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5-05-17 14:58 IP属地:未知
1896年春天,纽约传来消息,中国北洋大臣兼朝廷命官李鸿章将在本年度来访当地。李鸿章此次访美的目的是要改善中美关系,就《排华法案》与华人在美国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提出抗议(而这反过来或许也能提升他在本国的威望,毕竟不久前,他手下的水师才刚刚败给日本海军,他也蒙受了奇耻大辱)。8月末,他乘坐圣路易斯号汽船在纽约港口登陆。
纽约人倾巢而出,从唐人街到第五大道,所有人翘首驻足,急切地等候着这位身穿黄袍马褂、年老体弱的大臣。自登岸起,就有一列步兵护送着他前往第五大道33街的华尔道夫酒店,那里已经为他准备好了皇室套房。他每走一步,都有一大批报社记者争相记录他的行为举止。
不久,《纽约晨报》在周日增刊中就整版刊登了这些菜品,标题为“李鸿章的鸡肉大厨在华尔道夫所做的奇怪菜肴”,其中有:米饭、燕窝汤、油焖杂碎(即炒杂碎)、鸡汤、猪肉香肠、鱼翅汤等,几乎算是美国历史上刊登得最早的中式菜谱了:
将一定量的芹菜切碎,再将干香菇泡发,切入些许生姜。将鸡杂放入花生油中炒到微熟,再加入其余原材料和水混炒。最好吃的料子是猪肉片和干墨鱼块以及在潮湿环境下发芽的大米。这些芽苗大约2英寸长,尝起来非常柔嫩可口。除外还应该添加一些酱汁和花生油给这锅油腻的食物调色。接着,你就可以尽情享用了。倘若你能消化得了,就肯定可以像李鸿章一样长寿。
“食材多样、价格便宜、能饱肚,还富有异域特色”,本身具有爆款潜质的炒杂碎,再加上名人效应的加持(实际上李中堂在晚宴上并没有吃炒杂碎),于是几乎一夜之间在纽约流行起来,一度成为中餐的代名词,《纽约时报》还开始专门报道中国“杂碎馆”。
以1898年2月的缅因号事件为标志,美国迎来了一个急于向外扩张的新时代,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也开始浓厚。1898年,记者路易斯·贝克在其《纽约的唐人街》中,称杂碎的市场潜力也归因于它适中的价格。据贝克报道,唐人街一家典型的杂碎馆装修很简陋, 很少铺桌布,但满满一盘子杂碎只需15美分。杂碎能风靡,还有些别的因素。早在古罗马时期,西方的农民及城镇劳工就靠吃煮得一沓糨糊的肉菜来填肚子,如软糊、粥、燕麦牛奶粥、大锅菜、菜蔬炖肉、什锦菜等。这样的炖菜一直供养了西方人长达几个世纪,而上世纪的人兴许就是在杂碎中尝到了一丝相似的味道,才对它眷恋至深。
19世纪末,随着城市中白领工作岗位的增加,大量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办公室。原本由女性负责的烹饪等家务劳动,原来的家务由华裔等移民承接,在两方面填补了中产女性外出工作所留下的两大空白:洗衣和做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杂碎馆(Chop Suey House)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00年,纽约终于兴起了第一批开设于唐人街之外的中餐馆。这些餐馆的菜单比唐人街中餐馆简单得多,主要是炒杂碎、炒面,炒面做法与炒杂碎无异,只是把米饭换成了面。价格低廉,成为许多美国人,尤其是酒鬼和黑人的消遣之处,中餐馆发展到了东海岸和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