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6-15 10:25 IP属地:未知
查看 81.1W | 回复 27
【精彩大比拼】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颂簋( gui)
本季重点介绍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颂簋( gui)。颂簋,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一种盛食器,流行于商周时期。王官贵族宴请时,席地而坐,簋就放在席上里面装着黍(大黄米)、稷(小米)等煮熟的主食,供人们取着吃。八簋是最高等级。
颂簋珍贵是因为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各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
铭文内容
隹(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才(在)周康卲(昭)宫。旦,王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宰引右(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受(授)王令(命)书,王乎(呼)史虢生册令(命)颂。王曰:颂,令女(命汝)官(司)成周贮,监(司)新(造)贮用宫御。易女幺(赐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韍)、朱黄(衡)、(銮)旂、攸(鋚)勒。用事。颂(拜稽)首。受令(命)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不(丕)显鲁休,用乍(作朕)皇考龏吊(恭叔)、皇母龏始(恭姒)宝(尊簋)。用追孝,(祈)匃康、屯右(纯佑),彔(通禄)、永令(命)。颂(其)万年(眉夀)无彊(疆),(畯)臣天子霝冬(灵终),子孙永宝用。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各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铭文大意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周王在周的京城康昭宫(“王在周康昭宫”第2行)。清晨,周王来到太室就位(“旦,王各大室即位”第2至3行),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宰弘佑颂入门立中廷” 第3至4行),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尹氏受王命书”第4行)。周王呼史官虢生册命颂(“王乎史虢生册命颂”第4至5行)。周王亲自任命颂在成周洛阳担任职务(“王曰:颂,命汝官司成周贮”第5至6行),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主管监造新宫,或认为是掌管仓库(“监司新造贮用宫御”第6至7行)。任命的同时,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玄衣黻纯”第7行)、赤红色的围腰(“赤市”第8行)、拴着红丝带的玉璜(“朱黄”第8行),以及旗帜和马具(“銮旂、攸勒”第8行)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颂拜稽首”第9行),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返入瑾章”第10行),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用作朕皇考恭叔皇母恭姒宝尊簋”第11至第12行)。铭文中“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第10至11行),意思是感怀天子的美德,它和末尾“子子孙孙永宝用”(第15行)的辞句,常见于周代的青铜器上。

颂簋盖内都铸有铭文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

颂簋制作于西周晚期,共和或宣王时期。此时,铜簋基本都配有对应的器盖,器盖倒放就是一个盘子,也可以用来盛食。器足为兽面象鼻形,象的题材在铜器中常见,大概商周时期象的分布比现在要靠北,在当时交通如此不便的情况下,人们也能见到。

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敛口,鼓腹,圈足下另有三小足;口上有高隆盖,盖与器母子合口,盖顶有圈状捉手;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动物形象,确切地说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也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

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称横条沟纹,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所以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颂簋盖顶的捉手内,饰团龙纹,圈足饰垂鳞纹。

青铜簋除了用作食器之外还可用作重要礼器,颂簋,便是其主人“颂”用来刻“日记”的一件礼器。根据《周礼》记载,九鼎八簋是最高等级,为天子所用,其余依次递减。

器身的主要纹饰是窃曲纹,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有的中间填以目形纹,在铜器上往往连接成带状。《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时仍沿用。窃曲纹是龙纹和饕餮纹的变体,窃曲纹卷曲的条状当是取形于夔纹、顾龙纹之身躯,但其构造、布局则不仅取形于诸种龙纹,而且借鉴了饕餮纹与上述变形饕餮纹图案构形手法。

从总体看,窃曲纹的出现使以往庄严、神秘的动物纹解体,进一步促进了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化与几何图形化,因而在青铜器纹饰发展史中有着重要作用。颂簋的窃曲纹中间是目纹,即眼睛的样子,整体呈“S”形,两端分叉,这是典型的西周晚期的样式。

各种青铜器。

青铜兵器。

帷幄铜构件稀少。

运筹帷幄就是这个。

齐长城,爬过青岛那边的一小段。

这个铜镜背后纹理复杂。

各种铜餐具,当年只有土豪贵族用的起。

刀币,小时候还存过邮票呢。

一整组乐舞陶师。

玲琅满目

还有车马坑

千乘之国是绝对的强国了。

这件精品是铜觥,觥筹交错就是它。

又一组编钟。

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