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5-02-17 13:25 IP属地:未知
查看 14.3W | 回复 2
一段文字记录一段时光(十八)#看2025开年热点新闻有感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一、过往
20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与科学之问后,有了本文开篇的“李约瑟之问”。
原因众多,莫衷一是。
我记得许倬云先生曾在讲《经纬华夏》一书时提到左图右史,以是观之,从其中的地理历史原因来看可能更直观。
1、从胡焕庸线看地理:
从西南到东北,一条胡焕庸线的分割,很清晰地可以看到位于东边的三大核心区,在36%土地上集聚了96%的人口;而西边64%的土地却只有4%的人口,直到今天,还大体如此。
特别是有了第二区,物产丰饶,于农耕文化所寻求的归田园居,安身落命,便总有了衣冠南渡的可退之处。
书同文,车同轨;天文历法,活字印刷;即使到14世纪的明洪武大炮
15世纪的郑和远洋
基于农耕社会的相关科学与创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还是领先于世界的。
抬望眼,
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南面和西面是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北面是广袤的沙漠和草原。这样一来,让我们在世界地理版图上容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系统。
2、思想进程:
以族群的流散与融合;以强盛的农耕文明为基石;从先秦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佛学中国化;从程朱理学再到阳明心学,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未中断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敬天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未曾中断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释道合流并存的精神价值。
这可能也就决定了我们逐步从地理到思想都趋向了内向、保守、封闭的特征,导致近代中国与工业革命无缘。
二、现在
1、“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若干年后,进入工业时代的我们,又有了钱学森之问。
但在看到2025开年的一些热点新闻之后,我在想,其实创新发展之路,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前行着。只是他们在喧嚣的赚快钱时代,走得太平静,甚至是寂寞。
2、是发光的今天了,总有人在默默地做一些事,无论是deepseek
还是哪吒
3、创新一定离不开始终保有的好奇心。
现在的孩子,现在的青年,越来越多的他们在父母的支持和规划下,不以应试为导向,而是怀着好奇之心去探索这个世界,他们敢于去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敢于去试错,也有底气去试错。
三、未来
时代的车轮行至今天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开局已然波起,相信还会有更多耐得住寂寞的创业者、企业家涌现,相信还会有更多的成就经由无数平凡的中国劳动者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