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5-04-30 10:12 IP属地:未知
查看 3W | 回复 2
聊聊石河子(八师)和团(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驻石河子市,师市合一。下辖团场如下:
121团,团部驻(沙湾市)炮台(镇)。“炮台”为汉语,因清时此地有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到塔尔巴噶台(今塔城市)的炮台。
122团,团部驻(沙湾市)东野(镇)。“东野”为汉语,因位于清未召百姓开荒的下野地东部。
132团,团部驻(沙湾市)红光(镇)。“红光”为汉语,因其酿造的红光大曲酒有名气。
133团,团部驻(沙湾市)桃花(镇)。“桃花”为汉语,因本地广栽桃树、春季桃花盛开、茂盛。
134团,团部驻(沙湾市)下野地(镇)。“下野地”为汉语,本地旧时为荒野地,俗称“野地”,按地势在下游(北边),清末,政府为筹军粮,召百姓开荒,当时居住在四道河子(今沙湾市四道河子镇)的一名财主从甘肃接来开荒的农人在东起今四道河子镇、南至乌伊公路、西至第七师130团三角庄分场、北到135团沙门子(镇)地按水系分为上野地、中野地、下野地,地因开荒前地为未耕种过的“野地”,本团因在下野地。
135团,团部驻(沙湾市)沙门子(镇)。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由迪化(今乌鲁木齐市)至承化(今阿勒泰市)设有12个驿站,本地为进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唯一门户沙门驿。
136团,团部驻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小拐镇。
141团,团部驻(沙湾市)北野(镇)。“北野”为汉语,因位于清未召百姓开荒的下野地北部。
142团,团部驻(沙湾市)新安(镇)。“新安”为汉语。
143团,团部驻(沙湾市)花园(镇)。“花园”为汉语,1958年9月朱德委员长视察23团,参观了该团机械化农业后誉为“花园农场”,得名。本团又名“新疆华侨农场”,因解放初有很多归国华侨在此工作。
144团,团部驻(沙湾市)钟家庄(镇)。“钟家庄”为汉语,旧有钟姓人家在此开荒、居住。
石河子总场,场部在石河子市北泉镇。
北泉镇原名“老鸹窝”,解放军垦荒初期这里长着许多百年老榆树,乌鸦群栖树上,晨去夕归,鼓噪声传于数里之外,为此,战士们为它取名“老鸹窝”。
147团,团部驻(玛纳斯县)十户滩(镇)。“十户滩”为汉语,原名“十斛滩”,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广东籍张德忠、何仁等十户农民到此垦殖,在沼泽滩上筑埂种稻,按每十斛种子的播种面积缴纳田赋,得“十斛”名,后因“斛”与“户”谐音、“户”字易写好记,日久便称“十户滩”。
148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营(镇)。“西营”为汉语,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今玛纳斯县一带的农人为躲避浩罕匪酋阿古柏入侵在洛克伦河南岸筑城堡,名“镇西营堡”(原名“贞义堡”);一说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在平定阿古柏叛乱新疆时清参赞大臣锡仑进军玛纳斯时曾在准噶尔盆地的洛克伦河南岸三岔口要道修筑了锡营,锡营以南修筑有义安堡,北岸在嘉庆年间已有的公安堡以东依次排列修筑了同安堡、必安堡、攀安堡和义安堡(已毁),《绥来县志》载,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士兵曾在此屯垦、修筑城堡,名“镇西营堡”,共有马桥城、西营城、东古城、野马城城堡,均为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后赵兴体率抗击沙俄与阿古柏侵略者的民团所建。
149团,团部驻(玛纳斯县)东阜城(镇)。“东阜城”为汉语,原“阜”(有“物阜民丰”意)为“古”,因东古城有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的公安堡遗址。
150团,团部驻(玛纳斯县)西古城(镇)。“西古城”为汉语,因1957年农场开发时畜牧连与13连之间有旧土围子似城墙。
紫泥泉种羊场,场部在(沙湾市)紫泥泉(镇)。“紫泥泉”为汉语,因该地有从天山流下的水形成草滩且有泉。
152团,团部驻石河子市北一路294号26号小区。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