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版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社区日报-第596期,更多精彩互动咨询请收藏【社区日报】
写在最前面



《那一世》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2015年的时候,我们去到稻城,来到亚丁,由于当时老公和孩子的身体状况不佳,没能上到牛奶海。我独自一人上到海拔4600多米的五色海、牛奶海。在体能极度消耗的情况下,望见群山中无法忘却的那一抹蓝色,瞬间所有的疲惫化为乌有。


坐在湖边,静静的听着经幡被风吹动的声音,仿佛我走过的不是牛奶海,而是凝固在时光中的信仰。古往今来,有多少藏家人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来到这里朝拜,有多少朝圣者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寻找他们心中的信仰。走在下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老公和臭丫能一起来看看该多好…….从那时或许就注定了这次转山之行。


《冈仁波齐》上映后,就和孩子一起看了。臭丫一直觉得自己只有在民族那一栏里写的是“藏”,而其他关于藏族的东西她了解甚少,其实我这个当母亲的也差不多也是这样——已被汉化。当她表达出想去转转山时,顿时觉得冥冥之中早有安排。而正当此时,我的高中同学刚好带着她的儿子嘎嘎从北京飞到稻城完成了一次转山之旅,看着他们的游记和照片,我泪流满面。


这需要大人、小孩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已经超越了转山本身的意义。所谓的信仰、所谓的匠人精神不都是那些不平凡的人坚持在做平凡的事吗?!我希望我的孩子坚持做平凡的事而变得不平凡。


再一次坚定了这次的转山之行。
丫头爸得知这一决定后,查阅了很多资料和我讨论了很多次,列举了种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他深知我的个性,一旦决定很难改变。


在反对无效的情况下我们列举了很多种方案,也做了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体力问题,这一点我们讨论后觉得问题应该不大,他最近一直有坚持锻炼身体,隔天五公里的长跑体力应该是有的;我呢,虽然最近锻炼不够频繁,但是一次12公里的长跑我也是能拿得下来;丫头每天在学校都有跑步,一周还有三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想必问题也不大。二是高反问题,老公和丫头都到过高海拔地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丫头在老家的玉科山上还去摘过菌子。我呢,从小生活在藏区,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三是装备,在询问了转过“冈仁波齐”的“苹果老师”后,我和老公分头准备:孩子的行头——冲锋衣、裤(防大雨)、防水鞋、防风围脖……;药品——红景天、肌酐口服液、葡萄糖、创可贴、纱布、酒精棉……;登山用具——登山杖、下载各类离线可用的APP-----实时海拔表、户外助手……临出发前一天,外公还准备给我们送氧气袋过来,但是我们担心不好带而放弃了。不过还好,整个转山行程中,我们都没有想过要吸氧,把这茬忘记了。


最后,就是时间的安排了。为了躲避出行高峰,我们决定30号中午就出发。这里还是小小纠结了一下——会耽误孩子半天的课程。衡量再三,觉得这次出行的意义不同于往常,本身也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孩子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父母也在学习,慢慢的明白了一个人身上具有优良品质比起知识本身而言太太太重要了。当她的身上有:自律、坚持、负责…….的品质后我想我们不仅不用愁她的学习,也有助于她以后的生活态度、工作方式、为人处世。



我的英明让我们第一天很顺利的到达新都桥,只是在折多山遇到大雾,能见度能低,我根据导航显示,不断提醒老公,即将大左转、大右转、左小弯、右小弯、左回头弯、右回头弯,颇有赛车副驾驶的感脚。


第二天,六点半不到,热车出发。新都桥到雅江是这次出行我唯一开的一段路,因为老公要吃早餐。小时候有老爸宠着,现在老公又这样担心着,我啥时候可以自己开车出远门哦。



一路上拍拍停停,一是看风景,二是观察孩子的状况,看着丫头在4、500米的垭口上疯来疯去,我和他爸放心不少,应该不会成为猪一样的队友。




顺利到达亚丁村后,早早吃了饭就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