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7-04-22 22:39 IP属地:未知
查看 1.9W | 回复 4
通用汽车在华养虎为患?!
通用汽车在华养虎为患?!(大家多来发表下意见,活络下气氛)<br><br>看来老rover有很多小毛病啊(好像以前sohu采访原 rover75首席设计师也提到75 的不少缺陷(现在这个人在上汽,就是那个林XX),上汽改进了不少^o^这对南汽可不是好消息,建议他们多改改不要急于上市,砸了自己最后的救命稻草.我不希望我们纳税人的钱白白浪费.<br><br><span style="color: Red;">下面文章转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span><br>(感觉老外写的还是比较实在的,不像国内有些媒体太广告化了,简直就是一托).<br><br>服装公司老板李显进(音)这个月本打算买一辆别克(Buick)轿车,但后来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Shangha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推出的荣威(Roewe)轿车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说,荣威的空间比别克大一些,设计也更为豪华,看起来很像捷豹(Jaguar)。<br><br>李显进的移情别恋反映出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上所面临的挑战。10年来,上汽集团一直与通用汽车合作,在中国生产别克。上汽集团从通用汽车学到了很多。现在,凭藉着这些生产经验和来自合资汽车的销售利润,这家中国公司已经具备了与通用汽车一较高下的实力。<br>通用汽车表示,用技术和经验换取中国市场并不吃亏。通用汽车首席执行长瓦格纳(Rick Wagoner)称,公司1997年做出了这个大胆的决定,结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br><br>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是中国大陆最大的轿车生产商,每年为通用汽车实现利润数亿美元,公司产品还包括雪佛兰(Chevrolet)和凯迪拉克(Cadillac)轿车。对于一家在北美本地市场业绩不佳的公司来说,中国市场确实是一个大亮点。<br><br>尽管如此,问题仍然存在:通用汽车付出的代价会不会太大?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Automotive Co. Ltd., 简称:上海汽车)与通用汽车的竞争可能不会仅限于中国,还会发展到欧洲和发展中国家。上海汽车是由上海市政府控股的公司。<br>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表示,希望打造一个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上海汽车将充分利用与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合资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br><br>随着中国十几家汽车公司竞相提高产量,竞争正威胁到每家公司的盈利前景。近年来,中国汽车的平均价格一直在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下降。据通用汽车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的轿车售价又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通用汽车中国业务2006年第四季度利润下滑了近19%。但2006年全年利润上升约1%,达到了3.06亿美元。<br>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罗瑞立(Nick Reilly)表示,领先地位的确使通用汽车获得了一些优势,要是能将这种优势保持更长一段时间就好了。但必须面对现实。<br><br>李显进打算购买的四门荣威750并不是便宜货。该车设计蓝图是上海汽车向MG罗孚汽车集团(MG Rover Group Ltd.)购买的,后者现已停业。荣威是罗孚的英国资深设计师和中国工程师合作的结晶,其中某些中国工程师就是在与通用汽车的合作中成长起来的。根据配置的不同,荣威标价3万到3.6万美元,比通用合资公司的别克君越(LaCrosse)便宜7,000美元。<br><br>上海汽车4个月前开始在江苏一家工厂生产荣威750。上海汽车计划,今后5年每年都将推出一款新车,包括微型车和混型车。最新推出的荣威中型轿车定于本周末在上海汽车展上首次亮相。上海汽车计划于年底之前开始大批量生产。<br><br>中国汽车市场去年增长了35%,成为全球汽车大国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到2010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轿车和卡车市场。<br><br>在中国合资,最终却养虎为患的跨国汽车公司并非只有通用汽车一家。在中国中央政府的压力下,中国主要国有汽车公司都在谋求发展自主品牌。中国有关法律要求,外国汽车公司要想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必须与中国公司合资,且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br><br>中国政府同样将汽车业的引资模式应用到了其他高科技领域。北京正努力促成外国飞机制造商、发电设备生产商和电子产品公司与中国合资伙伴进行技术共享。<br><br>中国现代汽车业兴起于80年代初,北京的一家国有企业率先与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签署合资协议,生产吉普车,随后大众汽车与上海汽车也开始了合作。<br>刚起步时中国市场较小,外方不愿大规模投资。中外合资汽车厂当时充其量只能算是装配车间。中方国有汽车企业贡献很少,所学也有限。<br><br>中国政府对这样的发展速度感到不满,于1994年开始改弦更张。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被大幅上调,政府还出台了加快技术转让的规定。次年,中国公开招标建立新一批合资汽车企业,外方必须提交详细的计划和汽车与生产设备的规格资料。<br><br><span style="color: Red;">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不愿接受这种方式,但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同意了中方的要求。</span>经过近10年的经济改革,城市中产阶级日渐兴起,汽车市场也呈现出了腾飞的迹象。这两家来自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公司开始争相提出超过对方的技术合作意向。<br><br>1997年通用与上海汽车达成协议,建立了一家资产15.2亿美元、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名为上海通用汽车 (Shanghai General Motors)。通用承诺,为中国市场量身设计汽车,并成立一个研发中心。中国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将在合资公司内获得与外方人员并肩工作的机会,从而得以代表中方学习技术和经验。<br>曾任通用顾问、现任研究公司J.D. Power & Associates亚洲负责人的迈克•邓恩(Michael Dunne)称,作为交换条件,通用汽车原本以为会获得竞争保护伞。<br><br>但事与愿违。1998年上海通用汽车开工后仅1年,本田汽车(Honda Motor Co.)便开始在中国合资生产雅阁(Accord)轿车。更加出人意料的是,上海汽车又开始与另外一家合作伙伴大众汽车推出了帕萨特(Passat),这是别克轿车的直接竞争车型。知情人士透露,通用汽车曾提出抗议,但上海汽车称对两家外国合作伙伴必须一视同仁。<br><br>2004年,中国政府又出新招,开始推动中国汽车制造商突破为外国公司代工的局限性,创立自己的品牌。中国政府政策要求,到2010年中国应成为一个汽车生产大国。<br><br>既然木已成舟,通用汽车索性开始改善与上海汽车的关系。公司开始将上海通用汽车发展成为在生产、分销和财务方面最先进的中国汽车生产厂。<br><br>现在上海通用汽车金桥工厂以最先进的设备生产别克君威(Regal)。每辆车所需要的平均工时为15小时,跟通用在美国最好的工厂不相上下。安装挡风玻璃的是日本制造的机械手,底盘装配由德国设备完成。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可以方便的接触到置于可调整传送带上的汽车。<br><br>上海通用汽车2006年产量超过了40万辆。到2010年,合资公司计划将年产能提升到100万辆。现在已经有一小部分汽车用于出口,通用汽车管理人员表示,随着韩国成本的上升,从中国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数量将会增加。韩国是通用汽车在亚洲的另一个主要生产基地。<br><br>通用上汽研发中心工程师们与密歇根州沃伦的通用工程总部及其他设计中心的同僚们密切合作。上海研发中心正在开发一款混合动力车。通用首席执行长瓦格纳曾经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公司将推出一款混合动力车。<br><br>合资公司研发中心总裁白雷蒙(Raymond Bierzynski)表示,从许多方面来说,研发中心就像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终极训练场。<br>通用汽车培养出来的一些人才都参与了荣威的开发。工程师、营销人员和财务专家在合资公司和上海汽车之间频繁往来。上海汽车的研发负责人曾经是通用和德尔福公司(Delphi Corp.)的员工。上海汽车的国际业务负责人菲利普•墨斐(Philip Murtaugh)曾经是通用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br><br>墨斐2005年3月以个人原因为理由离开了通用,他现在主管着上海汽车控股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Ssangyong Motor Co.)。<br><br>除了通用培养的工程师以外,上海汽车还网络了一批英国人才。2005年上海汽车从罗孚汽车集团购买了罗孚75车型的设计图和生产权。MG罗孚汽车集团停业后,很多工程师加盟了上海汽车。他们与中国工程师们并肩工作,开始是针对中国市场改进罗孚设计,现在则是开发新车型。<br><br>目前主管上海汽车自主品牌项目工程设计的罗孚资深工程师大卫•林德列(David Lindley)表示,项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林德列提到了引擎盖与前挡板之间的狭窄距离,他说,以前的罗孚引擎盖与前挡板之间距离很宽,现在上海汽车生产的罗孚改进了很多,原因是很多工程师从合资公司吸取了很多经验。<br><br>虽然上海汽车已表示今年可能就将开始向英国出口汽车,但上海汽车董事长胡茂元却非常谨慎。他表示,出口只是长期战略的发展目标,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争夺国内市场。公司必须抓住国内市场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机会。<br><br>上海汽车管理人员表示,仍非常看重与通用和大众的合资公司。他们称上海汽车自己的车型不会与上海通用的车型发生竞争。<br><br>上海汽车发言人朱湘君表示两种车的客户群不同,荣威是英伦风格,与通用车型有天壤之别。<br><br>分析人士估计,通用汽车或许有意参股上海汽车的荣威业务,但两家公司都没有直接置评。瓦格纳表示,通用希望有机会符合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为上海汽车提供帮助。<br><br>已经有一些像李显进这样的的买家被荣威抢走了。李显进已经有一辆别克微型商务车,本来想再买一辆别克君越轿车。购车计划从别克变成荣威甚至都不需要走太远的路:上海一个新开的荣威经销店就在别克展厅的对面。<br><br>荣威750具有豪华轿车的所有特征:节油的V-6发动机、电子稳定系统、真皮坐椅和木制内饰板、触摸屏导航系统和倒车影像系统。在全国75家荣威经销商中,许多同时也在经销通用和大众汽车。<br><br>51岁的建筑公司高管袁玫发(音)上周花3万美元买了一辆黑色的荣威750。他说,这款车的血统真的很纯正。他认为上海汽车的车造得很好,其中与通用和大众的合资功不可没,而且上海汽车还是一个中国品牌。<br><br>经销商告诉袁玫发,要等到7月份才能提车,因为前面还有200多人在排队。袁玫发说,他将把荣威介绍给所有同事。<br><br>通用汽车亚太区总裁罗瑞立称,通用一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中国促进本国汽车企业发展的动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试图掩饰他们的理想;尽管如此,通用仍认为参与其中才是上策。<br><br>Gordon Fairclough<br><br><br>看来老外还是蛮怕上汽的(人家忧患意识很强烈啊)^^,期待通用和大众将上海汽车视为同等级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的那一天.我觉得大概要10~20年,也许更久~~~期待那一天的来临.<br><br>PS.强烈建议上海汽车花大钱在发动机上啊,怎么着也要弄出V8,V10,V12.反正上汽利润很高,可以加大在英国研发中心的投入.韩国那边没什么技术的,还是只当个控股公司一个财源就可以了.当然SUV还是可以用的,毕竟上汽全新开发一款肯定没有老平台改进的好.可以让韩国中国英国设计师一起做,外观不要让韩国人弄,太没品味了.等上汽SUV成熟了,双龙发展遇到瓶颈了(但是价值很高的时候),可以把双龙卖出去.韩国佬喜欢罢.工,而且普通生产工人工资待遇比日本都好,发展汽车制造业将来一定没有潜力.只留个研发部门,我们给韩国提供点就业岗位已经很对得起他们了.<br><br>期待见到国产GT,F1赛车啊.更期待是roewe的牌子(这牌子我觉得设计的很经典啊,至少目前还没见过其他更好寓意的,而且感觉很国际化).<br><br>目前上汽还需要出一款C级车,当然是2010年以后的事了.到时候最起码要用上自己不错的V8发动机.<br><br>BTW.上次那里看到上汽在英国的研发中心采购发动机冷却系统仿真分析软件,是不是rover的发动机是有点问题啊.对了,再怎么着在750下一代出来时也要弄个V6 3.2L的吧.<br><br><br>另.上面还反映出一个问题,小日本真的很势利保守,只知道到赚中国人的钱.比较起来美国和德国的公司厚道多了.<br><br><br><br><br><br><br><br><br style="color: Red;"><span style="color: Red;">以上就是原文.</span><br style="color: Red;"><span style="color: Red;">被爱卡论坛名爵板块版主爱卡蓝箭给我删贴禁言,从开帐户理论有被删除禁言.同样的贴发荣威板块没事,主要是那里没有版主,以后会不会被删不好说.</span><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