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上海论坛 >  测试一下知识的海洋 我们曾经的精神乐园上分论坛还有没有人看?

发表于 2025-05-24 16:35    IP属地:未知

查看 9.7W | 回复 2
测试一下知识的海洋 我们曾经的精神乐园上分论坛还有没有人看?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九号到五月一号,南京在紧锣密鼓地上演一出大戏:第一届中华民国国民行宪大会正式召开,委员长顺应潮流,把自己选成了全国总统。从此他不再叫蒋委员长了,而是改名蒋总统。
不管叫委员长还是蒋总统,大权在握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次国民大会,还是相当值得写一笔的,因为这场选秀剧相当有喜感,在烽火连天的内战里,算是难得的一点灰色幽默。
按照孙中山五权宪法设想和政治协商会议的讨论,中华民国要成立国民大会。由于四六年共产党、民盟缺席,蒋介石单方面召集代表开了一个“制宪国民大会”,规定从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号起实施新宪法,因此这一天之前,必须赶紧选出国民大会的代表,好组建新式政府。
从理论上讲,这个类似全国人大的国民代表大会,是中华民国最高权力机关,可以选举、罢免总统和副总统,可以修改宪法、复议修宪案,换句话来说,它是个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地方。当然我们也知道,所谓理论上讲,就是指写在纸上、但是都心照不宣地不会发生的事情,例如国民大会——你懂的。
不管实际效果怎么样,表面工夫还是要做的。从四七年四月开始,国民党不辞辛苦地划分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名额,开始了国民大会选举工作;并决定各县市按人口比例选代表,其中西藏、蒙古、少数民族、妇女团体都有名额,还把世界各地分成四十一个选区,分出六十五个名额给海外华侨,以体现大会广泛的代表性。
在很多人眼里,国大代表只是个形象工程,不管谁来选,肯定最后都是蒋介石当总统,知道是演戏还花钱费力地当真,似乎有点没意思。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后来整个看过一圈,才领悟到事情的背后,真是没那么简单。
全国范围内选举国大代表和选总统,并不是蒋介石热爱民主,它的真实目的,叫削藩。
当年的民国,跟普通国家有点不一样,属于军阀联盟的合资公司,执政党自然也是一群军阀。经过几十年战火洗礼,蒋介石终于当上了最大的股东,大部分军阀都失掉了自己的地盘,虽然他们还能控制影响自己部队的人事安排,但却要靠中央拨军费维持后勤,随时可能被中央吞并掉。可以说,在军事方面,蒋介石是很有一套的。
然而对比军事上的优势,蒋委员长在政治方面,进步空间就大得太多了。
由于抗战的失利,国民党中央一度丧失了大部分重要地盘。虽然在抗战后,立刻进行了大规模的接收运动,但由于腐败重生,负责接收的各路人马并没有贯彻中央精神的觉悟,却有塞满自己腰包的决心,这种接收很快就成了笑话。
原有的政务系统被日本人打跑了,各地本土势力趁机疯长;胜利后的中央接收了地盘,却没有培养起强有力的新系统,只是简单分了一下蛋糕。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控制的地盘里,自然是各种山头林立,中央要做什么决定,都得象做生意一样,跟地方讨价还价半天,才能推行下去。
想要解决问题,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把所有官员都换一遍,由南京中央安插自己的人手。但事情麻烦就麻烦在这里,蒋委员长手上的干部并不多,中国却有那么大;而且这种活还不好干,需要代表中央去切地方的蛋糕,那边都是千年成精的老油条,明枪暗箭随时能把人踹进沟里去。指望中央办几期培训班,就能上任一批市长县长,为中央摇旗呐喊,那叫成人童话。
强化中央控制力自然是不能放松的,但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波波人事和政务操纵才能完成。所以蒋介石决定,通过设置国大代表的方式,直接从地方选拨一批官员,由中央向他们施加影响,以利对地方政务进行下一步的干涉改造。
这是一个绝佳的战略布局,蒋介石的算盘也打得很精,无奈各路地头蛇都不是吃素的,但凡牵涉到利益方面的事情,大家全是千年狐狸精,谁也别想装多少纯。国大代表的决定一出来,所有人立刻看出了它的本质,于是纷纷行动,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海选。
从表面上看,民国政府对民主选票,那真是上心极了。三山五岳的大小帮派为了自己的代表,全都施出九牛二虎之力,有大街上强拉签名的,有把部队全部冒名顶成选票的,还有选上却被党内取消的,加上到处涂改选票的弊案,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你争我抢搞得极是热闹。
选举有几件弊案,不要紧;大家争抢选票,也不要紧;选出来的人不合中央的意,其实都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但是,有一件事却是非常麻烦的:现在还在打仗。
要了亲命了。
准备搞国大代表选举的时候,还是一九四七年。按照蒋介石的战略规划,共产党不过是一股土顽,有几个月工夫就能消灭完毕,那时南京政府挟胜利之威,可以逼各方面军政山头服软让步,谁敢不服就痛打一顿,全面实现一元化统治。所以国大代表的选举出点问题是肯定的,但影响大局却是肯定不会的,消灭完最大的反对派——共产党之后,国民政府一定能全面深化改革,把军队、地盘等权力都洗一遍牌,重新集中到新上任的蒋总统手里。
现在,摊子都铺开了,共产党却没有消灭掉,反而越打越多,各地都出现了他们的影子。这种情况下,事情就难办了,中央又要半独立的地方当局帮忙征兵收税,又想在他们中间安插自己的代表、干涉他们的政务,世界上哪有白占的便宜呢?
这是一场严重动摇政权稳固的选举。表面上,大家都在学习民主政治,其实全是争地盘、划派系,要保住自己的蛋糕不被分掉;围绕着所谓的选战,中央跟地方明争暗斗,时而斗争时而妥协,四七年的税收、征兵等任务,也就跟着大打折扣。最后,随着战事越来越大,国民党中央对地方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为了大会的正常召开,不得不向地方大幅让步。
地方跟中央可以扯皮,解放军跟委员长是不会扯皮的。没有兵和钱就不能打仗,地方不愿出让自己的利益,南京政府就只能拼命印钞票拉壮丁,又促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恶性循环。对国民党中央来说,如此折腾堪称一场选举灾难,简称为选灾。无论如何,国大代表还是要选的。截止到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四号,国民政府共收上两千万张选票,选出了两千九百六十一个代表。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是走一遍必要的过场,让蒋介石把名片从委员长正式换成大总统,好落实那份总统权力无限大的所谓宪法。
如果没有意外,代表选完后,就该在四七年十二月开大会,正式选总统了。但搞笑的是,这个走过场的大会,几乎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充满了各种喜剧色彩。
按照国民党的规定,党员竞选必须由中央提名,但中央的提名显然不符合地方心意,很多实力党员又追求进步,纷纷自行组织参选,结果是上级规定的候选人落选了不少,而自行开张的党员却光荣当选。为着争“国大代表”的名份,内定代表和当选代表争吵不休,一齐跑到南京去报到,有抬棺的、有绝食的,弄得一团糟,大会也开不成,从四七年十二月一直拖着,直到四八年三月底才摆平。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九号,费尽折腾之后,中华民国第一届“行宪国民大会”终于在南京正式开幕。作为议会机构,两千多个代表实在太多,七嘴八舌效率低下,可作为权力机构,人数又太少。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这些代表们根本没有实权,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蒋委员长选成蒋总统。
内战紧张得一塌糊涂,还要花这么多钱开会,要是没点实惠的东西,蒋介石是不会干的。
大领导马上要变大总统,这件事情国大代表知道,国民党和民社党、青年党知道,所有人也都知道。就在大家心知肚明、报社都准备好头条的时候,委员长却突然表示,他不当总统了。
于是所有人都懵了:老大,主席台都搭好了,你不坐中央的位子,谁敢坐啊!
委员长还是很谦虚,坚决不肯当总统,甚至推荐胡适先生去竞选。可怜的胡适竟然以为委员长器重他,满口答应下来,全身也跟着飘飘然。
胡校长是学者,所以可以飘飘然,其他体制内人士却是明白人,不敢随便飘飘然。委员长一辈子都在围着权力打转,临到当总统时突然让出位置来,肯定不会是谦虚,经过一番沟通和揣摩,大家终于明白过来:原来宪法虽然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很多权力都在行政院长手里,委员长怕将来有人想架空他,所以才表这个态。
委员长不是不想当总统,而是既想当总统,又想当行政院长,两手一起抓,哪一手都要硬。
明白了这一层,事情就简单多了,因为行政院长虽然不好兼并,权力却是可以兼并的。几个属下马上忙乎起来,搞了一个《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提出任何时候只要总统认为事情紧急,都可以随机应变,凭意志处事。
这个条款的意思当然十分明白。总统可以随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然后就能拥有无限权力,而现在的内战当然是紧急状态,所以委员长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不必担心任何牵制。蒋介石看了这个条款,当然是龙颜大悦,立刻连声叫好,让手下去安排执行。
蒋委员长的“临时条款”在四月十八号获得了通过,并且立即生效,在随后的四十三年里,委员长死了换蒋经国、蒋经国又死了换李登辉,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才中止,可以说是时间最长的“临时”条款了。而在通过条款之后,委员长终于放下心来,“顺应民情”地答应竞选总统;胡适倒也是个明白人,总算看出风向不对,赶紧表态自己想通了,不愿意参加竞选,远远地离开了这趟浑水。
胡适不竞选,但总得有几个候选人,不然光是委员长在台上,有点太难看,于是大家又找到司法院长居正。居正当然知道自己是陪衬,但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为了体现委员长当总统完全是公平竞争的结果,他还是答应了这个潇洒走一回的差事。
总统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副总统的问题。
按理说有了戡乱条款,中华民国的权力都在总统手上,副总统无非是出席一些庆典仪式,搞吃饭喝酒一类活动。但既然是个有饭吃的位置,自然就有人抢饭吃,尤其是这个副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一天总统要是突然挂掉或是不在任上,副总统马上就能咸鱼翻身、副副得正,因此很多人还是盯上了它。
日理万机的蒋介石开始并没想到这一点,但桂系的一把手李宗仁却想到了,而且还拉上美国人给他撑腰,早早地向各大代表们拉选票。蒋介石很快反应过来,赶紧提出另一个要求,说副总统应该由党内提名,不能自己擅自选举,可李宗仁根本不鸟这一套,还是自顾自地开始了竞选活动。
一时大意,居然让李宗仁钻了空子,委员长很生气,于是找李宗仁商量,要他放弃竞选。大家都是老朋友,明争暗斗了几十年,多余的话也不用说,委员长上来就表态不支持,话里有话地劝李先生反正是选不上,不如放弃了好。面对委员长的自信,李宗仁也不示弱,回复说没有委员长的支持不要紧,他一定能选上副总统。
千言万语一句话:不是不肯低调,哥实力不允许啊!
要换一般人,委员长根本没兴致多废话,直接派手下拖出去干掉都没问题。但李宗仁是桂系的首脑人物,这时桂系正带着十几万人马,在中原同共军打得你死我活,委员长不能强求,只好智取:他派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出面,同李宗仁竞选。
孙科此时正在当国民政府的副主席、立法院长。委员长告诉他说,选上了副总统,他可以兼职立法院长,不会有任何损失,孙科立马跳了起来,信心十足地去参加竞选了。
有委员长的支持,国民党自然是全面开动,大力支持孙科当选。除了黄埔系人马,还有陈立夫、陈果夫的CC系控制的党部,各路大佬纷纷出面,向广大代表们晓之以利、动之以理,一面告诉他们投孙科票会有好处,一面又警告说,如果不投孙科的票,将来前途肯定会有问题。
四月十九号,副总统候选人还在明争暗斗,国民大会开始了最重要的工作:竞选总统。两位候选人,分别是国民大会最高赞助商、幕后操纵手蒋介石,以及民国第一绿叶陪衬,居正。
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选举”。候选人居正既没有施政纲领,也没有当选的信心,事实上没选上总统不是问题,万一阴差阳错地选成了总统,那才是杀身之祸。好在各位代表都是江湖里趟过水的,心里有数,平时玩笑可以乱开,但关键时刻绝不能掉链子,大家顺顺利利地走了过场,用压倒性多数把蒋委员长选成了蒋总统。
真正的问题不是当总统,而是谁来当副总统。
李宗仁和孙科早就摆开了架势。他们分别包下两家大酒店,凡是国大代表一律免费吃饭,几家电影院、戏院、舞厅则隆重宣布,凡是国大代表一律免费招待(有人出钱)。各位代表顿时身价暴涨,在南京四处横行,无人敢管(国大期间不能逮捕代表),还相互串通起来,组成票团相互抬价,决心把有限的选票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来。
大会开到这个时候,事情完全出乎意料,蒋总统也不能不紧张了。由于大家都知道他支持孙科,这场选举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成了关系权力分配的大事。为了打倒李宗仁,蒋总统亲自参加竞选,指示各个部门要积极为孙科拉票,没想到一调查才发现,原来票真不是那么好拉的。
国民党的组织建设,从来就是一笔糊涂账。委员长要三青团投票支持孙科,结果因为CC系平时打压三青团太厉害,三青团的代表为了打击陈立夫,表面上不说什么,写选票时都不卖帐;加上新闻界也来凑热闹,四处散发候选人的花边新闻,桂系干将黄绍竑趁机出手,指使《救国日报》兜出孙科当年包庇交际花蓝妮、搞敌伪财产的旧事,一时间满城风雨,都在笑话孙科写信时用的“敝眷蓝妮”几个字。
黄绍竑的这一手极不厚道。孙科为了竞选,赶紧澄清自己跟蓝妮没有关系,结果弄得蓝妮大怒,带着女儿去了香港、美国,这辈子都不肯见他,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桂系的咄咄逼人,支持孙科的粤系也不甘落后,由薛岳、张发奎、余汉谋等几位上将亲自带队!前往《救国日报》报社问罪,一举将报社砸得稀烂,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这场大戏演到四月二十四号,终于进入了高潮:由于孙科有国民党官方支持,四处威胁投票的代表,黄绍竑给李宗仁出了一记杀着,让他表态幕后有人施加压力,大会已经毫无民主可言,所以退出竞选!
黄绍竑的这一招十分厉害。李宗仁退出后,程潜也退出竞选,只剩下哭笑不得的孙科。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也只好退出竞选。
本来是几家一块抢桃子的事情,突然间全面冷场,变得台上冷冷清清,没有人肯参加。
堂堂中华民国,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当副总统,明明背后都是派系斗争,偏偏得表现出民主风范,不能动粗,顿时让人无比为难。眼看这次国民大会要开黄,蒋总统只好忍气吞声地放下身段,“劝”李宗仁不要闹意气,回来参选。而这时黄绍竑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施出了最后一记杀着:他居然攻破了孙科的票仓浙江代表团,从孙科手上抢走了一大批票。
蒋介石是浙江人,对老乡一贯重用有加,谁也想不到,浙江的代表团会出问题。可俗话说现官不如现管,黄绍竑也当过八年浙江省主席,很多人以为他还会来当父母官,为了留一手交情,他们竟然把手上的票投给了李宗仁;而孙科还蒙在鼓里,一点没想到大本营出了乱子,于是他的阵地,终于四分五裂了。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25 18:45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26 09:05    IP属地:未知

不管上分怎么没落,都还是要支持楼主发些好东西的!!!好与不好见仁见智,楼主认为值得发的就发,我还是觉得挺好的!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