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08-12 12:12 IP属地:未知
查看 59.9W | 回复 48
山西的绛州、绛县、新绛是怎么个关系,与北京有何渊源。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周明帝时始称绛州。1912年(民国元年)5月,废州改县,为与邻近的绛县相区别,始改称新绛县。
绛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东北,地处运城、临汾、晋城三市交界地带。明洪武初年,绛县隶属绛州。1958年11月,绛县建制撤销。1961年5月,绛县建制恢复。
绛县史称古绛,是上古传说圣明君王尧的故乡,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在此建都。
《左传》中关于长寿“绛县老人”的记载,是先秦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县”这一名称,所以绛县有“天下第一县”之称。
在北京市大兴区凤河两岸,当地的村庄有一连串的山西地名,青云店镇有石州营村、孝义营村、霍州营村、解州营村,采育镇有屯留营村、东潞州村、大同营村、山西营村、下黎城营村、铜佛寺村(原名高平营村),长子营镇有赵县营村、沁水营村、(上、下)长子营村、河津营村、上黎城村、北蒲州营村、潞城营(一、二、三、四)村、南蒲州营村等,计24个村。
其中,周营村原名叫作“绛州营村”。
当地流传着“山西有多少县,大兴有多少营”、“五台八庙七十二连营”的说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北京顺义区,也有一些与山西有关的地名。如赵全营镇的忻州营村、稷山营村、红铜营村(原名洪洞营村),在高丽营镇有河津营村、夏县营村等,计8个村。
其中,有两个村子分别叫做东绛州营村和西绛州营村。
重要的是,不仅仅是村名,这些村里人的方言和饮食习惯都几乎和绛县人一模一样。比如,喜欢食醋、喜欢做花馍;比如,将“我们”说成“额们”,把“昨天”说成“夜儿个”。
究其原因,源自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的“洪洞大槐树”的故事---历史上的“明朝大移民”。
元末明初,许多农民死于战争或为躲避战乱而逃亡,元朝统治者溃败时,又掳走大量民众。造成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政策,从人民生活安定、人口较稠密的晋中、晋东、晋东南以及一些人口稀少、田地荒芜的地区移民。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当时官府负责移民管理的部门就设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在这里,负责移民的官员要对移民进行人数清点,整理造册,凭照发放盘缠,安排移民迁往的省份和区域等一系列繁杂的手续,还要为移民发放种子、耕牛、农具等。所以才有“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谚。
村名之所以带个营字,与当年编制管理有关。移民时,官府为便于管理,把每个州县编为“营”的编制,而移民落户后,也就以“老家的地名 营”,来作为迁徙后所居村子的名称,凸显对家乡的怀念。
移民定居后,为了不忘故土,一般还在新家的门口,栽种一棵槐树,名“念家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