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北京论坛 >  夹起一只老鼠正准备往嘴里送。

发表于 2025-05-17 14:57    IP属地:未知

查看 2.7W | 回复 4
夹起一只老鼠正准备往嘴里送。
中餐在美国的百年孤独
闲蛋黄2021
2022-02-16 08:00
今天的美国城市街头,中国餐馆随处可见。如华裔在美国的艰难创业史一般,中餐或中餐厅在美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被白人嗤之以鼻,到家喻户晓,再到现在的“如假包换”。
一、开端“炒杂碎”
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抵达广州,美国船东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能用银元和人参去中国换些茶叶、丝绸和瓷器。美国与中国贸易来往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几个世纪以来最引人注目、最不可思议的饮食文化碰撞也由此引发。
170年前的三藩市(中国人更习惯叫它旧金山)不过就是个小渔村,比广西的北海还小,要不是这里发现了金子,这地方也不会人头攒动。但是发现了金子后,就不一样了。
那时候的报纸是这么写的:走在城中的大街上,法国人的食堂就在那个圆转盘拐角处,德国人的饭馆儿在两条街外,意大利和中餐馆就在大马路边上,去中餐厅的美国人貌似多些,因为便宜干净服务周到又好吃。最早买得起正当船票的,都是些广东香港富商,综合素质和实力还不错。1850年三藩市的中餐厅,提供刀叉,吃得到汉堡三明治,价格还是普通餐厅的一半。
去了的人都发了大财,回家自然要拉老乡一把。于是,大批华工涌入美国。两年之内,总共来了两万多个人。随着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来美华工数量达到了高峰,接近10万人。华工们忍受着高负荷的工作量,拿着极低的薪水,生活异常艰苦。吃的大米、腌菜、鱼干、腊肠、咸鸭蛋、干香菇,这些食物大都从华工们的家乡漂洋过海带过来。一些华人现学现做,在工地附近开设了餐馆,供应各种炒菜,为工友提供一些廉价的简餐。
对于白人劳工而言,没有蛋肉奶的饭菜,实在是食之无味,难以下咽。挖个金子顶多也点罐头,看着这些穿着马褂阔腿裤,脑蛋半光挂着辫子,随身带小包袱的人,到了饭点居然还有米饭热菜吃,心情当然极度不平衡。他们丑化中餐是“粗暴的杂食”,使用肮脏的食材(鸡脚猪脚之类的),潜意识里“中国人什么都吃”、“猫肉、狗肉、老鼠肉是中国人的家常便饭”。
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里,还收藏着一幅漫画,名叫《山姆大叔的感恩节晚餐》。画面中,各种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上,享用着各自的菜肴,唯独坐在山姆大叔旁边的中国人,夹起一只老鼠正准备往嘴里送。
纽约首家中文报社《美华时报》的老板王清福曾展开了一场为中餐辩护的运动。他提出,若有人能够证明中国人真的吃了猫肉和鼠肉,他便给予500美元的重奖;若没有,他将以诽谤罪名起诉造谣者。无人应战,王清福随即发表了一篇有关食物的文章,这也是美国史上第一篇由华人发表的英文文章。他写道,无论是东方和西方都不乏美食家,中华美食不应被冠以恶名,他还认为中餐比西餐更胜一筹。他还给出了一份中式菜肴的清单,这也是美国最早讲述珠三角地区华人到美国后烹调菜肴的可靠文献。这份菜单里面就有一道经典美式中国菜“炒杂碎”。
用广东话拼写的“Chop Suey”(杂碎),这道菜用的是美国人不吃的动物内脏,比如鸡肝、鸡胗、鸡心、鸭心、鸭肫、猪肠,加上蘑菇、笋尖、豆芽,芹菜,还有少许洋葱、圆白菜,配上作料,混在一起炒制而成。因为用的都是下脚料,所以被称为“炒杂碎”。
老美是不吃这道菜的,但也不排除某些人过来尝鲜,以便日后有向人津津乐道的谈资。“记者们”不仅将杂碎描绘为纽约华人的主食,甚至还称其为“中国国菜”。1893年,对这一主题早已颇有研究的艾伦·福尔曼写道:“炒杂碎之于中国佬,就好比什锦菜之于西班牙人,或猪肉与大豆之于我们波西米亚人。”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17 14:58    IP属地:未知

1896年春天,纽约传来消息,中国北洋大臣兼朝廷命官李鸿章将在本年度来访当地。李鸿章此次访美的目的是要改善中美关系,就《排华法案》与华人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提出抗议(而这反过来或许也能提升他在本国的威望,毕竟不久前,他手下的水师才刚刚败给日本海军,他也蒙受了奇耻大辱)。8月末,他乘坐圣路易斯号汽船在纽约港口登陆。
纽约人倾巢而出,从唐人街到第五大道,所有人翘首驻足,急切地等候着这位身穿黄袍马褂、年老体弱的大臣。自登岸起,就有一列步兵护送着他前往第五大道33街的华尔道夫酒店,那里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皇室套房。他每走一步,都有一大批报社记者争相记录他的行为举止。
不久,《纽约晨报》在周日增刊中就整版刊登了这些菜品,标题为“李鸿章的鸡肉大厨在华尔道夫所做的奇怪菜肴”,其中有:米饭、燕窝汤、油焖杂碎(即炒杂碎)、鸡汤、猪肉香肠、鱼翅汤等,几乎算是美国历史上刊登得最早的中式菜谱了:
将一定量的芹菜切碎,再将干香菇泡发,切入些许生姜。将鸡杂放入花生油中炒到微熟,再加入其余原材料和水混炒。最好吃的料子是猪肉片和干墨鱼块以及在潮湿环境下发芽的大米。这些芽苗大约2英寸长,尝起来非常柔嫩可口。除外还应该添加一些酱汁和花生油给这锅油腻的食物调色。接着,你就可以尽情享用了。倘若你能消化得了,就肯定可以像李鸿章一样长寿。
“食材多样、价格便宜、能饱肚,还富有异域特色”,本身具有爆款潜质的炒杂碎,再加上名人效应的加持(实际上李中堂在晚宴上并没有吃炒杂碎),于是几乎一夜之间在纽约流行起来,一度成为中餐的代名词,《纽约时报》还开始专门报道中国“杂碎馆”。
以1898年2月的缅因号事件为标志,美国迎来了一个急于向外扩张的新时代,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也开始浓厚。1898年,记者路易斯·贝克在其《纽约的唐人街》中,称杂碎的市场潜力也归因于它适中的价格。据贝克报道,唐人街一家典型的杂碎馆装修很简陋, 很少铺桌布,但满满一盘子杂碎只需15美分。杂碎能风靡,还有些别的因素。早在古罗马时期,西方的农民及城镇劳工就靠吃煮得一沓糨糊的肉菜来填肚子,如软糊、粥、燕麦牛奶粥、大锅菜、菜蔬炖肉、什锦菜等。这样的炖菜一直供养了西方人长达几个世纪,而上世纪的人兴许就是在杂碎中尝到了一丝相似的味道,才对它眷恋至深。
19世纪末,随着城市中白领工作岗位的增加,大量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办公室。原本由女性负责的烹饪等家务劳动,原来的家务由华裔等移民承接,在两方面填补了中产女性外出工作所留下的两大空白:洗衣和做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杂碎馆(Chop Suey House)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00年,纽约终于兴起了第一批开设于唐人街之外的中餐馆。这些餐馆的菜单比唐人街中餐馆简单得多,主要是炒杂碎、炒面,炒面做法与炒杂碎无异,只是把米饭换成了面。价格低廉,成为许多美国人,尤其是酒鬼和黑人的消遣之处,中餐馆发展到了东海岸和中部地区。

[每日热点]:【旅行游记】人说山西好风光之黄河篇...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17 14:59    IP属地:未知


[每日热点]:【保养维护】逍客烧机油难题被PNF技术完美解决...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发表于 2025-05-17 15:00    IP属地:未知

引用 xuser19746434 于 2025-05-17 14:57 发表的回复
中餐在美国的百年孤独
闲蛋黄2021
2022-02-16 08:00
今天的美国城市街头,中国餐馆随处可见。如华裔在美国的艰难创业史一般,中餐或中餐厅在美国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被白人嗤之以鼻,到家喻户晓,再到现在的“如假包换”。
一、开端“炒杂碎”
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从纽约抵达广州,美国船东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能用银元和人参去中国换些茶叶、丝绸和瓷器。
...
由于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不吃内脏,到了20世纪20年代,很多中餐厨师用肉丝代替了内脏,效果更好了。据说当时纽约人每周都要吃一到两次杂碎,出版界也推出了加了黄油和通心粉版本的杂碎食谱。巅峰时期,仅纽约一座城市,就有300多家杂碎馆。
二、中兴“北京烤鸭”
杂碎热在迎来了巅峰之后,便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退。1906年4月18日凌晨5:18分,三藩市被一场7.8级特大地震叫醒。整个城市一片火海,80%的建筑被毁,3000多人死亡。
政府本想借机把中国人赶出三藩市,没想到中国人学会了“抵抗”。华人团体据理力争,表示我们走了,你们也会缺不少财政收入,而且我们也是土地拥有者,你要驱赶我们这事儿,违法! 与此同时,中国人马不停蹄的重建新的中国城,几周之后,三藩市的中国城就建好了。政府看着全新的中国城,想了想里面的利害关系,也就默不作声了。
为了生存,为了留下来,美式中餐兴起,摒弃了那些被西方人诟病的传统粤菜,保留了一直以来被西方人接受并喜欢的一些菜肴,左宗棠鸡,幸运饼干,都是那个时期的创举,也就是俗称的“中国人没听说过的中国菜”。这些菜从三藩市出发,随着人口的频繁迁徙,翻版到了美国的各个地方。
左宗棠鸡(General Tso'sChicken)
1949年,国军兵败如山倒,大批官兵及其家眷随之迁徙于小岛一隅,也将各地的饮食风俗和习惯带到了宝岛台湾。一位名为彭长贵的湖南籍厨师发明了“左宗棠鸡”(颇似东北名菜“溜肉段”的油炸鸡肉),一则左宗棠乃湖南名将,遵循中国人以名人命名菜的传统;二则表达了浓浓思念故土之情。在冷战格局下,台湾与美国的经贸联系也日益紧密。随着美国1965年移民法改革,彭长贵师傅也将他在台北的“彭园”餐厅开到了纽约曼哈顿,“左宗棠鸡”也随之远渡重洋。到了20世纪80年代,湖南菜便和广东菜在美式中餐的世界里平分天下。
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
很显然中国人自古就没这玩意,一般认为是源自日本占卜文化中的“辻占煎饼”,大致在19世纪末由日本移民带到美国。“二战”中,原本由日裔美国人主导的“幸运饼干”生意,逐渐转移到华裔手上。在美国无论是何种档次的中餐馆吃饭,餐后都会得到一枚“幸运饼干”,里面有一张小纸条,写着今日运势或者教一两个中国单词。幸运饼干在美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符号,并由此产生出许多产品。如幸运饼干型珠宝、幸运饼干型神秘预言球

[每日热点]:【休闲生活】丰宁坝上百里天路草原之巅...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