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了吉林市博物馆,进门的左手边便是松花江浪木艺术馆,我们几个人先在那里了解的奇形怪状的松花江浪木的形成过程及经典的浪木造型,感受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神奇之处。
走出松花江浪木艺术馆,向里走一小段距离,我看到了这尊雕像,这是近代吉林市的名人牛子厚,他与京剧有着很深厚的渊源,让我们来了解下。
牛子厚,名秉坤,字子厚,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时逢牛家鼎盛时期,捐候补知府衔.
清嘉庆年间,牛家从山西来吉林,以采金,采山参发家、在吉林市当时繁华街道北大街设立总商号源升庆,后来逐渐发展,吉林凡有“升”字的商号皆为牛家,从清嘉庆初年至1930年,牛家逐渐成为东北巨富,产业以北大街源升庆为总号,下设300余个分号,遍及东北及京、津、沪、杭等十多个省市,与河北刘氏,山西亢氏,沈阳郎氏并称为中国“北方四大家”。
光绪七年(1881年)牛子厚因父亲过世而开始执掌家业,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商号倒闭,期间近50年经历了牛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
牛子厚长于经商,富而施仁、热爱戏曲,尤喜京剧。
光绪三十年(1904年),牛子厚出资,在吉林市创建京剧科班,后迁至北京,并以三个儿子乳名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定名“喜连成科班”
牛家商业资本积累过程也是吉林巨商诞生的过程。
牛家从嘉庆时期第一代经商开始,升字号买卖遍及大半个中国。总号源升庆经营绸缎业、金融业,恒升庆经营烟麻业,永升厚经营金银业;宝升堂经营医药业、兼营房地产:增升润经营瓷器业:恒升木经营土木建筑和木器业:永升合经营泥瓦作场和住宅的兴建、维修,除此外,升字号还经营粮米店、山货庄、皮衣铺、果子铺、茶馆、鞭炮铺等,在全国有分支店300余处。
牛家的升字号买卖是以商业为主体兼营手工业、金融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吉林省城最大商业资产,吉林的开发与流通中产生了吉林巨商,构成了当时吉林城的区域经济特色和时代特色,本集团为我国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牛子厚从小热爱戏曲,尤喜京剧,年轻时广交艺界人士,常在一起研习戏曲特别是京剧各种行当的唱腔艺术,并经常参加文武场伴奏,被誉为“六场通透”。
牛家老宅,可谓民间小故宫~
他出巨资在北京创办的“真(富)连成”社京剧科班的善举,京剧界感激涕零。
他出巨资在北京创办的“真(富)连成”社京剧科班的善举,京剧界感激涕零。
梅兰芳先生在其《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对牛子厚作此评价:“没有牛子厚,就没有今天中国京剧的兴盛”。
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民族传统文化危机,中国京剧走入低谷。
作为民族资本家的牛子厚深为中华文化的前途命运担忧,他不惜重金,于1901年出资兴办京剧“喜连成”科班,此举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为中国京剧事业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喜(富)连成社历时44年,招收学生近700人,培养了梅兰芳等一批京剧艺术大师是中国京剧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的一所科班,被誉为中国京剧界的“清华”、“北大”。
它创建并制定了京剧的“最要”和“最忌”规则,保留、整理、创作了大量京剧优秀剧目,不断地奉献给广大观众,因而倍受国人尊敬。
由于喜(富)连成社的杰出贡献,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京剧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一跃被尊宠为“国粹艺术”。
一百年来,在中国京剧舞台上,活跃着一大批喜(富)连成社毕业的精英,如老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袁世海等,其唱腔脍炙人口,其艺术成就灿烂辉煌。
他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如杜近芳、李炳淑、冯志孝、李祟善等,继承和发扬了老一代艺术家的传统和风格,使中国京剧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牛子厚创办的喜(富)连成社对中国京剧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一百年来,京剧界的生、旦、净、末、丑,行行精英几乎都是出自于喜(富)连成社。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喜(富)连成社弟子的身影,甚至在今天的台湾还有喜(富)连成社的校友苏盛轼、董盛村、朱世友孙元彬、孙元坡、哈元章、马元亮、萧韵升等人。
喜(富)连成社的弟子及他们的再传弟子们,正延续着喜(富)连成社的优秀传统,不断地推动中国京剧事业从成熟走向辉煌。
看来这牛子厚对京剧界的贡献真大呀~
牛子厚创办的喜(富)连成社培养了大表演艺术家梅兰了名家荟萃、群星璀璨、流派纷呈的局面。
在现代京剧舞台上,活跃着大批优秀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大多是喜(富)连成社培养,有梅派传人杜近芳、高玉倩、李炳淑、杨春霞,曾向于连泉出来的京剧名家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派传人李崇善,曾拜马连良、周信芳等为师的童祥苓,受业学戏的刘长瑜,马派传人冯志孝,艺术大师袁世海、谭元寿等在现代京剧舞台上一展身手,更有著名京剧名家使现代京剧更加异彩纷呈,使中国剧事业走向辉煌和发展。
京剧的戏袍~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
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的记忆~
这些童年的记忆~
岁月更迭,风烟俱净,再看梨园中星辉灿烂,一代京剧大师风采焕然。
毛泽东也曾接见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牛子厚创办喜(富)连成科班的历史虽已成为过往,但振兴京剧艺术的逐梦之路仍在继续。经过百年来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枝繁叶茂、流派纷呈,在新时代新征程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因为牛子厚,中国京剧得以薪火赓续绵延至今;因为牛子厚,吉林市和创造京剧传奇的牛子厚这个名字一起,被载入戏剧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