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12-10 15:12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7.1W | 回复 153
三线,三线!
三线,大三线,三线建设。这个概念,是共和国发展史上辉煌却鲜为人知的浓重一笔。
建国后,中美交恶。1960年,中苏反目。国际形势留给我们的生存空间突然狭小,两个顶级大国同时把矛头指向我们,一个从北向南,一个从南向北,两个大C形对我形成全面的战略包围。本来印巴方向有个气眼,可当美苏合谋准备同时对我们进行“外科手术”时,伟人及第一代领导者们,出奇兵化解危机。关于这些内容,现在解密的资料太多了。而其中,大三线建设尤为重要。
我们的汉字“武”,拆开来就是“止戈为武”,止谁的戈?不战而屈人之兵,亮剑,止对手的戈。数十天前东风快递的发射就是这个作用,现在大家热议的大成都战略规划,也是这个作用。60年代大三线建设,同样是这个作用。关于“三线建设”,大家有空搜来看一个相关解读,这一笔,不能忘。
我是二代三线人,这里,给大家看一看:我的三线,我们二代三线人,记忆深处的、心中的三线......
上方大楼,是厂招待所。一楼是厂小卖部,我们的采购渠道远高于地方上的供销社,所以。供销社里没有的,我们小卖部有。地方上的学生仅能在书画中看到的香蕉的时候,走关系来我们子弟校读书的同学,可以在我们手上咬上一口。一楼左边那个门是厂办冰糕房,两分钱吃普通冰棍,三分钱能吃牛奶冰糕。牛奶,来自我们厂自己的奶牛场。
大楼左边小道两边是周围老乡摆摊,专门卖农产品给我们厂职工家属的“自由市场”。
右上方形小楼是我们自己的“托儿所”,托儿所右前方二层“干打垒”一层是地方专为“264信箱”设置的邮电所。二楼是厂公安科的治安室,90年代,我在这工作了几年。
画面右侧。公路下方是家属区“老六区”,右上角山坡上是“新六区”。
上图左上角同样是招待所,这与第一幅画是相反的角度。中上部是为我们生产所需专门设置的变电站。图中主要部分是“七区”生活区。今天,图中招待所、变电站还在,正中间的“干打垒”还保留有五分之一,其他的都不复存在,面目全非。
上图是“八区”生活区,排列整齐的“干打垒”依山而建,八区房屋多,集中,所以六、七十年代是孩子们最为集中的玩耍之处。我们在右侧电线杆底下的斜坡上“梭梭梭板”,坐“滑轮车”,在下面平坝“打阿片”(作业本纸折成的长方形纸片),“打豆腐干”(书本纸折成的正方形纸板),打“金桂银桂...某某某跪!”女孩们跳皮筋,或者男孩女孩一起“逮猫”。
上图是1975年以前的子弟校。在这里从小学一年级读到高二毕业。左上角那幢木结构房是校长办公室。多一句,我们的校长,与地方上的县长行政级别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