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济古建筑群,位于皖南泾县西端。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2001年,查济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济古建筑群,座落在查济河两岸,绵延10里,保存较为完整,保存的古建筑从元至清。现存明代建筑80处、清代建筑109处,含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其中的宝公祠、洪公祠、二甲祠、红楼桥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查济村的村民十有***是查姓人氏。查济曾有钟秀、平岭、石门、巴山四门,有巴山、青山、如松三塔,明清鼎盛时期查济共修建了108座祠堂,108座庙宇,108座桥梁。因为查济祖氏山东,崇拜宋江108将,所以建筑中注重“108”,以示对梁山起义英雄的敬慕和纪念。
2012年1月11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2012]1号文件决定授予查济古村为“中国文化遗产---乡土建筑查济保护基地”称号。
查济古村落沿三溪而建,村门与宗谱记载的“东有丹山文笔插天,稀有菥荻平高若屏,南有由山之翠巘,北有柏岭之丹崖,四山环峙,若城郭然”自然形势契合。
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重修,它是明王朝最黑暗的年代却又是查济鼎盛时期的一座形象工程,无论从营造、雕刻、装饰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财神桥,因桥头有财神楼,所以得名。财神楼上有“紫气东来”四个题字。传说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一团紫色在天空飘过,边断言:“必有圣人过关。”不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查济人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的心愿。查济是历史文化名村,出了二个翰林,十二名文进士,百余名举人,前面这个财神桥因地理位置处东,所以也叫东门桥。
德公厅屋位于村中水郎巷,始建于元代,为三层门楼,厅内前檐较代,檐柱楠木质,粗矮浑圆,柱础为覆盘式,无雕琢。从其架构及雕饰来看,有很多元朝的特点与风格。四柱三楼牌坊式门楼,是查济仅有的元朝建筑,也是安徽非常少的元代建筑之一,第三层砖雕“鲤鱼跳龙门”为高浮雕,十分珍贵。
“红楼桥”是查济最富有特色的一座桥,它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嘉庆年重修,整座桥身都被绿色植物覆盖,成为一座绿桥,当地人都叫它“一帘幽梦”,整座桥很富有诗情画意。
宝公祠,是查济最大的祠堂,是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造的,位于许溪河下游要道。宝公祠建于明朝洪熙年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外表乍看普普通通,无甚特别。走进祠内,方知其建筑气度不凡,且非凡之处,全在细节和内部构造。
祠堂大厅两边墙壁上原为朱熹手题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忠孝”不在一边,寓意“忠孝不能两全”。
宝公祠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石雕,石雕一般用于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础、栏板以及牌坊的梁坊、柱头,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技法,圆八边束腰白石精雕柱础,直径近一米,刻有龙凤鸟兽图案。
2000年,中国文物专家组到查济进行文物考察,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对该祠的石磉和雕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体积之大,雕刻之精,可以与故宫媲美。”
《查氏宗谱》记载:“显于泾则自文熙公。公生于陈宣帝太建间,及唐武德间,特荐为池,南岩二州刺史。始于震山乡菥下,遂为宣南著姓。”迄今已近一千三百年,族茂人旺,人才辈出。
查济的“查”字在这里念“zha”,而不是“cha”。查济村民,十有***姓查。据宗谱记载,查姓原是周朝伯禽的后代,周惠王(公元前676 年)肇封查邑(今山东济阳)以地而得氏,公元前314年周赦王姬延,号东安,改姬姓为查姓,为查姓一世祖也。
西汉建元年间(公元307 314 年)避石勒之乱,诸侯奔窜各郡,莫知所考。其显于泾县则自三十九世祖查文熙公,他生于南北朝陈宣帝大建初年(公元596 年),隋大业三年(公元607 年)明经登第,受封为天台宰,后任宣州刺史。唐高祖登位(公元618 年),又召兼任池州刺史。从此往返宣、池两地,途径查济,被这块秀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陶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致仕归里,迁居查济,开辟村落,距今已有1380年历史。
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再加上查文熙本人为官宦出身,以严治家,以礼待人,注重教育,历代子孙大多数均为官宦。直至四十八世祖查诚为池州刺史,率兵御寇,(黄巢起义)于陵阳县(今青阳县境内)战死,唐文宗惜之,敕封王爵,官位一品,并赐匾额“忠烈”,建庙宇祭祀。
宋宣和年间,查姓五十九世祖查远官封浙江都司,后升任光禄寺正卿。其后裔常年奔波于江浙一带经商为业,逐渐在浙江海宁、江西婺源、江苏丹阳等地开辟了新的村落,如清代大画师查士标、当代武侠小说家金庸(查良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后发展到北京、天津等地,因而各地查姓均属同姓异枝,无不出自查姓。
查姓分支后,居住查济的为震山派,迁往江浙一带的为龙山派,明朝中期,查济鼎盛时期,龙山派有同宗人携“水木根源”匾额前来查济认宗(该匾被挂在“查氏宗祠”——“仁孝堂”正中大梁之上,文革期间被毁),自此之后两派互有往来,清朝后期,家运衰败,两派来往也逐渐稀少。但是,“查无二姓,全球一家”的观念已经烙印在每一位查氏后裔的心中。
自四十八世祖查诚被唐文宗敕封王爵后,查济也一步一步地走向了辉煌。查姓官宦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六十六世祖查郁,字忠十,号若棠。生于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30 年),卒于元朝至元十一年(1318年),享年88 岁。因其为人淳厚,人财茂盛,开基立业,规模宏远。建宗祠、修宗谱,将查氏排辈三十代。
明末清初时为查济的辉煌年代,那时,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屡出不穷,官至翰林、京官、知府、州官、县官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发迹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建祠堂学堂,造庙宇宝塔,筑桥修路亭。现蓝山岭、万峻岭(青阳县境内)、九华山均有查济人修建的路亭。当时查济已有宅院近万座,人口号称“十万”,“泾县查村”名播全国。
自查文熙后,查济人开始把文化教育放在首位,他们发迹后在广建祠堂宅院的同时,建成了许多书院、书屋。除查绛叔侄修缮的“水西书院”外,当时最负盛名的还有“济阳家塾”(缉熙堂),“凤池书屋”(均有图、匾、遗址存留)足以证明当时查济教育的盛况。村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祠堂里可以看出,读书做官的,祖宗牌位排在前,戎马生涯、经商发财的排位在后。
文化教育除从这许多官宦身上体现出外,每十年一度的“大斋”、“目连戏”和一年一度的“祭祀”、“南坛神会”也将查济的民间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从思想上、艺术上或者是实际活动中,在极其昌盛的查济都体现出她独特的民间艺术和乡风民俗之魅力。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这块秀丽的山水风光,查济历来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 年),大诗人李白畅游桃花潭时,应查济四十五世祖查师模(历任中书郎、校书郎)之邀,来到查济石门碧山栖息数日,被这里的山川美景所陶醉,竟然忘记下山。查师模携礼看望,两人对酌共歌,李白即兴赋诗一首:“二人对酌山花开,一杯复杯尽开怀,我醉欲眠君莫笑,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品味着带有兰花香味的“青山云雾茶”和一杯杯美酒,面对眼前如画的美景,李白更是情不自禁,酒至半酣时,挥毫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宋淳熙乙酉年( 公元1174 年),当时的南宋宰相徐时来到石门,在石门峭壁上留下一首诗,特地描写查济的情景:“山中薄产有菜田,出入于兹五十年,夹径两岸几蜀道,沿溪十度含异泉。鹿门莫逐平生愿,屣齿曾为险阻穿,晚卜一丘旗岭上,辋川风月尚留连。”此诗目前仍清晰可见。查济的田园风光及淳朴恬淡、安详和谐的民风可见一斑。
清朝后期,由于政府的腐败,官吏昏庸,财政危机日益明显,查济受政局的影响和战争的破坏,终使一个望族日趋衰落。当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时,匡王赖文光曾在查济和乡勇作战数月。战争迫使那些经商做官的东奔西窜,无暇关注家乡经济建设,粮食又严重奇缺,造成大量人丁外流,清朝光绪末年,这座号称“十万”人口的村庄仅存4000余人。
多次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查济衰落的主要原因,1931年、1954年、1960年山洪暴发,冲毁了不少建筑。“文革”期间,拉倒了官宦、忠孝、贞节牌坊18 座,仅剩两座牌坊门楼,捣毁了所有庙宇里的设施、炸毁了巴山塔,拆掉了70% 以上的祠堂、厅屋,内里的“三雕”几乎毁于一旦。终于使这座拥有近千年辉煌历史的古文明村落逐渐被人们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