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4-22 07:25 IP属地:未知
查看 12.5W | 回复 46
【春与夏之记】中国粮食博物馆
/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
位于郑州市高新区一座学校院内,这也是我参观过的,藏身于校园内的第二个博物馆。第一个是郑州自然博物馆
网页链接。
/2010年1月5日,在河南人民会堂,国家粮食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工业大学协议,协议约定:在河南工业大学建设“中国粮食博物馆”。自此,中国粮食博物馆筹建工作正式启动。具体开馆日期未作说明,问工作人员介绍大约在2014-2015年。

/这是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南门,说明来意登记后就可进入。

/进入校园,就是一个大气的广场,前方的建筑是图书馆,楼背面的一楼就是“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所在地。左右两侧是教学楼,看视频有好多学生正汇聚于此,鱼贯而入。看表快14:30分了,上课时间。

/校园道路干净整洁。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坐北朝南,有东西南三门,校区大致长方形东西走向,南北一分为二,南半区是教学区,北半区是生活区,校园规划整齐,学习生活互不干扰。

/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图书馆,是学校最高大醒目的建筑。湖水名为:粮苑湖。

/到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五谷,是粮食的总称,最早指的是“麻(麻籽可充饥,颈皮可制作麻袋麻绳等,现在已经不多见了)、黍(高粱)、稷(小米)、麦(小麦)、菽(大豆)”,不包含“稻(大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北方种稻很少,所以,五谷最初无“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粮食种植技术和经验,推动了南方水稻产量的大幅提升。从而有了“湖广熟,天下足”之说,从这时起人们对“五谷”的说法,就演变成为了“稻、黍、稷、麦、菽”。

/博物馆面积不大,如图所示,进门左侧一个展厅分几个部分及一个影视厅;右侧同样只有展厅。

/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距今260万年至1万年以前,即旧石器蛮荒时代,是原始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直接取之于大自然,靠采集和渔猎的方式果腹充饥。利用木棒和石块攀树采野果,下水捕鱼虾,生吞活剥,茹毛饮血,或架起柴火,烤食猎物。

/汝州中山寨类型石器,磨制的石斧石刀等,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应用于食物生产的农业和畜牧业。

/裴李岗仰韶文化,石磨盘,八千年前新石器时期。

/米斗。

/没有标签,应该也是米斗,是称量粮食的量器,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及地主家里必备的用具。

/黄釉水注﹣﹣河南登封窑,唐代。

/嘉庆年的买地契。

/民国年的买粮契。
/粮印,也被称为“粮封”,主要用于在粮食上盖印,以标记和封存粮食。它是伴随着农耕文化应运而生的保护粮食安全的凭证。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方法还普遍应用于全国各地,无论农村的生产队,还是各大粮食管理站,每次粮食出入库,都还在使用。

/粮印。

/各式粮印。

/粮印,清代、民国。

/分格升,民国。

/黄河流域以“稷(谷子,也就是小米)”为主的旱地种植发展。

/小麦。

/这些农具,历经千年至今还在使用。
/粮食,是战争必备的主要物资,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在金戈铁马攻城略地的刀枪剑戟和烽火硝烟的背后,没有粮食也就没有了这一切,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汉代军仓复原沙盘,汉代的军仓广布于西、北边塞,是军队日常取用军粮的仓库,主要供养在边塞上戍守、作战、屯垦的军队,也少量供给戍卒家属、作战及运输的马等牲畜。

/行军四耳铜釜,唐代。

/因断粮兵败案例。

/因断粮兵败案例。

/因断粮兵败案例。

/上书“一坛好酒”。白底黑花纹大酒缸,明代。

/月饼、馒头等面食的印花模具。

/人民公社时期,每个乡村都有一个麦场,南方叫稻场。麦稻成熟的时候,打场碾谷,垒谷垛,晒谷装粮,好丰收。

/博物馆门前广场。

/粮苑湖。

/一路生花。

/湖面淋淋,下雨了。

/参观结束,返程。
/粮食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演化过程。在霄壤之间,人们在领受天地的馈赠,饱享粮食的同时,要感恩粮食给予我们的恩典,更要敬畏失去粮食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做到“爱惜粮食,拒绝浪费”!

/免费参观;停车三十分免费,过时白天每次两元,夜间每次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