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广东论坛 >  明王朝的背影---贵州明朝遗留下来的部分军屯

发表于 2014-04-20 20:36    IP属地:未知

查看 149.1W | 回复 106
明王朝的背影---贵州明朝遗留下来的部分军屯
据载:600多年前的1381年,为了荡除元朝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盘踞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一场被民间称为“太祖平滇”或“调北征南”的战争。战争很快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永久性控制西南地区,随后,明王朝在湖广、四川通滇驿道沿线设置卫所,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由此拉开了明代贵州开发的大序幕;洪武时期,贵州共设有贵州卫、贵州前卫以及“上六卫”、“下六卫”、“西四卫”、“边六卫”共二十四卫和黄平、普市、天柱三个千户所;此后的两三百年间,明王朝仍继续在贵州设卫,至明末崇祯三年(1630年)设置敷勇卫(今修文)、镇西卫(今清镇卫城)为止,贵州共设置了二十九卫。







云峰八寨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十八公里处。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
    云山屯深藏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七眼桥镇云鹫山峡谷中,寨前古树浓荫,两山夹峙,山势险峻,仅有一条盘山石阶可进入屯门。屯门两侧依据山岩地势砌成高六米、长十数里的石墙连接悬崖,并如长城般在两侧陡峭的高山上蜿蜒合围。各显要位置分布十四个哨棚(碉堡)。一条东西向石头主街纵贯全村,街两侧有高台戏楼、财神爷庙、祠堂以及老字号"德生昌"中药铺。数条弯曲的小巷巧妙地将各家各户串联起来,住宅、碉楼等大部分建筑依山势的起伏呈阶梯状分布于两侧山腰,整个村落布局、道路设施和院落结构绝妙地完成了三重封闭性防御体系。

[ 本帖最后由 sz风景在路上 于 2014-4-20 22:46 编辑 ]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0:39    IP属地:未知

    云山屯曾是商屯,古驿道穿城而过,据说当年风光时,四乡八里都来此赶集。兵荒马乱时,富户也躲上山来,借寨墙抵御土匪。屯中有主街一条,贯穿首尾,平均宽度4.5米左右,与沿街建筑的高度之比约1:1~1:2,这在布局紧凑的屯堡聚落中已算难得的疏朗,可见是为满足当初货品运输和集市交易空间的需求。
我们经过前屯门就开始进入主街,
一会儿就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广场,左边是高台戏楼、右边是财神爷庙。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0:43    IP属地:未知

云山屯的道路和房子都是就地取材,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原貌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0:45    IP属地:未知

好快到了二屯门,再往下走便到后屯门,时间关系没往下走。
  屯中最具特色的防御体系,即明、清时期修筑的“三重门”:前屯门、二屯门和后屯门。它们是聚落整体布局中颇具匠心的“收”元素,沿主街次第展开拦截:前屯门和二屯门之间是民居,二屯门和后屯门之间则是菜地,几乎不住人。“三重门”的共同特点是都顺应山势,夹峙山坳间,与山腰天然绝壁连为一体,并在各险要处设置哨棚碉堡,石厚苔深;配以隐蔽在周边群山间的古哨墙,一旦发生战争,即构成了一套系统、完善、易守难攻的指挥和作战体系。
                                                   二屯门

      匆匆结束了云山屯的参观,赶往下一站:本寨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0:48    IP属地:未知

    在“云峰八寨”中,云山屯与本寨相距不到两里路。在历史上本寨一直只是云山屯的一个前哨。从军事目的的角度看,云山屯为云峰八寨之首,可见其战略意义举足轻重。

二里路好快就到。到村口时,发现这里的景致有着浓浓的江淮余韵。一湾清流在村前流淌着,一座座石屋、碉堡、城墙散落在群山田野之间,绘成一幅江南田园风情画。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禅国囊谦 1000多个佛寺...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0:53    IP属地:未知

   本寨的建筑有着十分显著的明代军事堡垒遗迹和悠久的江淮古风。走进寨门,石板小巷逼仄曲折,两侧是石片高筑的围墙,一层层铺叠着,十分坚固;本寨的巷道两侧石墙连绵、森严垒壁,路幅宽平均仅约1.5米,与沿路建筑高度比为1:2~1:12,空间紧迫感极强[5],加之线型曲折如同迷宫,沿壁射击孔密布,时刻让人感到杀机四伏。本寨多尽端路,巷道分支往往延伸到某户石板房前便嘎然而止,形成所谓“关门打狗”之势。
     寨中无十字路口,因“十”和“失”谐音,对守军来说很不吉利,故巷道多为丁字交叉,或巷道正交时同向者隔街相互错落出一定距离,以避讳;同时这种格局还利于在巷战爆发时,借用墙体作掩护。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打卡妈屿岛...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0:57    IP属地:未知

当地战备需要的设置还保留在住宅中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中原游之须弥福寿之庙...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1:03    IP属地:未知

    屯堡主体建筑一般为四合院,在四合院中碰到了在这里做工艺品小生意的小娘娘(屯堡人对未婚少女的称呼) ,一个长得很清秀, 穿着“凤阳汉装”的正统江淮汉族人后代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自驾游记】神农架-白帝城-三峡-宜昌...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1:08    IP属地:未知

   继续沿着古巷走向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古宅------杨家大院
   按照路标的指示,好快就到了杨家大院的大门口。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杨家大院的正门口,这个门高只有170cm左右,个子高一点都要弯腰进入,走过小正门再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一座精美的二层高的建筑物。我们移步到门前,欣赏着精美的门楼。
    本寨的这些古宅,不论地位高低抑或穷家大户,几乎家家都有雕饰精美的垂花门楼,图案多为琪花瑞草、吉兽祥鸟,那一派温柔的江淮情调,无不镌刻着怀乡的暖意和尚美的情趣。当年驻守在这里的明军和家属,面对着敌视的眼光和格格不入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他们的心灵是孤独的,天长日久,谁不怀念江淮故地。回不了家,于是,在石头城堡里盖起了一座座江淮风味的庭院,盛满故乡的春江花月、彰显文治武功的辉煌。在那些古老的四合院里,乡音乡俗一代一代地传袭着。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巴马世界之乡长寿村...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14-04-20 21:15    IP属地:未知

     走进这座明朝风格的杨家大院,正对面就是书房。只见书房门楣雕凿有鲤鱼与蛟龙,这样的构造,寓意杨家后人在寒窗下十年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便完成了“鲤鱼跳龙门”,这种想法在杨家后人的解说中得到印证;再看左面的正厅,只见正房门额雕花枋板上刻着“孝弟根本”“言行枢机”8个字,门斗上刻着“鼎”“新”二字,连天井正中的方块石板都雕刻着“太极图”,甚至角落的水漏也精细地雕刻着青龙的花饰,足以读出当年庭院主人的良苦用心,诠释着耕读传家的江淮遗风


   看着眼前杨家婆婆和几个小孙子的和谐生活,如果不是门楼旁幽幽的十字箭孔,泛着战争的冷光,显示着当年环境的险恶,在这充满江淮情调的温馨庭院里,谁会想到这里是关山重重的贵州高原?
   参观完本寨,下一站去看另一个军屯---隆里古城
坚持原创!VXGZH:sz风景在路上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夏天的乌兰察布...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