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7-03 11:52 IP属地:未知
查看 104.9W | 回复 4
聊聊200多年来的乌鲁木齐的广东人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安宁渠镇有个“广东庄子”村(原属四十广乡,后撤销该乡),原居住有一批广东人的后裔(今己迁往新疆各地)。
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因“擅越夷界”罪被抓的初为320名、后人数多达数千人的广东嘉州(今梅州市)人为谋生路到大清国的藩属国安南(今越南)隆隘一家叫“送星厂”的工厂做工。
当年安南发生内战,工厂停工,这些人无法谋生,即返回大清。
按说,他们应受到清的照应,但史料载,这些人返回嘉州时非常可怜,“死里逃生,形同乞丐”,清内的一些官僚认为他们是“游手好闲、无籍之徒”,有“挑衅滋事”的苗头,遂以“擅越夷界、为患边界”罪发往边疆(今新疆、黑龙江)。当时清结束对凖噶尔叛乱分子的征讨,新疆的屯垦取得显著成效,正待垦种,于是清决定将这批人发往迪化(今乌鲁木齐市)。
因当时安南战争升级,返清人员增多,清恐发生大的政变,遂令两广总督李侍尧亲赴粤(今广东省)西,“不动声色妥为经理”,采取欺骗手段下特旨进行“抚渝”:“念其贫苦无依,授以自谋之地,并非发遣……”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乾隆下令按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七年)发配22户黄姓安南人到头屯河畔(在今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1连[该连今己撤])土墩子的原则“分批分配(这批人),倘中途及到达后有脱逃的立即擒拿归案,照发遣新疆人犯的惯例,在拿获地点,就地处死。”被遣人有的携带父母妻子,有的携带亲属,乾隆皇帝批准给这些人口粮,车辆送往。
据史料载,当时遣发到迪化的这批广东人共870人,到巴里坤(今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犂(今霍城县)时有脱逃、处死、中途患病的142人。
到达迪化的这批广东人被安置在西北(今安宁渠镇一带)屯垦,其后,有部分人移居到八段(今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星火村)、广东庄子(今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安宁渠镇广东庄子村)、广东户(今昌吉市二六工镇广东户村)、广东地(今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上广东自然村、玛纳斯县广东地乡)、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广东地(今余家工自然村)、大李庄和小李庄(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7团境小李庄军垦旧址)等地生产、生活。
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流放到伊犂途经玛纳斯(今玛纳斯县)塔西河(今塔西河哈萨克族乡)时,在《荷戈纪程》中记“此地民居甚盛,闽(今福建省)中漳(今漳州市)、泉(今泉州市)人在此耕种者有数百家,皆遣犯子嗣,近来闽、粤(今广东省)发遣之人亦多分配于此。”
200多年间,这批广东人有的返回了广东,留下的融入了新疆当地人中。在生产中他们的显著贡献是推广了水稻的生产技术(今新市区、米东区的水稻种植即由此而来的)、传播了广东文化等,人们一直把他们经营的那片土地和居住的地方称“广东庄子”,“文化大革命”中广东庄子改为“东风大队”,1977年又改回“广东庄子”,今为安宁渠镇广东庄子村。
作者:风沙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