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08-19 14:38 IP属地:未知
查看 20.6W | 回复 1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在北宋以前,人们还未普遍种植棉花,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衣棉被保暖,究竟古人如何在严寒中求生呢?
其实,古人的过冬方法在当今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在使用。
当今社会,虽然供暖和保暖条件已经十分发达,但全球仍有大量穷人因极端天气而死。
现代文明的光环下,依然隐藏着残酷的一面,想象一下古时候,在科技和生产力极为落后的条件下,普通百姓的过冬生活该是何等困苦!
富裕阶层可以购买柔软舒适的丝绸、锦缎,或是昂贵的貂皮、狐皮大衣来御寒。
而对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衣着则是粗糙的麻布或葛布制成,不得不往衣服里塞上干草等杂物以保暖。
杜甫生活在唐代,他的一首诗里写到,家中破旧的麻布被子已冷硬如铁,跟调皮的孩子睡在一起,被子很容易就被踢破。这充分反映出当时普通百姓的衣被状态之凄惨。
稍微富裕一些的家庭,也只能用羊毛织就一些御寒衣物,而对于那些一贫如洗的穷人来说,他们能做的就只有裹上厚实的兽皮,忍受刺骨的严寒侵袭。
为了活下去,这些人不得不减少活动,白天尽量晒晒太阳,晚上则要紧紧依偎在一起取暖,几个饥寒交迫的人依偎在破烂的兽皮下,也许能得到一点温暖,却难以驱散心中的绝望。
取暖方面,古人主要依靠燃烧柴草和少量煤炭来提高室内温度,但是,木柴燃料需求量大,而古代有严格的法律保护森林资源,不能随意砍伐,所以普通百姓大都通过捡拾干柴维持生计。
就像诗人白居易写过的,就连卖炭为生的人也不舍得烧柴取暖,只能盼望天气越来越冷,好赚点辛苦钱。
古人还设计了各种火炉、壁炉、炕等结构,以更好地保暖取暖。
唐代之后的宋朝时期,保暖条件已有所改善,有了热水和棉被,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过冬依然异常艰苦,他们仍要减少活动,尽可能多晒晒太阳,并在夜里彼此依偎取暖。
另外,在兴建房屋时,也会考虑坐北朝南等方位,以利用光照取暖。古人对生存环境的观察和应用让人佩服。
但是,尽管古人想方设法保暖取暖,还是有大量的穷人在漫长寒冷的冬天冻死饿死,这充分说明,能源对百姓生存的重要性。
“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柴”排在第一位,正是反映了这一点,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已经习惯了暖气、空调等现代保暖措施。
但是,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古人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求生存的。
同时,在这美好的当下,我们更要关注那些至今还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群众。
他们仍然像古人一样,在严寒和酷暑中挣扎求生,我们应该把文明的福祉更多地延伸到需要帮助的人们手中,让温暖不再是奢侈,而是人人都能享有的生活必需。这既是对古人智慧的致敬,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