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二战刚结束,受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 Mandates)的委托,英国政府派遣了 10万英军到巴勒斯坦,协助安置大量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巴勒斯坦是犹太教的圣地。然而,数千年来,这里也是巴勒斯坦人世世代代的生息之地。巴勒斯坦人和英军最初的协议是,英军只能逐步安置有限的犹太难民。这样的安排遭到了犹太人的强烈反对。此时,曾在纳粹统治下一贯逆来顺受的犹太人,一反常态公开号召所有犹太人拿起武器,团结一致,打击“纳粹”英军。其斗争形式和当今阿拉伯世界的恐怖袭击如出一辙,给英军造成极大的伤亡。
著名的袭击包括发生大卫王酒店的大爆炸(King David Hotel Bombing)。1946年 7月22日,犹太人引爆了暗置在酒店地下室的烈性炸药,炸毁了英军司令部所在大楼的西侧,造成 91死 46伤的惨剧。销毁了英军收集到的犹太极端组织伊休夫的秘密文件。使得包括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Golda Meir)和梅纳赫姆·贝京(Menachem Begin)在内的大部分伊休夫领导人逃避了英军的逮捕,甚至处决。

大卫王酒店大爆炸影片《诺言》从祖孙两代不同的视角讲述了这段曾被遗忘的历史。外孙女艾琳(Erin Matthews)是 18岁的英国大学生。她在整理病入膏肓的外公的物品时,发现了一本日记,里面记载着外公50年前在巴勒斯坦服役的经历。艾琳的闺蜜伊丽莎(Eliza Meyer)是来自以色列的留学生。暑期伊丽莎要回以色列服兵役,邀请艾琳同行,到以色列游览观光。就这样,艾琳带着外公的日记,开始了寻找历史的苦旅。
当年,刚离开战场的外公伦纳德·马修斯(Leonard Matthews)中士是个单纯、善良,富有正义感的英国青年。在一个聚会上,结识了漂亮的犹太姑娘克拉拉(Clara Rosenbaum)。俩人一见钟情,深陷热恋,以致对克拉拉毫无提防。然而,不久之后,维和部队的军事行动频频因泄密而受挫,马修斯自己也在一次行动中和两个战友一起被犹太人绑架。

艾琳的外公马修斯和犹太姑娘克拉拉
15天后,马修斯两个最亲密的战友惨遭杀害,而他却奇迹般地被释放了。回忆前前后后的蛛丝马迹,马修斯开始怀疑克拉拉的真实身份。果然,1948年 4月8日在犹太人暴力驱散代尔亚辛村巴勒斯坦人的现场,马修斯看见了背着枪一身戎装的克拉拉。此时的克拉拉与之前柔弱的形态判若两人。看到马修斯,克拉拉的眼神掠过一丝柔软,但马上恢复了坚定。除了对马修斯的感情,她之前的一切都是伪装。克拉拉告诉马修斯,她曾竭尽全力挽救了他的生命。劝说马修斯加入她们的行列。马修斯严词拒绝,然后默默地离开了现场。在那著名的代尔亚辛大屠杀(Deir Yassin Massacre)中,犹太人在代尔亚辛村杀害了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 107个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人!
外公马修斯在巴勒斯坦的另一个好友是巴勒斯坦人奥马尔(Omar Habash)。忠厚老实的奥马尔是英军基地里的勤杂工,世世代代生活在耶路撒冷。
1948年5月14日,不顾巴勒斯坦人的强烈反对,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成立以色列国,英国维和部队随即准备撤离。此时马修斯获知,以色列将马上要把巴勒斯坦人逐出他们的家园,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一触即发。于是,马修斯擅自离开了撤退中的队伍,凭借英军的特殊身份,将奥马尔全家护送到了安全地带。不幸,混乱中走散了的奥马尔小儿子被犹太人的冷枪击中,当场身亡。马修斯接过了孩子手中紧握的钥匙,悲痛万分。那是奥马尔家大门的钥匙,马修斯立下誓言一定要将它交还给奥马尔,以便他们有朝一日返回家园。然而,正当他在混乱的人群中寻找奥马尔时,因为擅自离队而被英军逮捕,投入军事监狱,从而错失了和奥马尔见面的机会。

克拉拉告诉马修斯,她曾竭尽全力挽救了他的生命
影片通过两条时间线描述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今昔。一条是40年代外公马修斯的遭遇。另一条则是 50年后,外孙女艾琳寻找奥马尔的后代的历险记。艾琳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女孩。然而,正是因为她那种固执、专一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使她敢于游走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枪林弹雨之间,最终完成了外公的诺言,将钥匙交到了早已离开家园,流离失所的奥马尔女儿的手中。
最最令人感叹的是,当年奥马尔曾经掩护、帮助了 400多名犹太人免受巴勒斯坦人的攻击。但如今,那些犹太人的子孙却占据了他家的房产,还常向奥马尔的后代扔石子、吐口水。

马修斯通知奥马尔父子赶快离开
此剧全部在现场拍摄。四集长达6个小时。结构紧凑,扣人心弦。以色列人居住的是有海景,自带泳池,宽敞的别墅。而巴勒斯坦人却住在山坡上的石头房子。令人感叹不已。除了马修斯和艾琳,影片还成功塑造了伊丽莎的父亲,一个退休的以色列将军。伊丽莎的哥哥,一个有正义感的退伍军人。以及伊丽莎哥哥的巴勒斯坦朋友等各个阶层的人物。忠实地展现了巴勒斯坦地区剪不断理还乱的政治形势。的确,任何战争微观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场悲剧。
拍摄前,在 BBC的资助下,编导做了数年深入的研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别采访了 80多位幸存的维和部队官兵。令编导惊讶的是,这些耄耋老人的回忆、感受是如此的一致。他们中的很多人曾亲眼见证了纳粹的犹太集中营。开始都“非常支持犹太人”。但后来,他们“对阿拉伯人产生了极大的同情”,“意识到双方都将被遗弃在无休止的战争中”。
编导还采访了一些当年参与大卫王酒店大爆炸的犹太老人。他们认为,“我们很多亲人都在二战集中营当中被灭绝了。我们绝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遭遇同样的命运,要亲手开拓自己的国土。但英国人挡道了,碍了我们的事,那我们就消灭他们!事情就这么简单。这与我们在战时亲密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拍摄现场
一部日记贯穿始终,本是平淡的主线剧情,却被此剧特有的魅力赋予了深深的感染力,对巴以冲突问题的拷问直戳人心,令人唏嘘。不过这毕竟是英剧,对英国人颇有偏袒。毫无疑问,巴以的历史渊源远比6个小时里讲述的故事要复杂的多。真是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