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上汽大通MAXUS G10论坛 >  G10在古城

发表于 2015-10-25 17:21    IP属地:未知

查看 121.3W | 回复 104
G10在古城
绍兴是融“中国山水”和“诗画江南”于一体的东方名城,自古有“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的美誉。是公认的“山清水秀之城、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水之美,堪称翘楚。历史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  然等400多位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赞美绍兴的绚丽诗篇(唐诗之都)。作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共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有3600多处文化遗存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尤以山水风光、古城风貌、人文景观为王牌特色。
此次因为g10有幸参加一个忘年交朋友策划举行的35周年同学会,作为原滋原味的绍兴人,再次陪同游玩鲁迅故里和兰亭,而我的g10宽大座椅,舒适空间,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也赢得世界各地汇聚绍兴参加同学会挚友的大拇指。
由于涉及参加同学会的朋友的隐私,在此就不发他们的照片,纯以风景片奉献给各位车友。
第一天的活动是各同学报道,叙旧及参观鲁迅故里
走进鲁迅故里,一幅清末民初时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石板路、旧木窗、石库门无不向游人述说着当年的历史。穿过东昌坊口老街,来到了鲁迅祖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前临都昌坊口,后通咸欢河,青瓦粉墙,砖木结构。 周家老台门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绍兴目前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整个台门占地近3000平方米,是一座江南典型的官宦人家住宅,主题建筑分四进,前面第一进,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氏家族在绍兴400年的历史中,属周福清获得的官位最显赫,因此当时在三个台门的门楣上都挂有“翰林”匾,它像三张巨大的名片,向游客展示了主人尊贵的身份。 第二进为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德寿堂原名宁寿堂,为了避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宁”之讳,改为德寿堂,“德寿”取积善有德、福禄长寿之意。鲁迅平时很少来祖居,只有家里祭祖或操办大事时才过来。 说起这周家老台门还颇有历史。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据鲁迅二弟周作人推测,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但搬到绍兴城后,肯定是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购得了此屋,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的周家老台门。 来到第三进——香火堂,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两壁上挂着的就是鲁迅祖父周福清的治家格言《恒训》,现在这些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手抄的。《恒训》的内容是祖父对自己一生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总结。大到读书之法,为官之道;小到日常生活常识,无所不有。现在老台门就是依照周家鼎盛时期为背景,融合其他大户人家有代表性的生活场面作实景布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大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第四进是座楼,前有廊、后有披,是周氏家族主要的生活区,布置为小姐的书房、绣房、闺房和沐浴房。
{注   手机浏览请用wifi,超流量概不负责 }

现在的鲁迅故里是免票的,只要带好自己的身份证

越来越现代化,可实时监测游客密集度


这些渔缸平时养鱼,着火时可是灭火水源哦,可见古代人民的智慧。

小客厅
天井

德寿堂,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



香火堂是祭祖和办丧事的场所。中央上方设一神龛,放有历代祖宗牌位。现挂有“德祉永馨”匾,意指德行和福气渊源流长。中间挂有一张鲁迅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神像
餐厅
书房
主卧

闺房
绣房
洗澡房
好长的檐廊,可见祖居的庞大
少主书房
儿童房
伙房
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所以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7:29    IP属地:未知

顶一个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7:37    IP属地:未知

引用 futnh 于 15-10-25 17:29 发表的回复
顶一个
这么快插队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7:44    IP属地:未知

祖居出来对面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它*****,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
书房正中上方悬挂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所书。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
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撛鐢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
塾师*****(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都让鲁迅感到敬佩。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
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有砖砌的小花坛,种着腊梅、天竹、桂花。三味书屋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好。

祖居对面的影壁。

  鲁迅路上的一切事物似乎都与鲁迅有关
一种类似*****的绍兴*****。做法十分讲究,先用旺火烘烤放有面粉的小攀模,结成碗形后拿出,然后放入蛋黄和面粉混合的芯,再加入稀面粉和蛋白搅拌蓬松在上,加入少许白糖、油等做成。奶油小攀像一个圆圆的白色礼帽.它有两部分组成.上面白白的像一座雪山.是用蛋清起泡沫后做成的.外皮是用面粉和鸡蛋和成后放入烤箱制成的.比*****的要厚实,口味酥脆。是用面粉和鸡蛋和成后放入烤箱制成的.奶油小攀不但好看,而且好吃.

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这就是鲁迅学习过的地方
200多年的腊梅



黄酒馆,绍兴的 另一张名片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15-10-25 17:51    IP属地:未知

就对黄酒映像深刻
奥迪Q5江浙沪群号: 372816120,
微信群,先加79301137这个微信                   加微信好友后,主动发人车合影和行驶证!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8:02    IP属地:未知

奶油小攀,听着像人名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8:03    IP属地:未知

鲁迅故居位于鲁迅纪念馆的西侧。绍兴是鲁迅的故乡。1881年9月25日鲁迅就出生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岁去南京求学,以后回故乡任教也基本上居住此地。他卒于1936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化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纪念馆西侧是鲁迅故居,纪念馆东侧是三味书屋、鲁迅曾在这里学习了五年。 现鲁迅故居临街的两扇黑漆石库门系原新台门的边门,由鲁迅一家于1913年前后经过修缮独家进出。新台门坐北朝南共六进,有八十余间房子,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是老台门八世祖周熊占在清朝嘉庆年间购地兴建的。鲁迅曾高祖一房移居新台门,世系绵延,至1918年,周氏房族衰落,才经族人共议把这座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屋宇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除重建,但鲁迅家基本被保存了下来。
百草园,周家新*****的一个菜园子,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
百草园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还是天井,每个天井都有蓄水的 池






这些假山和树见证着鲁迅家的 繁荣沧桑












假山和 树都已矗立了 100多年 。

戏台




绍兴人藏酒的 酒窖

花雕酒的 工艺
从外观来看,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是黑漆漆的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它比老台门要小得多,一问之下,才知道其占地为1800平方米,近乎于老台门的一半大小。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8:06    IP属地:未知

很美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8:12    IP属地:未知

我的g10静静地等待着,静静是谁?
“臭名远扬”上了全球美食榜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5 18:13    IP属地:未知

第二天的行程是绍兴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兰渚山,是中国浙江绍兴的重要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等40多位名士在此举办修禊集会,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而兰亭也因此而著名。
晋朝的绍兴是一线大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永和九年,会稽内史兼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国家军政高官在兰亭举行盛会,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名扬海内外,是著名的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
兰亭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王羲之的兰亭修禊和《兰亭集序》开启中国山水园林、中国山水文学、行书书法三大艺术门类,兰亭文化是魏晋风度和玄学思想的核心组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兰亭根据明嘉靖时兰亭的旧址重建,以"景幽、事雅、文妙、书绝"四大特色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名胜古迹,其内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来概括:"一序"即《兰亭序》;"三碑"即鹅池碑、兰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流觞亭、御碑亭、临池十八缸、王右军祠、书法博物馆、古驿亭、之镇、乐池。
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东晋的明星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的邀请,亮相于会稽山阴城的兰亭,饮酒、写诗、观山、赏水,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等。东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哪怕组织者王羲之是会稽市长,哪怕参与者大多是会稽和建康的军政大腕。


g10大大的 pp

停车场里,一目了然


继续身份证,不过这里除了 本地游客凭身份证件可以免费领票外,其余地区的还是要买票的 。

领票窗口排起了队

古文化中现代文化表现,不知是好还是坏

这个小朋友,突然闯进了 我 的 镜头



聆听这美妙 乐曲,沉醉于书法文化


父子齐心,流传至今

小兰亭为一四角碑亭,内有康熙帝御笔“兰亭”二大字的石碑。

流觞亭就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作诗,完成《兰亭集序》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2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右军祠是兰亭的精华所在。建于康熙年间,粉墙黛瓦,四面临水。祠内清池一方,传为书圣洗笔之墨池,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祠旁环廊,整个建筑“山水廊桥亭”于一体,独具匠心。祠内陈列王羲之像,两侧回廊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刻石。其内涵可以用两句诗来概况: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和书艺交流活动就是在祠内举行的。




















御碑亭,八角重檐,始建于康熙年间,56年毁于台风,83年重建。亭中立一巨碑“御碑”,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历史。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对兰亭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所以又称祖孙碑。江泽民视察兰亭时曾称之为“国宝”。御碑曾经历了很多劫难,如56年一次强台风和文革时的破坏,均幸存下来。文革时,红卫兵要来砸碑,在兰亭驻扎着的血吸虫防治所的医生们得到消息之后,连夜在碑上涂上石灰,再用红漆正面写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诗词,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才得以保存下来,文物史将不会忘记这批保护兰亭文物的医务工作者。

















兰亭四周浅溪淙淙,幽静雅致。园内“鹅池”、“曲水流觞”、“兰亭碑”、“御碑亭”、“右军祠”等建筑精巧古朴,是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
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地址几经变迁,期间几经兴废。现在的兰亭所在地的由来大致如下:


  •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由郡守沈启主持,从宋兰亭遗址——天章寺迁移到此,

  •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御笔《兰亭集序》勒石,上覆以亭。

  •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知府宋骏业主持重修。

  • 清嘉庆三年(1718年),知县伍士备,偕绅士吴寿昌、茹棻等筹资重修兰亭、曲水流觞处、右军祠等。并查明旧兰亭址在东北隅土名石壁下,已垦为农田,于是将垦为农田的旧址重新纳入兰亭。

  • 1914年,在右军祠内建墨华亭;

  • 1916年,兰亭增建了文昌阁、驿马亭等建筑。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