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中国途观大队 >  【途观大队】2025湘黔游----芷江

发表于 2025-05-21 19:35    IP属地:未知

查看 1.9W | 回复 0
【途观大队】2025湘黔游----芷江
        芷江侗族自治县,千年沅州古城,位于湖南省西部,隶属怀化市,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因屈原《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佳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而根据考证,芷江从春秋初期的无阳国,至后唐的懿州,严格来说是没有建制完整功能设施齐全的古代城池。直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废懿州改置沅州,并于懿州筑新城(今芷江县城)为州治所在。自此,沅州古城建设及形成才正式开始。县城芷江镇历代均为县治所在地,汉初到唐末四度为州治所在地,元初至清中叶两度为府治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国抗战胜利洽降在芷江举行,芷江因此声名远播,成为抗战历史名城。
瓮安草塘千年古邑景区至芷江县城270公里,约200公里后离开贵州进入湖南。
沪昆高速芷江西出口
飞虎队纪念馆,坐落在芷江机场东边。2005年5月,为了纪念空军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的巨大贡献而建立。由飞虎队纪念馆、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和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三栋建筑体构成。
纪念馆占地面积34126.67平方米,馆内陈列有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飞虎队战机、飞虎队员所使用过的实物、各种文献资料、珍贵图片等,真实再现了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英雄事迹和生活场景。
空军作战指挥塔旧址:为“丁”字形结构的三层小砖楼,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是二战时芷江机场无线电指挥中心、发报中心、机要室、情报室、作战室、指挥室等。陈纳德将军和中方芷江空军司令张廷孟等空军指挥官在这里指挥了上千次战斗。
中美空军俱乐部旧址: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砖木结构,水泥地面,胶泥敷墙如峰窝,造型坚实美观。房屋西南端进口处右下侧,嵌有一块青石奠基石,镌刻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空军第九总站站长高正明立”的中英文字铭文。为国家一级文物。
修建芷江机场的石碾子。
陈纳德将军塑像
实物陈列馆占地面积1500 平方米,共展出二战时期飞虎队文物1387 件,是国内有关飞虎队员专题展览中展馆面积最大、展出文物最多的陈列馆。
飞虎队纪念馆外形是一座两架飞机型的环形建筑,馆内设四个展览大厅,以高科技的手法进行了场景复原,以大量的珍贵文物、实物和照片真实再现了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抗战期间的各种英勇事迹和生活场景。
飞虎队成员飞行服和贴在军服背面的护身符血符”(又称血抚)。由于来华参战的美军飞行员不会说中文,万一飞机被击落或发生故障坠毁,飞行员跳伞后,当地百姓看到飞行员身上的“血符”,就会为飞行员提供救护。“血符”上面缝着中华民国国旗,并用毛笔书写:“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字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9日,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拉开序幕,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芷江保卫战历时42天,飞虎队出动战机2500余架次、轰炸机183架次,歼敌1万余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飞虎队员还担负过领航、监护日军降使专机的重任,成为日本向中国投降的见证者。在芷江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抗日战争对日受降仪式,芷江一举成为抗战胜利之城。
飞虎队芷江空军基地距怀化市31公里。该机场始建于1936年10月,抗战时期为中美空军重要军事基地,有“远东第二大机场” 之称。芷江机场于2003年底重新开工建设,为4C级军民合用支线机场。2005年12月19日,机场正式通航 ;2017年3月30日,机场跑道延长至2600米 ;2023年9月1日,机场新航站楼启用 ,芷江机场是怀化立体交通的重要支柱。
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历经沧桑400余年。历史上几毁几修,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道,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风雨桥由16座青石桥墩支撑,全长246.7米,宽12.2米,风雨楼高17.99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侗乡风雨桥,2000年12月被载入基尼斯记录。整个风雨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舞水东西两岸,既保留了侗乡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体现了当代的园林建筑艺术。
风雨桥在抗战期间曾因日军轰炸损毁严重。
桥的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
怀化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城市,侗族和苗族特别多,“酸萝卜”做为侗乡传统特色小吃,历史悠久。
酸甜萝卜:原汁原味,酸酸甜甜,脆脆爽爽,原材料只有红萝卜和冰糖,泡制而成。
酸辣萝卜是酸酸辣辣的味道, 原材料用的是萝卜,泡椒,小米椒,盐、冰糖,
“生抽酱萝卜”顾名思义就是用生抽和萝卜一起泡出来的,酱萝卜的味道比较重,颜色会稍微带点酱油色。
最火爆的家常菜馆
招牌美食芷江鸭
黄骨鱼炖豆腐
酸辣肥肠
炒酸菜
灯火辉煌的风雨桥
索子街位于龙津桥东头,依傍舞水河。始建于宋代。沿河岸由数百米长的吊角楼毗邻相连而成,为明清时期竹木运输、集散、加工的场所。街面铺着青石岩板,街又狭窄,很像一根长长的索子而得名。
万和鼓楼,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简楼和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
沈从文青年时代(1919年一1922年)随母亲迁到芷江,投靠时任芷江警察所所长的五舅黄巨川,在芷江团防局任师爷兼税收员,并与母亲和妹妹在此居住。
张太雷夫人,中国共产党先驱女性王一知旧居。
芷江地处湘西腹地,素有“黔楚咽喉”之称,控扼西南门户,是连接华中与西南的军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曾集结220多个军事单位,包括军令部、军政部、美军司令部等,驻军人数多达11万余人,成为抗战后期的指挥和后勤中枢。1946年国民政府曾计划以芷江为省会设立“和平省”,虽未实现,但凸显其历史地位。
芷师中学。洪武三年(1370年)在此设沅州卫、偏沅巡抚、文清书院。1936年设湖南省立芷江乡村师范学校,芷江民族师范学校,2018年改设为芷师中学。抗战期间黔军121师补充团、宪兵第10团、鄂湘川绥靖公署政治部、芷江警备司令部等驻扎此地。
芷江文庙,整个建筑现存面积187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有大成门、大成殿、左右厢房、钟鼓亭、八佾舞台、崇圣寺等主要建筑为明清建筑风格。现封闭维修中,抗战期间民国中国陆军大学驻扎于此。
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先生的公馆,座落于县城北街上的东紫巷旁,始建于1895年前,整个公馆占地约有三千多平方米。清同治九年庚午六月二十五日(1870年7月23日),熊希龄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 7岁随父亲回到沅州府芷江县的祖父身边。光绪十年(1884年),年仅14岁的熊希龄考中了秀才,继续在芷江县的秀水书院学习深造。光绪十七年(1891年),参加湖南省乡试,以第19名高中,一举成名,誉满三湘。
舞水,即潕水,古称无水、巫水,沅水支流,五溪之一。从源头贵州省瓮安县尖坡一路奔腾而下,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贵州境内称舞阳河),从贵州玉屏县大龙镇流入湖南境,始名潕水,经新晃、芷江、鹤城、中方,在洪江市(黔阳)汇入沅江。 全长 444 公里。
雁塔秋风,是芷江著名的八景之一。原塔1584年始建,经历13年,在辰沅兵道江东之和徐榜等人的先后组织下建成,高余30米七层,呈八角形。每层有门入塔中,内有旋梯可达塔顶。因芷江机场修建而拆掉。2017年芷江三桥改建,在其上仿原塔样式建了风雨楼。
三桥雁塔秋风楼上远眺龙津桥
天后宫坐落于河西,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普安寺改建,占地37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970平方米,为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该庙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为“国保”。
保护维修中
抗战期间中国海军陆战独立第一旅在此驻扎。
晨曦中的风雨楼
龙津风雨桥凉亭上观三桥雁塔秋风风雨楼雄姿。
龙津风雨桥头的镇水犀牛。
30年老店宋氏粉馆。
“八年烽火起芦沟,一纸降书出芷江”。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侮、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历史丰碑;同时也是当今共产党人尊重历史的典范。“受降纪念坊”的“血”字造型警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是3500万中国军民的鲜血换来的。
坊上原国民政府军政要人题词、题联均为国内罕见,是研究抗日战争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降纪念坊也是华夏大地上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建筑物,被誉为“中国凯旋门”。
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
1945年8月21日至9月8日,何应钦在这里主持了震惊中外的日本投降典礼。他签发了载有投降详细规定的命令备忘录24份,部署了国内16个受降区102处缴械点的受降工作。
何应钦当年的办公室内,挂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知足常乐”的座右铭,这些话语不仅是对何应钦个人的鞭策,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激励。
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太和塔),闭馆维修中。
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

[ 本帖最后由 女支书的男秘书 于 2025-05-22 02:09 编辑 ]
龙哥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