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5-02-27 23:12 IP属地:未知
银淀桥
银锭桥始建于明代,位于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燕京小八景之一。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银锭桥有“三绝”。
之首是眺望西山,
之雅是观赏荷花,之美是吃烤肉。距银锭桥数十步处,便是百年老字号“烤肉季”。
站在银锭桥上,周边风景一览无余。东望小桥流水,西观远山叠翠,南见“大小金丝”,往北走上十几步,就到了著名的烟袋斜街。
节日期间人山人海,站在
银锭桥上西望,天儿倒是不错,还是西山望不见,荷花过了季,就剩吃烤肉了!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什刹海之前海东沿,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称为火德真君庙。元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修,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两次重修,改为琉璃瓦。庙内有殿宇楼阁三重,早年供奉火神、关帝和玉皇。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嘉宗皇帝下令,每年六月二十二日为祀火神之日。从此每到这一天,皇宫里总要派官员来这里祭祀火神。每逢皇宫失了火,也要委派大臣来这里告灾,并求火神保佑平安。这座火神庙是京城最早,也是唯一的皇家庙宇。主祀火德真君亦称火神。火神以火施化为民造福。人们祭祀火神,祈求避邪、平安、益寿、茂财、佑官。
沿着什刹海东沿走过来,忽闻钟瓦之声大作,是火神庙在节日祈福,庙内香烟缭绕,挤满了游人。
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北京地安门外,紧邻什刹海之前海,是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的一座桥。
万宁桥始建于元代,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拱桥,名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元代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口处,是元代大运河漕运的始点。桥下装有水闸,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沿河北来的船舶可直抵海子内停泊。当时也称这里为海子闸,后改名为澄清闸。
万宁桥属于“桥闸”,具备双重功能。桥可通行,闸以制水。郭守敬开凿漕河,将积水潭作为水库,而又在通惠河沿途设立多处闸坝加以控制。船来提闸放水,船过闸门紧闭。
万宁桥是单孔拱券式石桥。古朴粗拙,略有雕刻。桥面用块石铺砌,中间微拱,两侧建有汉白玉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经七百多年风霜,万宁桥的桥栏破损得很厉害,现在桥身下半部分被掩埋在路基之下,仅存桥两侧的栏板。曾于2000年进行修复,现为大运河遗产点。
如今的万宁桥,仍处交通要道,桥上车来人往。
玉河
过了万宁桥往东就是玉河。自明朝开始,从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起,经万宁桥后,先后经过今东不压桥胡同、东板桥胡同、北河胡同、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义路,最后流入北京内城南护城河。如今南河沿大街以西的磁器库胡同、缎库胡同、灯笼库胡同等胡同,原来均为玉河用于漕运时在河边兴建的库房所在地。
明朝之后,由于水源减少,玉河逐渐变为臭水沟。民国年间,由于来水日益减少,开始自南向北将玉河改为暗沟。
2000年,结合万宁桥的修缮,恢复了玉河的起端河道,并在万宁桥西,增建了一座汉白玉三孔石拱桥(金锭桥)。将万宁桥下的暗河恢复为河道,河水自什刹海前海东端出水口处起,先向东,再向南,至地安门东大街止。
现在的玉河,柳绿水清,南侧盖了大片的四合院,好像还没人住。
好一个时髦的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