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4-04-02 21:39 IP属地:未知
查看 11.4W | 回复 5
【春与夏之记】采石矶迎春第一景—赏梅赏景、寻李白踪迹
2024年春季出游,沿途边走边玩,观花赏景,尝当地美食,品当地风情,不亦乐乎?
3月14日出发的第一站就到达了安徽省马鞍山市的采石矶风景区。
“矶”就是江边的大石头。采石矶是长江三大矶之一。
主要的精华游览点有:太白楼、谪仙园、三元洞、延园、三台阁等。
采石矶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终老之地。诗仙李白一生曾多次登临吟诵,留下“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景点里有很多李白的元素。

从景区的东门进入,门前锁溪河风景不错。锁溪河原名牛渚河、采石新河。全长2400米,均宽60米,起到沟通长江、联系古镇的纽带作用。

东大门

郭沫若题写。

东门是原来的采石矶入口,可以比较近路徒步游览景点。时间紧的游客可以不去东北边新搞得一片花园,
原只以为景区只是爬山赏景,谁知道进园后马上被大片的梅花所吸引。
看介绍,采石矶的梅园也是很有名气。占地30余亩,30多个品种的数干株梅树,依山坡、河边而种,到了每年2、3月间竞相绽放。也被称为了“香雪坡”。
这里着实是一处赏梅胜地。我们去的这天不是双休日,天气又比较阴沉,所以景区里游客不是很多,很是让我们能静静欣赏尽情拍摄。

紫弹朴,树龄120年。

万竹坞,占地面积100余亩,有竹13属127个品种。唐代大诗人李白生前极爱竹的高节和风韵,曾在离采石不远的慈姥山上写有《慈姥竹》。自1981年起,从各地引进珍稀竹种,有斑竹、粉竹、龙鳞竹、罗汉竹、方竹、金镶玉竹等。万竿修竹荟萃幽谷,是游客寻幽览胜的绝佳之所。

林散之先生一生景仰诗仙李白,生前曾多次来到采石矶,登临太白楼,心仪先哲、凭吊诗魂。后来老先生去世之后,也选择了安葬在这里。

谪仙园。太白楼主体的一部分,主要以李白在安徽采石矶、当涂等地活动的故事为蓝本,重点展示了“铁杵磨针”、“桃花潭送别”等故事,表达了李白质朴的人格魅力。
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诗文,认定李白是从天上被贬谪到凡间的神仙。李白对于“谪仙人”这个称号很是受用,从此逢人自我介绍时就说自己是“青莲居士谪仙人”,于是“谪仙人”这个称号就天下皆知了。

汪伦踏歌送李白

铁杵磨成针
相传少年时期的李白,童心未泯,乐于玩耍,不刻苦学习。某日,在一个小溪边遇到一位老媪,她正拿着一根铁杵在溪边的岩石上打磨,李白好奇的问老媪磨铁杵作什么,老媪回答:”欲磨铁杵成针“。李白听后深受启发,由此发奋读书,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名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成语,提示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则必有成果。

李白纪念馆

太白楼,原名谪仙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主楼高18米,建筑面积684.9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建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影响最久远的纪念李白古建筑。它与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长江三楼一阁”
2013年,经国务院核准,太白楼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站像
1972年,安徽省博物馆著名雕塑家阎玉敏女士创作,著名学者郭沫若、作家沈从文、雕塑大师刘开渠曾给予艺术指导。像高2.2米,材质为楠木,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刻厂制作而成。该像体态飘逸洒脱,给人以气宇轩昂、才气超然之感,表现出诗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气质。

广济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素称“安徽佛教祖庭”。广济寺宋代叫广济院,又名石矶院、资福院。元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年)重修,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名为“广济寺”。历史沧桑,兵燹几废,目前广济寺仅存后殿观音阁。

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文物。三国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建广济寺时所掘,取孙权年号命名。相传掘井时得一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寺内,作为镇山之宝,“彩”通“采”,采石得名由此而来。1982年,在井台上建一露顶圆亭,供游人休憩,名"赤乌亭”1985年,赤乌井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燃犀亭约建于清初,咸丰年间被毁。现存之亭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长江水师提督李成谋重建。据《异苑》一书记载:东晋咸和四年(329年)骠骑将军温峤途经此地,听闻采石矶下风高浪急,江水深不可测,时有音乐之声传出,遂命人点燃犀牛角照寻,从此,采石矶下水面平静。后人不忘此事,在这里建造燃犀亭。

联璧台,原名舍身崖,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刑部主事方豪与太平知府、池州知府、徽州知府、安庆知府部四府”官员联壁登台,共赏江景,故得名“联璧台”。民间相传诗仙李白在此“跳江捉月、骑鲸升天,又名捉月台。采石矶也因李白之故,成为中国十大赏月胜地之一。

李白大鹏展翅雕像
雕塑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教授钱绍武先生创作。像高3.7米,由合金钢分段铸成。1987年11月适逢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活动落成揭幕。底部大理石基座刻有钱绍武手书李白临终绝笔《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蛾眉亭。始建于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民国23年(1934年)重建,1987年复修。此处南望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宛如蛾眉,遂得名。亭中原有五通古碑,皆元、明以来镌刻,后移至太白楼保护,1985年被列为马鞍山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面就是三元洞。

三元洞,古称“中元水府”“定江神祠”,亦名“妙远阁”或“三官洞”,是采石矶5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据载:清康熙年间,僧人定如云游至采石矶,在此就洞筑室,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另有民间传说,湖南三位学子在此避难后金榜题名,故名三元洞,也叫三官洞。现为马鞍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这个洞没走下去看(好像也没路)

相传李太白当年身着宫锦袍,在采石矶头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渔人捞起葬于采石。
这座衣冠冢是1972年从采石小学堂移来的。

采石矶的制高点三台阁。这座阁楼是采石矶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后在乾隆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看到的三台阁是1999年重建的。
据说当年曹履吉修建三台阁有三个目的:一是登高观景,二是阅江防渡,三是供奉文昌帝君。又因为文昌星在天上的位置和三台星的位置非常接近,文昌和三台也一直都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象征,所以这座建筑也就有了三台阁这样的名字。

余秋雨《采石矶碑》
《采石矶碑》
? ? ? ? 此为采石矶,李白辞世地;追溯三千里,屈原诞生地;追溯两千里,屈原行吟地;追溯一千里,东坡流放地。
? ? ? ? 如许绝顶诗人,或依江而生,或凭江而哭,或临江而唱,或寻江而逝,可知此江等级,早已登极。余曾问:在世界名山大川间,诗格最高是何处?所得答案应无疑:万里长江数第一。
? ? ? ? 细究中华诗情,多半大河之赐。黄河呼唤庄严,长江翻卷奇丽;黄河推出百家,长江托举孤楫;黄河滋养王道,长江孕育遐思;黄河浓绘雄浑,长江淡守神秘。两河喧腾相融,合成文明一体。
? ? ? ? 李白来自天外,兼得两河之力,一路寻觅故乡,归于此江此矶。于是立地成台,呼集千古情思,告示大漠烟水,天下不可无诗。
? ? ? ? 诗为浮生之韵,诗乃普世之寄。既然有过盛唐,中国与诗不离;既然有过李白,九州别具经纬!
[
本帖最后由 人间天堂世界 于 2024-04-03 08:4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