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4-01-11 08:49 IP属地:未知
查看 63W | 回复 52
【庆新年】泉州市舶司打卡路过花桥宫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进出口贸易发达是不能没有海关,也得有机构发签证不是,市舶司干的就是这个活。令人好奇一探究竟。自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至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近400年间,泉州市舶司管理中外商船的出入境签证、检查、征税等事宜,同时兼有海关、外贸局、港务局等部门的职能,为泉州港乃至中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国古代航海和外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泉州市舶司遗址位于鲤城区的泉州老城区巷子深处,据道光《晋江县志》记: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有关方志记载:南薰门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内水门巷竹街南薰门(水门)遗址西北,西到水仙宫,东到三义庙,北到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叶。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设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续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迁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间,管理着泉州诸港的海外贸易及有关事务。

步行穿街过巷,路过花桥慈济宫。

花桥慈济宫,位于鲤城区中山南路605号,是闽南地区兴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崇奉吴真人的三大名庙之一。奉祀北宋·泉州府同安县名医吴夲(979—1036年),闽台民间尊称吴真人、大道公、花桥公、保生大帝。

现在还是行医,据说经常有义诊。

真人所居,道教传人。

省市两级文保单位。

传统闽南民居的样子。龙头含珠,左上不知是什么道教标记,还是拼的行医十字。

供奉的是吴真人,吴本,生前是闽南名医。

路过的小佛堂。

市井。

路过的三义庙,庙小但是浮雕青岩龙柱不简单。

前方红房子就是市舶司遗址了,比想象的小。

边上的家事文化馆,法院的。调解吧。

院子里没人。

市舶司内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诗吟咏,是一座戒贪、颂廉亭。市舶司东侧即市舶库,西南即水关、鹊鸟桥,西为水仙宫,市舶司迁榕城后,司荒废,后渐为民居,现仅存遗址。

水门水关,在竹街西,北为鹊鸟桥。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沟建翼城,以翼卫罗城,水门水关即建于斯时。

泉州鲤鱼城也。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贸易港口。泉州城形似鲤鱼,遂被称为“鲤城”,又因环城遍栽刺桐树,故又称“刺桐城”。

宋至明时,远洋商船的人员,其货物往来,可通过小船,沿晋江、破腹沟、水关,濠沟直达市舶司报关。
市舶司及水关是泉州港的重要遗址,亦是泉州港繁荣的历史见证之一。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南朝时期,泉州就已有同外国的交往活动。唐朝时,政府设立“市舶使”来管理国际贸易。当时,泉州已成为继广州、交州之后,中国对外交通的第三个贸易港口,但唐朝政府未将“市舶使”设在泉州。五代时,割据福建的“闽王”王审知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地方官便把发船到海外经商视为官府的财政来源,泉州的海外贸易逐渐兴隆起来。此后一直到北宋建立前,泉州的海外贸易得到长足发展,泉州作为中国重要贸易港口的条件日趋成熟。

就是这里了。北宋时,中国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国内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宋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奖励的政策,泉州港由此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迅速发展起来,并超过明州(今宁波),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口。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福建市舶司设于泉州。

参观学习。

泉州市舶司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对宋元泉州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贸易各参与方的共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反映出泉州港口依托于庞大帝国的独特属性。

南宋时期,泉州港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市舶司的业务也随之繁荣。据《晋江县志》记载:“赵崇度提举市舶司,度与郡守真德秀同心划洗前弊,罢扣买,禁重征,逾年舶至三倍”。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公元1128年至1134年),泉州所交的税金相当于当时全国收入的1/10,而这与泉州港贸易的繁荣及市舶司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这些去了几处,在泉州海外交通市博物馆资料详实。

泉州通琉球,琉球不是日本的。

参观完毕,步行前往东湖。路过泉州酒店。

泉州酒店应该是老店。

幸福的水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