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闲暇的日子很喜欢驾着途铠四处走走,有时候是带上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了解独属这里的人文历史,品味不一样的人间烟火,再或者是行驶在陌生的国道、小路上欣赏美丽的风景,探寻鲜为人知的故事。这次从北京驱车两百余公里来到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的独石口镇,只为一窥曾经作为拱卫京师重要古堡现在的遗存和经过岁月打磨后的样子。
本次行程规划从北京上六环转京礼高速走赤城支线从赤城收费站驶出高速,沿239国道至独石镇,自驾单程需要三个多小时。计划当天往返,所以一大早六点多从家里出发,到达时已近上午十点。
独石城古堡坐落于赤城县以北的独石口,此城因附近的一块孤石而得名,历史上的这里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交汇之地,北面就是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向南便是作为京师屏障的连绵群山,一条白河从北向南流经于此,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冲刷,便形成了一个从草原进入中原的峡谷通道。这里自北魏年间建镇,在元代改为驿站所用,在明代设置为卫城。建城后的独石城便是外长城要隘之一,有着“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的形容,是明宣府镇的一座重要关口,因为地理位置的关键,在当时的年代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南往北看古堡城墙遗址。
古堡西侧的白河河道。
古堡周边山峦起伏,据查资料,所在的独石口境内有长城五百余华里,可见当年戍边之重要。据说这里的长城的城墙都是石片堆砌而成,虽未经粘合却咬合的非常完美,看上去弱不禁风的长城,当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塞外铁骑的入侵,历经四百余年还几乎完整地保存到了现在。这次时间的缘故没有一探究竟,只是拍了零星敌楼和遗址。
作为当年的戍边重镇,独石城也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历史上明成祖朱棣两次北征均从这里路过,还曾在此处检阅将士。随着明代古堡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城墙也从最初的黄土夯建扩建成青砖包砌。据说清代康熙帝统六军亲征噶尔丹时,也曾专门到达独石口并在此下榻。如今登上古堡城墙四目远眺,除了一排排村舍,就是墙两侧的菜地,古城的遗存已是满目疮痍,墙体坍塌之处不少,想来如果不加以保护,岁月终将会抹去这段历史的痕迹。
在古堡内随便走了走,便向当地村民打听起了那块独石的所在,说实话导航里根本定不到这个位置,还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后在古堡外西南两公里处的一片果园之中找到了。
走进果园,通往独石路两侧摆放的石碑已经被岁月打磨的字迹模糊、石狮子等石雕也不见了往日的精美,也只有路尽头的独石还在默默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据查史料,碑文经相关部门勘查,记录着此地原有东岳庙,为明将镇守此地的杨洪所建。
见到独石以后确实也是惊讶这块巨石的奇特,白河两侧山峦起伏,独石孤零零的伫立在河滩边平地上没有任何山体依附。
独石的一侧的石壁上刻有突兀、独秀,一石飞来的字眼,落款已经模糊不清。黑褐色的石体与周围的环境反差很大,难怪自古就有文人墨客途径此地后的感慨之作。
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石独生,不因河而自恃,其周围不足百米,高不及二丈,与园囿中假山相似,钟灵天地,究未可做山观也。”
元代有陈孚作《独石》诗云:“何载天星堕绿苔,千寻忽作铁崔嵬。风沙道上人谁识,曾见天台雁荡来。
元代黄溍曾作《独石》诗云:“解鞍及亭午,稍欣烟雾收。苍然众山出,历历如雕锼。前瞻一石独,灵宫居上头。颇闻去年夏,水激龙腾湫。”
元代迺贤曾作《独石》诗云:“停骖眺青林,独石当广路。峨峨龙君祠,殿屋隐朝雾。前山过微雨,暝色起高树。溪湾夕溜清,岩窦寒云聚。”
历史上描写独石和古堡风光的诗歌不少,也能反应多当年这里地处中原和草原的交界,自然风光的变化带给文人墨客的感叹。
如今独石亭的基座上写着“独石庙遗址”,据记载独石庙中有四景,即无梁殿、无影塔、无孔桥和无耳钟,四景各有各的神奇,可惜早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只有这座复建的独石亭被几株根盘交错的古树守护着。通过元代文人诗中描述,独石之上也曾经建过灵宫和龙君祠,也能相像得到当年兴盛时期建筑之辉煌。
山顶上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榆树虽然有被雷击火烧之势,但生命力依然顽强,裸露在地面的粗大根系似乎也展示着属于它求生的倔强。
游览完独石城已过中午,驱车1小时沿239国道返程便可到达赤城县,来到张家口怎么也要吃顿莜面才不虚此行,老板推荐的蔚县豆干和沙棘雪梨味道也很赞,蔚县炸黄糕忘记拍照,味道也不错,健谈的老板特意为了让我们多尝一种馅料给上了个拼盘。
吃过午饭,计划走239国道至海坨乡转082乡道返京,之前走过一次感觉风景不错,而且沿途还有景点上次没来得及去看看,这里先告一段落,有待下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