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11-22 10:20 IP属地:未知
查看 88W | 回复 1
聊聊成吉思汗命名的得仁山
成吉思汗明命名的得仁山,在北屯。“得仁”为汉语“得到仁义”。
成吉思汗不仅以战功赫赫有名,还以善于治军著称。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成吉思汗以严明的赏罚制度克服了蒙古部落氏族散漫无纪律的旧习,建立起一支军纪严明、具有战斗力的蒙古大军,凭着百多万人口、十几万蒙古骑兵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金、西夏、辽(契丹)、花拉子模及布里阿耳、钦察、俄罗斯等发动了大小几十次战役,占有欧亚的广大地区。
史载,公元1218年(嘉定十年),在位于贝尔加湖畔(今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的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举行了隆重的西征祭旗仪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亲率蒙古铁骑大举西征。
蒙古大军从哈拉和林出发,旌旗猎猎,鼓枷齐鸣,南下后沿色楞格河到伊德尔河、途经乌里雅苏台,沿扎布罕河北行到阿尔泰山东侧的科布多、翻越阿尔泰山秦莱克乌儿莫该台山峡进入今额尔齐斯河流域、到达克兰河源,然后顺河而下,于公元1219年(嘉定十一年)到达也儿的石河(旧时称多逻川、安习水,今额尔齐斯河)畔。
在也儿的石河流域的某天,开路先锋来报:前面有一片开阔地,水草丰美,十分适应安营扎寨,可供大军休息。成吉思汗策马向前,飞奔数里后见河道有一拐弯,露出一片十余里的开阔地;北面离此不远处有一条闪鳞光的河沿两岸茂密的树林中穿过向西流去--原来是也儿的石河。蒙古大军渡河继续向北行,到达金山口(今阿勒泰山口),在此休整军马。
成吉思汗率军西征时,随行有“身长八尺,美髯垂胸”的契丹人耶律楚材和全真教主、长春真人邱处机--他俩虽无任何官职,又不是蒙古亲贵,但深得成吉思汗信任。
耶律楚材比成吉思汗小28岁,世居燕京(今北京市),生长在汉化的契丹士大夫家庭,精通天文、地理、律例、数学和佛、道、医卜之术,兼长诗文。他学识渊深,走遍阿尔泰山、天山、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伊犂、吐鲁番等地,足迹遍及大漠南北和西域边地,自谓“扈从銮舆三万里”、“行尽天涯万里山”。耶律楚材常向成吉思汗奏陈军国大计。
在金山(今阿勒泰市)一带的得仁山(今北屯市得仁山)上,耶律楚材向成吉思汗奏陈了蒙古统一欧亚大陆的雄图伟略,深得成吉思汗赏识。邱处机道行高深,见闻广博,大汗每有疑问总能从他那里得到满意解答,被尊称为“大师”。
一天,成吉思汗、耶律楚材驰马来到也儿的石河畔一座黑石山头前,成吉思汗立马高岗、环顾四野,但见群山低首、万木争嵘、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不禁一声长啸,震得山鸣谷应、风振叶落。成吉思汗骤然想起西征在即,长远方略尚未制定,就征询耶律楚材:“军国大计,尚在运筹,卿有何卓见?”
耶律楚材侃侃答道:“当今天下大势,西夏新亡,南宋积弱,金山以西直至欧罗巴洲,各国自相攻杀,兵力大耗;兼之中亚久旱不雨,牲畜死亡枕籍,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此天赐大汗一统天下之良机也。当前西征首当其冲者为花拉子模,虽则地广兵多,然其主摩诃未软弱无能,忌贤亲佞,人多叛之。臣意以为我军宜集中主要兵力,明言交好,暗施突袭,定能一战而灭其国,然后兵分三路,长驱前进,一路向西北取钦察及斡罗斯(今俄罗斯),一路正西取宽里吉斯海(今里海)和黑海,一路向西南取申河(今印度河)、波斯。以我常胜勇武之军,对彼分崩离析之众,必将势如破竹,迅如卷席,欧亚大陆,指日可下。至于金宋两国,势若釜底游鱼,可遣一偏师,迂回袭扰,佐以离间诱降,定能旦夕得手。臣愚以为,取天下以力,治国家以仁,得仁者昌,肆暴者亡。此古今之至理也。昔秦始皇用诈力而一统天下,立国以后,仍以对敌之术御民,残毒侵扰,民无宁日,以致不及三世,国诈断绝。汉高祖以及文景诸帝,宽刑薄赋,与民休息,重本抑末,锄强扶弱,于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成败之分,殷鉴不远。故臣以为平叛乱当用武力,对已降宜施恩抚。至于治国安帮,则宜敕立儒学,广施仁政,授经书以教化万民,劝农牧以富足众庶,如此则不须时日,天下必安定富足矣。”成吉思汗听后十分满意:“我之有吾图撒合里(耶律楚材的蒙古名字,意“长髯人”),犹鱼之有水也!”
随后,成吉思汗指着他们所登山岗问耶律楚材:“此山何名?”耶律楚材答:“问过此间牧民,尚无定名。”成吉思汗道:“你不是要我得仁吗?那就取名‘得仁山’,如何?”耶律楚材激动地应道:“君因得仁而永昌,山名得仁而远播,非特万民之幸,亦此山之幸也!”
从此以后,得仁山之名一直流传、沿用至今。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