》上也有关于商汤所祷之桑林即当地桑林的记述,县中固隆乡汤王庙石柱上又有石刻对联曰:“ 泽久旱三灾夺走粮财命,桑林祷雨六事拘回地天心。”古人与我们的认识,在这里走在了一起,实际上我们从长长的蟒河之水中也已想象到了几千年前殷商时代的云雨热情。
  游蟒河大峡谷的游人中常常只注意到了这里的诸色水景,而不及抬头多欣赏欣赏峡谷两侧的峰峦与大山的风光。这多少是一个遗憾。我常把蟒河之山与黄山及张家界之山作比,尽管它们之间有可比之处又有不可比之处,然而我却以为,它们已经分别代表了我国境内花岗岩、红色砂岩和石灰岩特大型山体自然景观造型的最佳水平。也就是说,皖南的黄山堪称为我国花岗岩名山自然风景景观的典型,湘西的张家界理所当然就是我国红色砂岩名山自然风景景观的代表之作,而我们晋东南的蟒河之山无疑就应该被称作我国石灰岩名山自然风景景观中的佼佼者。呜呼!我对这三大岩系中的三处名山还有一比。那即是,在我的眼中那黄山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壮伟丈夫,那张家界则婉若一位秀美可人的成熟少妇,而我们的蟒河之山,那实在就是一位正待出阁、含苞待放的如花少女呢。
  游蟒河山水的游人中,常常还有另外一种缺憾。那即是人们整个游程中只注意浏览大自然的诸多造化,但却忘记了寻访这一方壮美山水中的种种文化。也许有许多人以为蟒河山水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之境,而殊不知悠久的华夏文化在此确也有深厚的积淀与蕴涵。正如当地旅游部门编写的导游指南中所介绍的,诸如石人山、二指峰、青去谷、仙果洞、孔雀山、系马桩、刘秀床、指柱山、聚仙台、铡刀缝、黄龙洞、黑龙洞、连山河和水帘洞等等,这些山水景色之后不但均有许多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而且许多山水之间自古以来更有好些壮观古老的人文建筑。例如指柱山上就有武当道道观、求子殿、祖师庙和菩萨殿等整个一个庙宇群落。在蟒河峡谷东南部蟒河村的黄龙庙内,矗立着一块清代嘉庆年间刊刻的《绝兰碑》,虽然时间并不古老,然而它却向世人诉说了当地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事实。到蟒河的游人都不会忘记峡中猴山上的那百余只谁见谁爱的太行猕猴。可是你是否知道,据说在唐代刚立国时,药王孙思邈为了躲避朝廷的征召,曾经躲避在这蟒河山水之中。他以自己高超的医术有一次偶然医好了一只跌伤的猴仔。殊不知,蟒河猴群后来还真的以德报恩,实实在在地从官兵手中解救了孙思邈的一条性命呢。
  蟒山青青蟒水长长。正是,蟒河山水绝好风光。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13年英朗慎终如始 年检一次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2    IP属地:山西

酷夏不热芦芽山
  地处晋西北包括荷叶坪在内的芦芽山,事实上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拔高度排在五台山、小五台山(位于河北省境内)和关帝山之后的第四个高山单元。这四个华北最高的高山单元主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五台山3058米,小五台山2870米,关帝山2831米,芦芽山2784米。古代的人们对许多名山的高度虽然没有精确的测量计算,但对芦芽山的高峻奇险却已早有认识。如《明一统志》中就认为芦芽山是“全晋崇山第一”,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山西通志·山川卷》中也认为:“五台三千九百丈,其名也;芦芽三千丈,其实也。旧志称‘琳宫铁塔,黎千众,招提万间。亦足抗稀古清凉矣!’”从这些评论看,当见芦芽山在古时的名声之大,当然此处说它足可与五台山抗衡,应该指的是山势本身的雄险或者是盛暑气温的清凉可人,而并非单说寺庙香火的旺盛。笔者近年酷暑时曾数次登临芦芽山,由于对山上的低温没有足够认识,其中两次不得不在山上临时添买秋裤紧急御寒;另外一次是在9月中旬登山,竟在芦芽山主峰接近太子殿的林中,得以见到山崖上倒挂着的一排排冰柱。
  芦芽山的人文景观开发最迟当不晚于唐宋之际,而极有可能在隋末时山上就已有佛寺建筑。古人曾形容芦芽山峰峦耸秀,其山形酷似僧人所戴之毗罗冠,但是不知从何时起,竟有了芦芽山原是毗卢佛道场的说法。所以,历代在芦芽山曾建有过许多佛寺,最著名者加乾元寺、秀峰寺、华严寺、小天涧寺、紫峰寺和金佛堂、太子殿等。太子殿是芦芽山上海拔最高最险的佛教建筑。它与五台山五个台顶的佛寺一样,可能是我国除了西藏、青海等少数省区外,建得最为高远的寺院。而在国内的汉传佛教寺院中,五台山与芦芽山上的高山佛寺,就其建筑海拔之高,则可能堪称为全国之最。
  芦芽山东麓有西马坊水发源,向东南方向流出约20余公里即汇入汾河。在这里,汾河东岸有一座小小的富有特色的宁化古城,几乎保持着近千年前的自然地貌和市井格局。城的南门残毁处,能够清晰地看到宋时垒筑的城砖和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后的瓮城遗存。笔者曾数次到此城内考察,一些古代的砖石建筑构件随处都可以遇到;而在城南约半公里远的庄稼地里,我与一位古建专家又曾亲眼目睹村民从地下挖出大堆大堆的宋代铺地方砖。宁化古城的整个面积不超过15万平方米,但它曾经十分显赫且繁华,在北宋与契丹军事对峙阶段,它是边界线上两军对垒时一处重要的关隘要塞。我们从许多传世文献中还得以知晓,公元6世纪末至7世纪初,隋炀帝几次来宁武天池汾阳宫避暑时,其坐船沿汾河逆行,都首先在宁化古城这块地方落脚。传说此处曾经又是隋炀帝汾阳避暑行宫的下宫所在。
  与宁化古城隔汾河相对,在一处十分陡峭高大的红色砂岩石壁上,坐落着一组竣工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的石窟群落。窟穴不多,但开凿得格外雄伟,仅主窟之上楣额“万佛洞”三个大字每个字就足有1.5米之高。这组明代石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是佛教与道教的混合体,主窟万佛洞的旁边就是一处名曰“朝阳洞”的道教石窟。
  宁化古城所在的汾河河道虽然与芦芽山主峰相距不过20公里左右,但两者之间的海拔高度却相差在千米以上。这种短距离间的地势大落差,使得此地每年一到暴雨季节,形成的洪水切割侵蚀极为剧烈,常常可见一米见方的石块从山崖上掉下,一冲就可到十几米以外的地方。也正因为这种剧烈的洪水切割侵蚀,发育造就了芦芽山大面积的奇峰断崖景观。酷夏时节登上芦芽山、常常可以同时领略到满目茂密的森林、兀然突起的峻峰、交叉密布的峡谷以及奇花异卉遍布的高山草甸。至少是在元明之季时,芦芽山上知名于世的自然风景景观即已有金龙池、五龙洞、紫峰岩、秀峰岭、大天涧、小天涧、东火场、西火场、九桃梯、舍身岩、束身匣、看花台、凤凰岭、小芦芽山、北峰台、北岳台、逍遥台、弥莲池等数十处以上。
  芦芽山西南与著名的高山草甸荷叶坪紧相毗邻。荷叶坪海拔2738米,地处北纬38°44′,面积约50平方公里,是山西省境内第一大高山草甸。古人曰,由于此坪“平广圆秀,形似荷叶,又产旱莲花草,故名。”又有古人诗中讲“荷叶坪前客,莲花峰下人”,可见此处在千百年前已是游览胜地。登临荷叶坪顶,四望无际,一派内蒙古大草原上才有的辽阔风光;当你再接近坪甸的边缘地带时,由高大的杉树群落与草原牧坡两相毗邻而共同组成的美丽景色,突然又使你猛地感到仿佛身临于大西北的天山脚下一样。使人好奇的是,与本省南部历山上的另一著名高山草甸舜王坪相似,荷叶坪顶竟然也有一股四季长流的涓涓细泉,千百年来就是这样旱不竭、涝不泛地流淌着,充满了天地自然间那种人们常常在梦想中才能追求到的诗情画意。
  芦芽山早已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在这里重点保护着包括褐马鸡、黑鹳、原麝、金钱豹和华北落叶松、云杉等珍稀动植物。近来,山西省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已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全国十大优秀国家森林公园之一,而芦芽山即是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芦芽山地处于晋西北宁武县与五寨县交界之地,登其山巅去环顾四方,周围近五百华里之内,可以说再无有任何一山能够与它比高。由于其高大,宋辽战争时又处于宋的西北边境之地,故北宋时又称芦芽山为“太牢古山”,中原政权曾经遣大臣在此举行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祀。当时有一位叫潘阆的,在一首长诗中描述芦芽山的清凉气温后说:“此地绝炎蒸,犹疑到不能。”
  是的,古代的芦芽山由于地处偏僻,人们一般不易往来。然而现在已经今非昔比,像太原、大同、忻州这样的省内大中城市,由于有大运公路和同蒲铁路与之相通,人们一般在3至5小时左右即可到达芦芽山旅游风景区;即使人们从北京、石家庄这样的省外都市到芦芽山来旅游避暑,路途上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2小时。
  芦芽山在21世纪之初,应该也必将成为我国华北地区的旅游避署胜地。

[每日热点]:【改装美容】非主流玩法 升级车机运放芯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3    IP属地:山西

雁门山上唱大风
  今人大多知有雁门关,而不知还有雁门山,实际上关是因山而名。雁门山的名字来之甚早。《山海经》的“海内西经”中就已记述说:“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那位五百年前游遍了山西山水的明代乐平(今山西昔阳县)人乔宇先生,也写过一篇《雁门山游记》,讲他登上雁门山巅时“绝顶四望,则繁峙、五台耸其东,宁武诸山带其西,正阳石鼓挺其南,朔州马邑临边之地在其北。”文中所谓“正阳石鼓”即今天原平市境内的天涯石鼓山。东南西北,能够四望辽阔,说明雁门山的高峻罢了。
  雁门山所在的恒山山脉东北面是西南走向,横亘约700公里左右。万里长城的内长城从阳方口以东,即沿恒山山势而东去,沿途关隘林立,雁门山上的雁门关是最为雄伟也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个。还拿乔宇先生的话讲,那就是“凡山西之关,四十有余,皆踞隘保固,而耸拔雄壮,则雁门为最”。
  像写文章一样,有总标题,还有章节段落之分。在这里,恒山就像是总标题,而夏屋、雁门、勾注诸山则属分章。传说中赵襄子之姊磨笄自杀的夏屋山就在雁门山的东邻,雁门山的西邻是被古人形容为“天造神为”的勾注山。明以后的雁门山并不甚辽阔,以雁门关城为中心,前后左右顶多也就50平方公里左右。不大但名堂甚多。各种名胜古迹计如东城、西城、雁月楼、雁塔、关陵、总兵营、瓮城、关署、李牧祠,还有明有楼、六郎庙、过雁峰、马公杀虎处、道碑亭、长平桥、云际泉、九窑十八洞、趵突泉、军洞、雁清坊等等。
  然而,雁门山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地,更不是寻常游人眼里的旅游区。正如雁门山上很多名胜的名字中都带有雁字一样,使你无法不想到深秋长空中的队队哀鸿,使你无法不想到凛冽刺骨的朔风,更有刀光剑影与血肉战争。应该说,雁门关和雁门山的等义词是金戈铁马,而不是花间月下或是湖畔柳丛。毛泽东诗词中有一名句曰“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拿来想象比照紫塞雁门的历史情景,当属贴切。
  公元13世纪初之间,雁门山风外就已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歌曰:“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非枣梨树,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依此韵律,元好问与明代诗人许九皋后来都写过相同韵脚的唱和诗。元诗中有“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之句,许诗中则有“壁立山头风吼至,雨花飞过是冰花”的谐唱。写雁门之山必写风。一般诗家是这样,名人名作也常如是。李白号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到过雁门关和雁门山,也写过与此相关的《古风》一首,开头两句即是:“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真是雁门终古一场风。一言以蔽之,写绝了。汉与匈奴,晋与鲜卑,隋唐与突厥,宋与契丹,蒙古与金,明与鞑靼--作为名山,也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上下千百年,雁门山与雁门关无一时代不是如此,不是长不成桃杏梨枣(笔者年内曾至雁门山,有幸吃到当地酥梨,极美味),也不是不愿种桑麻,而正如一位古人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怎奈何马邑(在今朔州市境内)总有狼烟蒙故堞,雁门常是战火照戍营啊!
  古来以雁门山和雁门关为题留下诗文的名人不算少,如元好问、李白、李垫、李梦阳、朱彝尊、常建、陈子昂、李贺等等,说也说不完。但名句还要数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流传最广;名人则当为李白的名气最大。两千余年间在雁门山和雁门关戍边征战的名将更不算少,像薛仁贵、李牧、郅都、杨业、杨延昭、李佐车、李渊、李自成、郭子仪、拓跋珏等等,数也数不尽。然而论功劳当以杨家将在人民群众中影响最为显赫,讲神奇则要算战国末期的赵将李牧备受尊崇。雁门关的明代关城附近过去建有一座杨六郎庙,也建有一座李牧祠。仅从现存遗址的气势观察,显然后者的建筑气魄要大于前者。细想想,可能是因为六郎庙过去多为民间祭,在老百姓心目中杨六郎从来就是人,而历来的李牧祠恐怕就属官祭,李牧则肯定被大家多半划到神的行列中去了。
  李白的雁门《古门》诗末尾四行曰:“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因为没有了像李牧这样的戍边良将,所以边塞之民就只有被豺狼虎豹一样的入侵者所蹂躏吞食。可见早在唐以前李牧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史记》中,司马迁介绍李牧的笔墨尤为简洁。称曰:“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据说李牧用兵与早年赵国的廉颇颇有些相似之处。因为其守关兵力常劣于匈奴犯敌。故李牧就多年采用坚守不出的对策。为此赵孝成王以为李牧惧敌,就撤换了他,结果匈奴再攻雁门,赵国就吃了大亏。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复任。李牧称病不出,赵王就再三去请,李牧的条件是要他守雁门,他就还要用老办法,赵王只好答应。李牧二次复任后仍然避匈奴锋芒,私下却加紧秘密练兵,积蓄力量。最后在敌人骄傲松懈、赵军将士却跃跃欲试的情况下,李牧依然佯装败退以诱敌深入,结果用20万优势兵力一举歼敌10万余骑,使进攻雁门多年的匈奴单于一路逃向遥远的漠北地区,10余年间未敢再犯赵之边地。史载李牧的孙子李佐车后来也曾带军戍守雁门,被封为广武君。山西省境内有关李牧的古迹还有多处。在襄汾县有所谓孝子村,今又称孝村。孝村古有李牧墓。明代历史学家谈迁曾亲到孝子村考察,认为李牧死确实葬于此地,他的儿子李荣结庐守墓于此,故有孝子之名。事见谈迁《枣林杂组》一书。
  近年来,有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和地学研究的靳生禾、谢鸿喜、马晓东诸先生,都对古雁门关的确切位置做过许多研究。他们认为现在雁门山上的雁门关只是明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以后新建之物,而明以前的旧雁门关则在明关城以西10公里处的勾注山间。如果再往上追溯,马晓东先生则认为东汉末年以前的雁门山与雁门关当还在今天大同市阳高县境内。
  可喜的是,如今的代州古城已被国家公布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北约10余公里处的明雁门关与雁门山也在加紧规划开发建设。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看到一个充满古战场特色的新的名山旅游风景区。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提速加速抖动 缓慢加速则无问题...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4    IP属地:山西

天元初始箕子山(上)
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
  这两句歌谣,来自于约3000年前周初时的《诗经·卫风》之中,翻译成现代白话,大概就是“看那 清清淇水弯弯流过,岸上竹林轻轻摇曳多么婀娜”这样一个意思。
  淇水很古。它有两个主要源头,一个在今天晋东南壶关县的桥上大峡谷,另一个则在陵川县的棋子山东麓。陵川棋子山古时又被称作箕子山。传说商被周灭时,殷纣王帝辛的叔叔箕子胥余曾沿淇水西上太行隐居于此,周武王寻访箕子也到过这里。清以前《陵川县志》与《山西通志》中所言“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讲的就是此山。箕子山古时,有巨石,石上留有巨人足印,据说这足印也是箕子当年所留。
  陵川箕子山有三种东西十分特别。一种是凉爽的气候,酷暑盛夏时节最高气温也从未超过29℃;二是箕子山中有所谓“谋棋岭”,岭上遍布一种圆润光洁、黑白分明、形状酷似围棋的天然棋石;第三,陵川箕子山还有一个极其原始传神的“烂柯”故事。
  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其中浙江衢州烂柯山最为有名。但是,就原始和传神而言,以上各地均无法与陵川箕子山相比。
  各地的烂柯山及其烂柯故事都与围棋有密切关系,其历史影响在唐宋时一直波及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日本人就习惯将围棋叫作“烂柯”。陵川箕子山的“烂柯”故事也与围棋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几千年来当地民间传说就以为箕子山的谋棋岭原本即是神仙谋棋处。至今箕子山的仙泽洞中仍保留着一块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祈雨碑,碑文里有“邑东有山曰谋棋山”字样,讲的就是这箕子山上的谋棋岭。
  箕子山上不但有谋棋岭,而且还有箕子洞。箕子洞中原来有很大一股泉水,泉水西流一直流到近百华里外的丹河之中。“大跃进”时期人们想把泉源开得大一些,就用炸药炸,一下子连洞口保存的石质古棋盘也给炸没了。现在箕子洞的顶壁上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许多灰白色圆点,形状如围棋一般,或者说更像一幅古代星象图。这可能也与箕子有关,因为人们传说箕子当年就是在这洞中与梅伯或是微子下棋的,然而箕子其人在殷商王朝的专职则是观测天象并授时制历。我国先秦经典文献《韩非子》中曾记述过一个小故事,讲商纣王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宫中整日整夜地寻欢作乐,弄得连时辰也搞不清了,问身边的人,谁也说不明白,只好派人去问箕子。为什么问箕子,因为只有箕子懂阴阳四时之事。《尚书》中有所谓《洪范》篇,说的也是周武王请教箕子时箕子大讲天道五行的事情。1400多年前南北朝时范晔写《后汉书》,将天象观测和阴阳卜筮称作“箕子之术”,还是这个道理。
  陵川箕子山位于太行山脉南部主峰位置,海拔近1700米。太行山古时又称五行山。《淮南子》一书中有 “武王欲筑宫于五行之山”的记载,这个记载与陵川当地关于周武王寻访箕子于此是相吻合的。古史专家认为 箕子所封之地即“方”,或又称“箕”。又《礼记·王制疏》引《郑志》中话说:“微子箕子,畿内采地之爵,夫畿外治民之君。”也就是说箕子所封的地方应该离京城很近。陵川箕子山距商都(今河南安阳殷墟)和商陪都朝歌的距离均不出70余公里,无疑应属“畿内”范围。当代商周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也认为:“从文献看,山西,至少是东南部,本来是商朝王畿的一部分。从文献记载,商朝在这里有几个封国,最主要的是箕子的箕。微子的微还有争论,箕没有人说是在山西以外。”李学勤先生这段话,应该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陵川箕子山一带即是箕子封地方的可信性。
  1993年夏天,我们从一位名叫牛有福的老人那里听到那个有关陵川箕子的“烂柯”故事。
  话说箕子山往西5华里古有苇水村,村中先有李姓人家,后来又有郎、牛二姓迁入。李家老祖中曾有哥俩,兄名李斋,弟叫李忏。有年秋天,李忏这日去到村东箕子山去砍柴,他顺泉水走着走着突然感觉有点迷迷糊糊,不知不觉就躺在了玉皇庙下一块大石头上。朦胧中他又觉得有两朵莲花在泉水中逆流而上朝箕子洞漂去,两只彩蝶随着莲花上下翻舞。李忏不禁也随莲花而去。到了箕子洞前,彩蝶不见了,低头再看莲花,也已不在洞中。此时却见两位白须长者在洞中下棋,李忏就静静站在旁边观看。不一会儿,其中一位长者说:“时间太长了,别下了吧。”另一位说什么也不答应。于是两人吵了起来,最后把棋盘也掀翻了,棋子儿撒了一地,许多滚到了洞外(据说后来谋棋岭上满山遍野的黑白棋石就是两位白须老者的棋子变的)。吵架的老者发现了李忏,说:“别看了,快回去吧。回去后如果家中没人认识你了,就来东边石门清风围来找我们。”李忏犹疑着去摸腰间的柴斧,谁知斧把儿早已朽成了木渣子。李忏急急回到村中,果然村中早无人认识他了,问人家,人家说知道早些年村中李家曾有过个李忏,但传说出去砍柴多年未归,可能是在外面老死或让虎狼吃了。李忏伤心得很,只好去清风围找那两位老者。可是谁知李忏翻山越岭刚进清风围的庙门,正要回答庙中人的询问,却突然倒地气绝而死。庙里人说这人绝非凡人,于是立即为他塑像立在大殿中。再后来苇水村有人去清风围进香见到了李忏的扁担与塑像,才知李忏已是神仙。据知从此以后苇水村就有了一个风俗,即每隔四年村上就要派八个人(其中李姓四人,郎姓与牛姓各二人)去到清风围祭奠李忏其人,村人都称他为“李家老爹”。这风俗一直坚持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前才当“四旧”破掉。
  从陵川箕子山到清风围实在并不算远,顶多也就40公里左右,中间经过风光奇特的昆山、王莽岭、锡崖沟等几处风景区,昆山的万仙洞更是诱人。加上箕子山和清风围,等于是五个风景区连结成了一条人见人赞的绝佳旅游风景线。1993年以来,作为中国围棋起源地的陵川箕子山已在国内外渐有名气,创造了二十世纪人间奇迹的锡崖沟连同锡崖沟的壮丽景色更是蜚声于世界。大约500余年前,明代陵川县曾有一位叫武思明的举人写过一首七律《箕子山》,诗中有“凭灵望远坐箕山,万壑千峰似环。泉石岁华闻罗草,町畦村落杳尘寰” 这样的句子,他像是在赞美箕子山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又似在感慨箕子山当时的宁静与寂寞。而500年过后的今天,我们则可以说,箕子山将摆脱寂寞。这座历史名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时代的舞台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沃尔沃S90T5 保养记录分享...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5    IP属地:山西

天元初始箕子山(下)
  大约是在1987年的时候,笔者就向往能亲自到陵川箕子山去看一看。在谋棋岭上拾一些天然黑白棋石当然是最惬意的事情,况且箕子山所在的“太行第一峰”一带,据知自古还有“三九”天桃子成熟的奇事。当地人称其为“雪桃”或“寒桃”。少年时代在陵川侨居过的大诗人元好问就写过一篇《陵川人祈仙》的笔记,文中记述当时陵川冬产樱桃与银杏诸物。当时的祈仙之人曾问:“盛冬安得有此?”又说:“此土之冬,非他境之夏乎?”真是奇异之地,怪异之事,不由你不想去。
  可是,1989年5月当实现了亲去箕子山的宿愿之后,笔者的思路却一下子转到另外的一些问题上。黑黑白白的天然棋石倒也拾了不少,对箕子山夏天的凉爽和寒冬结桃也已懒得再去细琢磨。从1989年夏到1992年秋,整整三年多的时间,就一直把眼睛盯在了四个汉字上--第一个是“棋”字,箕子山上有“谋棋岭” ;第二个是“箕”字,箕子山是“箕子”的隐居地或封地;第三个是“淇”字,古箕子山东麓即“淇水”的源头;第四个是“方”。
  真让人纳闷,当年那位造字的仓颉老人,怎么会把四个带“其”字的汉字一股脑儿地都发送到了陵川这一块山地中昵?
  古文字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其”字应该是“棋、箕、淇、”四字的母本字。其实“其”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已是常用字。说到“其”字的本义所指,东汉时的许慎认为“其”即簸箕。但是,笔者以为这可能不确,许慎未能赶上发现殷墟甲骨卜辞的好时候,这是他的局限。“其”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为“凶”,它的本义最初应该是指时间,亦即古代先民对天体时间初有认识与理解后的原始抽象概括。这正如甲骨文中的“田”字决非我们今天所说的耕地,而应该是古人对大地空间初有认识后所作的原始抽象概括一样,“凶”字中的“ㄨ”形与“田”字中的“+”形两种图案,事实上在此分别代表了天体运行的四时位置所指和大地原野的四方位置所指。也就是说,“ㄨ”已包涵了“二分二至”(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四进”指认意识在其中,“+”则包涵了“东南西北”的“四方”指认意识在其中。后世直至近现代的时钟环周刻度以及地图经纬分野,实际上它们均发端萌生于“ㄨ”与“+”这两种远古先民发明创造的象征天体时间和大地空间的最基本的原始图符框架。
  约在商末周初时,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对天地万物作占卜预测的卜筮器具,这种卜筮器具的形成应该也源于“ㄨ”与“+”两种原始图符的相叠和组合。它就是我国后来沿用了几千年的罗盘,或称占盘。司马迁的《史记》则称它作“旋式正”。目前考古工作者在西汉古墓中发现的古代占盘都分上下两层,上为圆形天盘,下为方形地盘。天盘中心大多绘有北斗七星图案。司马贞《史记索引》解释“旋式正”的形状及操作方法为“旋,转也。 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之旋式。”应该说明的是,旋式正形成初始时,其主要功用曾经是用以纪时或制定历、法。“围棋”,二字,在我国古代也曾长期写作“围”,把围写作“围棋”当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应该说,围之“”正是来自旋式正之“”。可能也正由于此,我国历史上天文纪时和历法术语中有“小劫”、“大劫”、“万劫”、“亿劫”、“劫初”等概念,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使用的围棋术语中,也就有诸如“开劫”、“粘劫”、“补劫”“应劫”等等。我国古代天文纪时历法术语中又有“投暮”、“断 梅”、“修飞”、“回提”等辞例,围棋术语中所以也就有“分投”、“断点”、“小飞”、“提空”等内容。在此,我们自然想到了当代老一辈华裔棋圣吴清源先生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围棋发祥之初,并不是为争夺胜负,而是为了观测天文。在尚无文字的时代,棋盘与棋石是观测天体运行、占卜阴阳的工具。”他还说:“所谓国手,在中国相当围棋名人之地位。在古代,国手原是指占卜阴阳、观测天文、谙知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等活动中担当‘领导国家之手’重任的人。据说,围棋原是作为占卜天文阴阳的工具而发祥,所以‘国手’即操纵围棋的人。嗣后,围棋逐浙演变为一种赌斗胜负的竞技,但‘国手’这一称号却依然保存下来了。”
  1993年初,笔者终于斗胆发表了那篇题为《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的习文拙作。不久,笔者从江盛久女士赐赠的吴清源回忆录中读到了本文以上引用的吴先生的那两段话。显然,箕子正是殷末国中专事占卜阴阳以及观测天文而且谙熟历法,并以此指导国中农事渔牧甚或出征讨伐活动的“国手”样的重要人物,而陵川箕子山则自然就应该是箕子当时藉以观测天象以便授时制历的   方之地了。笔者以为所谓“箕子”并不一定就是人名,它应该是有商以后贵族中专管天象观测及其授时制历的世袭职务或爵位之称。殷商从汤立国至纣亡国共计500余年,加上汤以前的先商时期时间就更长。据说从契封商开始经汤直到盘庚迁殷(即今河南安查),商的都城迁徙共有13次之多,这可能还未包括朝歌在内。汤以后的商王共30代,箕子也可能有许多代;商代的都城多次迁徙,用以观测天象的箕子封地也可能同步迁挪。晋、冀、豫、鲁各省历史上都曾有过箕子山或箕山,可能道理即在于此。如在山西的太谷、榆社、左权、平陆等县就发现有箕山。山西以外,则山东聊城和鄄城、河北行唐及河南登封也有箕山。有趣的是,这许多箕山或箕子山的分布区域竟与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中商都多次迁徙的基本地域十分吻合。如左权近“邢”、“聊城近“奄”、平陆近“毫”等等。陵川箕子山距殷和朝歌皆近,应是末代箕子胥余观象授时的地方;而箕子山谋棋岭上的天然黑白棋石,应该也就是吴清源先生讲的那种先用于天文占卜布而后发展成围棋棋具的物体。围棋棋盘上有所谓“九星”、“四射”之位,当也可以证明这个问题。
  1993年初《论陵川棋子山与转棋起源》一文发表后,陵川箕子山从此引起海内外许多人们的关注。同年4月30日我国首套围棋特种邮票发行,邮电部又特许在此设立“山西陵川棋子山”一日邮局,作为此套邮品的首发实寄原地之一(另外两处为北京中国棋院和浙江衢州烂柯山),陵川箕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由此更为世人所了解和认识。现在,规划建设工作正在陵川箕子山加紧进行。未来的陵川箕子山,将会成为兼具围棋起源纪念地、避署度假地、森林公园、箕子纪念地、风景名胜区和围棋赛事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一处名山观光度假单元。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奔驰E更换链轮套 机滤底座 机脚三件套...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5    IP属地:山西

谁识历山真姿容
  在山西省沁水、翼城、垣曲和阳城四县的交界地域,坐落着一处自然生态与风景景观极为奇特的大山,即历山。历山属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脉。这是一块面积广约300余平方公里的原始山地,主峰舜王坪海拔达2358米,是华北地区南部山地的最高峰,此山森林密布,清泉四季长流;峻峭绮丽的险奇峰峦拱围着主峰舜王坪,犹如众星捧月,数量约100余座;幽深的峡谷纵横交错,其中峡谷最为密集的地方人称七十二混沟,据知至今还无人敢于进出于此。就是这们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尤使我们惊奇的是,此地已知的上百处山水景观,无不与舜的传说故事发生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历山腹心地区约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据知居住的固定居民实际上从明清以来就始终未超过数千人的规模,明清以上当地居民的人口分布可能更为稀少,其中有文字传播能力的人口当然就更少了,而且这里的村庄与村庄之间相距甚远,交通环境又十分恶劣。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别原始闭塞的地理区域之中,却能祖祖辈辈传承流布着很多有关舜与当地山水内容的美丽传说与故事。
  历山人说历山最著名的风景景观有百处之多,而与其相关的舜的传说故事也有百种以上。历山人还说,如果把历山所有有关舜的传说组合起来,当可形成一部舜的历史,而且能与我国古代有关文献中对舜的记载相互吻合。笔者曾经抱着一种好奇对这种说法作了一番实地考察,其结果果然使人欣然叹服。
例如在舜王坪西南方向大约30余公里处的垣曲县同善镇附近有一个斜井村,村中有一古井人称舜井,即传说中舜的继母推舜落井处,斜井村附近又有诸冯山,传说是大舜的出生地。与诸冯山相距不远又有山称瞽冢山,传说此山则是舜的瞎眼父亲瞽瞍的坟墓之所在。
  又如,历山及其周围一带自古盛产小麻,然而唯独舜王坪东南20公里处的东坪山(在今阳城县西南云潆山附近)却自古从不产麻。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说这和有关民间传说中所讲舜的继母屡次陷害大舜有关。传说中讲,一天舜的继母给舜一袋炒熟的麻籽,让舜到西坪山(在今舜王坪东北沁水县一带)上去种,继而又给舜的弟弟(舜的继母亲生,我国古代许多文献中称其为“象”,但在历山一带的传说中则名曰“仄”)一袋生麻籽,让仄到东坪山上去种,并规定两人将麻下种后必须要等到麻苗出土开花后才准回家,否则就要赐死。可是,谁知两人在路上走得饿了,就吃随身带的麻籽,弟弟觉得哥哥的麻籽吃着香,于是就要与舜换。舜此时并不知道继母的恶毒用心,遂与弟弟仄交换了麻籽。结果呢,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历山舜王坪四周的山庄土地都长着麻,右唯独仄所去的东坪山上不产麻。据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也曾多次号召乡民在东坪山试种,结果不是产量极低,就是有种无收。其中的原因,当然不会如传说中所讲是因为当初仄的这里种了熟麻籽的缘故。但是,凡是在历山听到过这个故事的人,总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这个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地方民间都在讲的故事,在历山的舜王坪下听起来绝不像的以文学传来的外来事物,而活脱脱就像是历山当地土生土长的发生在昨天的事情那样新鲜和富有天趣。
  诸如此类的舜的传说,在历山的主峰舜王坪一带更为集中,每一个传说故事都各与一处或数处风景景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再如像舜王坪东北处沁水县下川村西那条四季长流叫做“富裕河”的小河,有关传说中说它是在一个大旱不雨之年,为了拯救饥饿中的百姓生灵而由舜的妻子娥皇用金簪划出来的。另如在舜王坪北侧的雪红坪下流淌着另外一条清清的林尺河,林尺河畔长着一种罕见的稀有树种叫林尺木。这种林尺木木质极轻,通常一根成檩材的林尺木重量不过10公斤左右,可是若将它放在水里,却会像石头一样沉重得马上坠入水底,而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投入水中后能长久在水面上漂浮着。林尺木的与众不同,传说同样与舜有所关系。据说一次舜治理历山一带的洪水,当他坐着车辇过河时,车轮却被洪水冲跑了,于是手下的人赶快就去砍林尺木做车辇的轮子,但是砍倒的林尺木又太重,众人怎么抬不动,舜一着急就脱口喊道:“这木料应该轻一些!”话还没落声,林尺木果然就变轻了。当装上新用林尺木做的车轮,又要过河时,由于水流湍急,新做的车轮连同车身总是漂浮在水面上打转转,就是走不过河去。这时舜又急得大喊:“车轮应该沉在河底而过!”还是话音未落,原先漂在水上打转转的车轮就立即沉在河底缓缓向河对岸驶去了。从那时之后,当地民间就一直传说林尺木是舜御封过的神木,于是历山人自古都把林尺木当作驱邪避鬼的吉祥之木,连黑夜出门行路,人们也常常要随身带一根林尺木在手中。
  即使是在历山的主峰舜王坪的顶巅之上,同样是凡有风景景观的地方就有舜的传说。海拔2358米的舜王坪四周悬崖如削,深若千丈,而峰顶却是片足有20余平方公里的高山草甸,其平缓起伏之状酷似塞外草原。就在这草甸之中,离此地唯一保存的一座古代建筑--舜帝庙不远处,有两股旱不干涸、雨不泛溢的清泉从一眼望不到边的奇花异草中突冒而出。在当地的传说中,这就是与舜的两位妻子(即尧的两位女儿)娥皇与女英有关的妫水和水。又有人说,这两股泉水,是娥皇、女英听到舜治湘水而不幸身死南方九嶷山的噩耗后, 由两人悲伤的眼泪变成的。从康熙年间的《垣曲县志》中得知,当年这两股泉水旁,曾经建有娥皇与女英之祠。距离泉水不远,在彩毡铺成一般的夏季五彩草坪上,又有两条与耕犁犁过的犁沟一模一样的垅沟,虽然关于它的出现年代之久远谁也讲不清楚,但垅沟内翻起的泥土,却一年四季总是如此清新,永远像耕犁刚刚犁过的一样。更奇异的是,尽管舜王坪上无处不长着花草,但唯独这两条“舜耕犁沟”却永远没有花卉草木长出。如果说流传在历山群山中的舜的故事仅仅是一些传说的话,那么1972年至1978年间,考古工作者在历山下川村富裕河畔发现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却是真切无疑。遗址***出土了上万件石器制品。这些石器制品至少说明1.6万年前的“下川人”已能使用复合工具,如带柄的刀、锯、弓箭、标枪等等。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讲到下川遗址,直言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细石器文化遗址。”
  原始生态的大山,古老神秘的舜的许多传说,然后再加上真真切切的1.6万年前古人类的生活遗址的存在事实,历山,则更增添了一重重诱人深入的神秘气氛和耀眼的光环。
  与下川古文化遗址及舜的一系列传说交相辉映,历山还有着相当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在舜王坪近围四县的山村中,我们就发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在其它地方难以遇到的理象:每年春耕过后,这些山村的农民们纷纷将自家的牛马类在牲畜全部赶上高高的舜王坪草甸上,而牲畜的主人们则在送牲畜上坪的当天即返回山下的村落。从这一天开始直至农历十月初,四五个月当中,无论风雨雷电,舜王坪上成百上千头牲畜就在一种无人照管的情况下度过上百个日日夜夜。白天它们安然信步于蓝天白云之下,悠然咀嚼,夜晚则与同村的“邻居”们结群而卧。大畜公畜们环卧于外圈以防猛兽侵袭,母畜与幼畜则在圈内安然而睡。这种稀有风情究竟起始什么时代,历山人自已都说不清楚,反正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另外,在历山舜王坪周围的许多山村中,我们还看到至今民间做饭所用铁锅、铜锅或者是砂锅,无论是什么质地,其锅的外形与史前人类使用的三足陶釜或陶鼎于河滨的有着联系呢?我们已不得而知。我们在历山还有另外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今天在山外,时代早已跨入工业社会,但在历山深处的下川人家庭中,几乎每个成年的家庭成员仍然有着一种近于原始的采集野生植物果实的技巧及习俗。1986年时,这个包括老弱残幼的内总人口不超过2300人的山乡,一年内除了正常的农业耕作,竟能额外地采集回菖蒲5000多公斤,木耳2000多公斤,鹿茸5公斤、橡籽15000公斤,麻皮10多万万公斤,松籽20多万公斤,沙棘……历山人还保持另外一些祖辈相伟的文化生活习俗,如在舜王坪西南垣曲县同善镇一带,历山人习惯在院墙上密密麻麻地插种上许多带刺的仙人掌,而在舜王坪东北沁水县下川村一方,历山人则产惯于在自家的屋顶上种植一种叫作“无根花”的紫色诱惑。“无根花”没有根,所以不怕它们的根须穿透屋顶使房子在雨中水,但它们既然没有根须又为什么能长得那样茂盛鲜艳呢?下川人的祖 先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代里开始了这种在屋顶上种植“无根花”习俗的呢?这真是一个极富文化魅力的右史生态之谜。
  真正的自然奇迹还在于,山西省境中的地势最低点毫清河谷地(海拔180米)也处于历山舜王坪南部不到50公里的垣曲盆地之内。这就是说,在一个不足50公里的距离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大到2100余米的自然落差。遇到天气晴好时,站在舜王坪顶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50公里以外毫清河汇入黄河处的一线闪亮的波光反射。这可能是一处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绝无仅有的自然奇观。许多绮丽壮美的自然风景景观,诸如峡谷断崖、峭峰绝壁、激流飞瀑、岩溶洞穴等就都发生在这种很短距离与极大落差的疾变地貌之中。近年来,国家又在历山成立了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由于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所处地域东南直接面对着辽阔的黄淮大平原,不但有着良好的日照,而且长年得以承受来自东南部海洋性湿润气流的滋补,故而这里就又大量分布了极多科目的植物就多达上千种。此外还有许多蕨类、菌类、藻类、苔藓、地衣类植物出现。根据生物学界专家在当地的多年实地采集考察,从该区域多菊科、豆科、蔷薇科、紫草科、禾本科、木樨科,百合科、藜科和兰科等数十种种子类植物的特征看,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属于暖温带植物区系。然而,生物学家和林学家们在此处还发现了诸如红豆杉科、连香树科、野茉科等类属于亚热带科的植物,所以他们又断言“中条山植物区系中有喜暖植物的祖先”。也曾有专家认为,一些目前在长江流域已经稀见的植物科目竟然还可以在黄河以北的历山自然保护区大量见到,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自然界的奥秘。
  历山腹地还存在着一个石灰岩溶洞群落。1986年秋天时,笔者与分别来自北京和南京的两位青年学者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寻找到了位于历山东麓临涧村附近的“修真洞”。这是一处深约1公里的小型溶洞,洞内的钟乳与石笋类景观发育状况较为典型,各种石灰岩水溶结晶物的自然造型也比较丰富。然而让我们感到有些吃惊的并不是它们,我们者被布潢洞壁的千百首古人题咏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就着微弱的手电光和火把的照明,我们着意考察了一下这些古人题咏的时代(题咏90%左右为毛笔墨书,题咏之后几乎无不留有作者姓名与题写时间)。初步查找之后,我们终于发现了洞内最早的一首题咏古诗的书写时间是在距离我们866年前的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与其它题咏所不同的是,作者未用墨书,而是且了鲜亮的红色矿物质颜料。在修真洞洞口处,我们还见到了明朝万历时曾做过太子太傅吏部尚书的当地人王国光当时留下的洞居诗文碑。诗为七言体,共三阕24句。诗前有序,序中 光在400余年前就写到该洞“中有题咏,皆前代笔迹”。距离修真洞不远处还有沁水县界内的南阳仙洞、历山白云洞和黄士洞(当地人又称为黄道士洞)等。其中白云洞中也有古人题咏,而且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有游洞古习沿袭至今。
  历山没有一般历史文化名山所拥有的那些宏伟规模的人文建筑景观,但是历山的每一处山水都包含了历史文化。这一座目前世人依然罕知的历山,在它的怀抱里不但仍然保存着历史文化的奇迹,而且同样保留了自然生态的奇迹。在其数百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有莽莽无际的原始森林,有特大型的刀削斧劈般的大峡谷,有典型的更新世原土层高山草甸,有古老绮丽且深不可测的一处处“喀斯特”岩溶洞穴,有苍劲雄险的悬崖叠嶂,有数不清的山间泉瀑,还有许多在长江以南几乎失其物种的珍贵植物及动物,例如黑鹳、林麝、猕猴、金钱豹、大鲵(娃娃鱼)与鸳鸯等。1982年,历山已经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下川古人类文化遗址,则在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富有特殊历史背景及民俗氛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历山的山水风物从此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美丽而古老的历山,俨然是一部博大精深巨著,现代人类正在揭开它那神秘而苍古的扉页。

[每日热点]:【爱车生活】开着奥迪Q4 e-tron 奉贤日记...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6    IP属地:山西

灵空山禅踪秘语
  沁源县城西南10余公里处有一条季节河,这季节河称“柏子河”,西北东南流向,河的源头处即我们要讲的灵空山。灵空山虽然偏僻,地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但它北通韩洪,南连岳阳(即今古县),西达霍州,东走沁源县城,历史上四向均有川路相接,加上唐末五代以后它的名声越来越大,所以对那些虔庄的朝山者来讲,走起来倒还方便。作为名山,灵空山的山川林油景致,自古至今堪称绝佳。尤其是此处的大川风光,更是有名有实,既多又好,比如古人曾经备加赞赏的五龙川、含宏川、苗维川、地肉川和水屯川等等,均是。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却把含宏川的名字改成了“韩洪川”,又将苗维川改作“猫尾川”,将地肉川改作“第一川”,通俗是通俗了一些,但多少丢失了一点古雅之气,倒使许多游览之人少了许多玩味琢磨的兴致。
  在公元九世纪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灵空山这块地方还没有多少著名的故事和说道,恐怕连“灵空山”这个名字当时也未具备。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19岁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权臣的阴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一片硝烟战火的古城晋阳(即今太原),去作战乱中的太原府尹和北都留守兼充河东节度使。但是没有人能想得到,李侃可能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却遁入灵空山去作了和尚。这应该是灵空山作为历史名山的真正开始。熟悉灵空山历史的人们谁都知道,如果没有“先师菩萨”的到来,灵空山可能永远不会有后来的大名气。而一千多年以来,却有许多的当地人还不知道,所谓的“先师菩萨”原来竟是唐朝等20位皇帝唐懿宗的四儿子李侃。
  唐懿宗一生没有多大的政治作为,死的时候刚刚41岁。年纪不大,但儿女成群,后妃们为他前后生下了八位皇子和八位公主。到灵空山作了和尚的李侃因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未能继承大统,而比李侃小很多的老五和老七因有个作皇后的母亲,故而都有皇位可坐,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僖宗与唐昭宗。新旧《唐书》本纪中讲唐懿宗这个人崇仰佛教,过于迷信,且在这方面用度极为奢靡。其三女儿同昌公主病死,他不但自制挽歌,让满朝文武辍朝送葬,而且还冶金为俑,用无数珍宝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宫中与僧人一块唱经念佛,经常用御宴赏赐僧人,招待和尚时常一次即达万人以上。后人对唐懿宗四儿子李侃弃官不作而入灵空山削发为僧之事,多以为是由于唐末黄巢起义引起的战乱所促成,事实上可能并非只此一方面原因。看来,唐懿宗生前那样狂热地沉迷于佛教,应该对李侃后来的遁世出家也有相当的影响。
  唐懿宗四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而仅见于灵空山中碑石与当地方志类文献。也许正由于此,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李侃出家灵空山只不过历史传说而已,故持不足为信的态度。其实,新旧《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如详读《旧唐书》唐僖宗本纪中有关乾符六年纪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旧唐书》先记乾符六年三月朝廷“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等使”,而同样还是在《旧唐书》乾符六年八月纪事中,却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三月到八月,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显然李侃并未到任,无论从时间上或是地理上去分析,此种记述已经为李侃并未赴任而是到了灵空山作了某种旁证。
  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其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中,则对李侃其人(亦即民间传说中的“先师菩萨”)到灵空山出家作和尚以后的事情,有了较多的记述,虽然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常常带着浓浓的传说口吻,但它作为“口碑”,毕竟从另外一种角度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佚。
  历史上的灵空山名胜很多,如马跑泉、盖海洞、十八盘、仙桥、峦桥、五龙潭、唐王寨、马明王井、铁瓦寺、舍身崖、滴翠洞、净身窑和海泉寺、灵寿寺等等。其中大多都与李侃遁入佛门的经历有所瓜葛。像舍身崖两涧的仙桥,人们世代传说,最早此桥即李侃刚进山时用山中长石搭筑而成。再如东峡孤峰上的唐王寨,此峰高可万仞,四周全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悬崖,但峰巅宽平约有10亩广阔。据说李侃时常攀上峰顶西望长安于此。
  据当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四座寺院的初建与李侃的到来有密切关系。这四麻寺院分别是灵空山峦桥附近的圣寿寺,韩洪镇的海泉寺,沁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石村的螺山寺和灵空山南麓的灵寿寺。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并不称圣寿寺,因李侃--即先师菩萨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圆寂坐化在此,人们就习惯上称该寺为先师菩萨寺。圣寿寺的寺额是北宋端拱二年9公元989年)由宋太宗敕赐的。螺山与海泉两地,一山一泉,皆因李侃初到灵空山时曾将它们作为落脚卓锡(僧人在某地居留称为卓锡)之地,故后来均建有佛寺,并以原地名借作寺名。灵寿寺则是李侃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李侃由唐昭宗在景福年间敕令建立的。这后三座寺院在唐以后各代曾有几次重修,一直到明中叶时仍然完好保留。
距沁源县城以西15公里处有所谓云盖山,云盖山上旧有“白侯庙”。据说这位“白侯”本是唐僖宗派出寻访李侃行踪的朝廷官员,但谁知此人找到灵空山后,不但未能将李侃劝归,到最后这位“白侯”自己竟然也在当地作了道士。这一则民间记载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隐隐感觉到,李侃遁入灵空山作了僧人以后,极有可能是真正皈依了佛门而下决心不愿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的。
  灵空山确实是一处幽静清雅之地。作为著名的负景名胜,这里的古松尤为知名。什么“一佛二菩萨”、“三柱香”、“二仙传道”等等,都是一些造型奇特的古松的名字。距圣寿寺不远,有一株树围长约5米,树身高至40余料的巨松,因为在它的主干之上后来又派生出九枝高插云天的茁壮新干,话多人就戏称此松为“九杆旗”。据知,这株“九杆旗”以其硕大的体魄,已成为整个华北地区的油松之王。
  近年来,以灵空山为核心建立了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沁源县人民政府在此接连举办过了数届避署节。古老的灵空山又在渐渐苏醒,蒙在她身躯之上的一层层神秘幕幔也在被人们轻轻揭开。灵空山将成为未来旅游者在山西最喜爱光顾的风景区之一。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E级小土奔更换机油滤底座...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07-04-25 12:36    IP属地:山西

晋阳龙山大事记
  百余华里的晋阳西山,真像是一架巨长的屏风,一架巨长的名山屏风。从上兰村汾河出山口一溜向南排开去,古有冽石山、崛山围山、蒙山、太山、龙山、悬瓮山、直到靠近清徐的天龙山。真正是山山有名,山山清秀。
  晋阳龙山,是这一名山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幅。说到它的来龙去脉,常有振奋,也有叹息。振奋是因其曾有过的一度辉煌,叹息则为其后来无可奈何的颓败。若择其大事而记,就还得自北齐开头讲起。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史载此年有禅师宏礼来晋阳龙山建寺。寺成时忽遇二童子于山中。宏礼禅师即以“童子”二字名其寺,童子寺的大名从此流传近1500年之久。可能是在遇到二童子的同时, 这位宏礼禅师竟又发现寺旁山峰天然似佛,于是欣然就山势雕凿,遂造成一高达170尺(约56米)的巨佛。而在此之前的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时,距龙山仅一沟(即今天的风峪沟)之隔的晋阳蒙山,已经早五年依山雕凿成过一座高200尺(约63米)的更高大的巨佛。这就是说,虽然晋阳西山的这两座巨佛比后来四川乐山大佛分别低了约8米或15米,然而在雕凿的时间上,它们却比乐山大佛分别早出了足足162年或167年(四川乐山大佛雕凿于唐开元元年,亦即公元713年)。
  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晋阳龙山童子寺及其巨佛毁于兵燹。就在前一年(政和六年,亦即公元1116年),宋徽宗崇尚道教到了狂热的程度,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敕令天下所有洞天府地大建宫观,而且亲自祭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晋阳龙山昊天观就始建于此时,山中的道教石窟也应从此时开始雕凿。
  金哀宗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此年金亡于蒙古窝阔台汁。全真教道徒披云子宋德方游晋阳龙山。此时的龙山昊天观已成一片废墟,仅存二石窟,内有道家雕像及“宋童”两字。宋德方大有感慨,遂开始扩凿龙山石窟,同时又开始重建昊天观。如此三年,晋阳龙山重新复兴。有蒙古中统年间太原青鼎所撰《玄都至披云真人宋天师祠堂碑铭并引》曾记载了此举,在陕西也有元延祜时所谓《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同样记述了此事,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祠堂碑讲,宋德方当时“游太原西山,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家像。壁间有宋仝二字,修葺三年,殿阁峥嵘,如鳌头突出一洞天也。”延祜七年(公元1320年)的道行碑除重复了有关内容外,特别提到宋德方到晋阳龙山时此地已是一派凄凉,“榛莽无人迹”。据知,宋德方当时是和他的几个门徒一同到晋阳龙山的。随后数年,龙山道教石窟扩至七穴。各窟按其雕凿内容依次命名为虚皇、三清、卧如、元真、三天、玉帝、七真等,其中第三窟民间传说为披云子宋德方的卧化之地,内有石雕道人卧像。
  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后)--晋阳龙山将北极观并入昊天观,观址扩大;明武宗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昊天观再次重修;明嘉靖初年(公元1522年),晋阳龙山童子寺由僧人道永主持重建。至此,晋阳龙山做为三晋大地上的一处著名宗教名胜与名山风景地,应该说是进入了始建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龙山道教石窟群中的第八窟,亦即名曰“辨道”的那一窟,就是明中叶以后的新造之物。无论从开凿规模或是艺术质量任何一方面看,这第八窟均无法和前七窟相提并论。
  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晋阳龙山至新中国建国之初已是一片破败,建筑毁坏,文物狼藉。鉴于此,195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龙山道教石窟公布为本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末国务院又将龙山道教石窟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石窟所在山体环境以及古童子寺与古昊天观的遗迹遗物保护,也日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例如针对近年来龙山道教石窟部分窟体倾裂所造成的险情,目前文物部门就正在紧张地采取着种种周密规划与抢修措施。
  从魏晋以后,佛教石窟雕造活动在我国尤多,其中就布局数量和单位规模而言,甘肃、山西、河南、山西更为突出。然而若讲到道教石窟,晋阳龙山道教石窟群以其特有的风格形制及其单位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则应该属于孤例。我国从东汉开始创立的传统道教,发展到金元以后的全真教派阶段,尤其是所谓“全真七子”(即丹阳子马钰、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和清静散人孙不二)与其道徒如潘德冲、宋德方等,他们曾经借助元代最高统治阶层的力量以“国师”身份出现,在山陕一带大造道教宫观,总其数量至少应在百余处左右,仅披云子宋德方一人所参与者,我们目前已知的即在10余处左右。值得重视的是,虽然这些全真教派宫观多至百余处,但像晋阳龙山道教石窟这种特别的营造形式;在其中却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一例。
  沧桑巨变,千年一瞬。晋阳龙山虽然早已今非昔比,童子寺、昊天观、高崖巨佛等著名人工造影也都难以再现,然而道都石窟群仍在,尤其是山中原有的自然风情依旧迷人。人说崛山围红叶美,但秋时到过龙山的人们却认为此山霜红更比崛山围好。春夏登晋阳龙山,踞高而东望,晋中平原阡陌翠绿,晋阳古湖恰似镶嵌在翡翠大地的一块硕大明镜。面对此情此景,任你胸中有多少烦躁郁闷,也会立即烟消云散,顿时浑身清爽起来,据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出任太原府尹时的晚唐名相裴休,就受到过晋阳龙山美景的诱惑,后来他曾退隐于山中的白云迎福寺,在此度过一段无忧无悉的时光。
  晋阳龙山北邻蒙山,西北近太山,南接悬瓮山而西靠天龙山。太原市人民政府已经将这一历史名山群落统一规划为一个整体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就在天龙山的景区建设与旅游交通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之后,新的一轮开发建设活动,也将要很快写进晋阳龙山的历史大事记中去。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GL8老车泄压阀 也许都该换了...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