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碳中和”?
新一
关于碳中和的故事,还要从十五年前,那场世纪辩论开始说起。
2009年底,各国气候专家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展为期11天的气候会议。
参会的一方是中国代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参会的另一方是欧美的政客与学者,他们从一开始就给中国代表挖好了坑。
会议的实质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碳排放切分蛋糕,完成对未来的利益分配。他们的原则就是先到先得,发达国家拥有最高的碳排放权,至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在他们考虑之内。
几番唇枪舌战之后,各国间的分歧依然无法协商,最后联合国气候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二氧化碳减排计划并未获得通过。
会议之后,当时最有名的中国记者之一--柴静对丁院长进行了一次采访。
本来应该是一场精彩的碳减排科普或者专业的气候问题交流,然而在柴静逐渐偏移立场的提问下,反而把丁院长给逼急了。
最后,丁院长直接对柴静发出了质疑:“中国是不是人?为什么同样是人,中国人就应该少排?”
这一问不但问住了当时的主持人,也深深的将一颗种子埋在了国人心里,中国要走的路不应被欧美所限制,而是要探索一条既能保护环境又不影响长远发展的路。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中国谋划了一场更大的关于气候、能源的重要战略布局。
百年来,由于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让中国一直处于落后的位置。而这一次如果弯道超车成功,将会改变世界格局。
1、 中国碳中和的确立--影响发展的大变局哥本哈根会议五年之后,中国发布了自己的双碳: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勇敢的选择了一条绿色低碳的转型之路。在产业升级、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对能源结构、资本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重新构建。
此后不久,顶层设计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实施,时间表、路线图、碳市场逐步完善,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学技术变革与社会经济结构变革。尤其是近几年,在ESG的快速崛起下,直接带动了国内各行各业在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发展。
还不知道碳中和、ESG等相关概念和联系的朋友可以先点一下链接,领取答主整理好的ESG系统学习资料和全面的科普认知,可以迅速带你敲开ESG的大门,跟紧最前沿的碳中和发展节奏。
之前鼓吹中国要减产能降能耗的西方国家,在那个时候都以为这是中国要妥协了,以为他们遏制发展的目标达成了。
但是,随着中国在双碳领域的推进越来越深,他们才逐渐意识到,中国发展的速度不但没有被影响,反而在软硬件大升级之下全面提速了。
2、 欧美的反复横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其实大家都知道,欧美在最初宣传碳中和的时候,都是口号喊得响,实际动作几乎没有。
比如欧洲的几家传统制造大厂,在新能源转型时期都表现的犹犹豫豫,不愿意放弃燃油车时代的高利润与高投资回报。毕竟躺着赚钱的日子他们过得太舒服了,转型什么的还是让政客和学者们多讲讲就够了。
就连之前信誓旦旦的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没有熬过寒冬的冲击。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欧洲大国们在被冻死和被打脸之间,齐刷刷的选择了后者。脸面哪有活着重要,欧洲各国们重新加强了高耗能的煤炭资源的利用,重走之前污染环境的老路。
这一点上,还是美国人比较看得开。反正都是打脸,那不如直接打的狠一点吧。
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商人,看到事情不对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跑路。在高喊我们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的同时,坚决的退出了近200个国家参与的《巴黎协定》。
这也让一直披着民主、自由、可持续外衣的漂亮国,直接被打回了原型。世界主流媒体沉默了,那一刻大家才看清:欧美所谓的保护环境,必须是在不影响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就宁可不要环境保护。
除了征收大额关税、鼓吹产能过剩来进行自我保护之外,他们已经没有其他可以打的牌了。
3、 新能源的终局之战--逆转未来超级翻盘而说回中国,在双碳之下,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了起来。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隆基绿能、广汽埃安、蔚来、小鹏、理想...不但数量上遥遥领先,在创新与质量方面也获得了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仿佛一夜之间,原来的世界能源格局被打乱了,新秩序下,中国成为了双碳之后能源转型最快的国家。
在最新的新能源车销量排名里,前十基本被中国车企霸榜。唯一上榜的美国车企特斯拉,也把最大的新能源工厂设在了中国上海。世界首富马斯克还多次表示,上海工厂值得全世界的车企去学习。如今,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中国“新三样”,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23年,“新三样”产品累计贡献1.06万亿元外贸出口交易额,标志着我国已成为推进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之后,中国已经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培育绿色制造专业化服务机构500余家。
除此之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投资中国绿色领域的贷款已达27万亿元,可再生能源供电总量历史性超过煤电。
如果说西方的碳中和只是口号,那么中国的碳中和是真正脚踏实地在做升级与发展。在新能源车企这个赛道上,中国企业完成了对欧美传统霸主的弯道超车。
未来已来,在新的时代里,更需要企业与个人都能融入到碳中和的发展中来,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碳中和竞争力”。
发布于 2024-07-10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