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四门塔”

1.2w+ 浏览
104 评论
2023-10-12 10:13:00
IP属地:北京
12023-10-12 10:13IP属地:北京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东北方4公里处。塔身通体由巨大的青石砌成,单层,正方形,四面各开辟一个拱门,故而俗称“四门塔”。于隋大业七年(611年)建成,已有1400多年历史。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之所在,原为神通寺,现寺已不存,唯有遗址。神通寺,为山东佛教的发源地,约建于东晋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开山祖师为僧朗公禅师,而朗公禅师亦是长清灵岩寺的创建者,地位十分重要。前秦时神通寺就已经初具规模,不过毁于随后的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济南“四门塔”
济南“四门塔”
隋唐时期,神通寺达到鼎盛,留下了众多的佛教胜迹,并一直延续到宋代。今天我们看到隋代的佛教遗迹比较多,这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小时候在寺庙长大,对寺庙有很强的好感,出仕北周时,对周武帝取缔宗教的行为反感,所以隋文帝一登 基,就开始大规模修建佛寺。隋文帝的母吕氏出生于济南,隋文帝在朗公寺因为“以通梦屡感”,得神通感应,在济南找到自己母亲的亲戚,而改名为“神通寺”。隋文帝当权后,佛教在神通寺重新复兴,一直到宋代都是兴盛异常,被誉为“三齐名刹”。
济南“四门塔”
后来庙宇毁于清末大火,只剩下四门塔、龙虎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遗址。
济南“四门塔”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呈平面四方形,用当地出产的大青石砌成,质地坚硬,1000多年来尚无风化侵蚀的情况。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宝顶组成,是一个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石塔古建筑。塔身每边宽7.38米,通高15.04米,壁厚0.8米。其东、南、西、北四面各辟有一座半圆形的拱门。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塔身上用石块垒砌挑出五层作为塔四角攒尖的锥状屋顶,上置石刻塔刹。正中置覆钵和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给方正刚劲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门甚小,与塔的规模十分相称;塔刹形象丰富,全塔呈现简洁而质朴的风格。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塔墙全部用雕刻有浅席纹的大块青石砌成,塔外檐用石块叠涩出5层,挑檐逐层增大。塔顶是用23行的青石板层层向内收叠,构成了4角攒尖的锥尖屋顶,上置石刻塔刹。其顶中下面是一个须弥座(又称之露盘),须弥座四周置山华、蕉叶形的石座,正中安放着五重相轮,相轮上置宝珠以构成整个塔刹。塔内室中心砌硕大的四方形塔心柱,四周有廊环绕。塔内室顶部是用16根三角形的石梁搭接于塔心柱与塔外墙之上,三角形石梁上置有石拱板,以构成塔室,支撑上层的屋顶。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塔心柱四面台上有后人移置的佛像,四门各有一尊,每尊佛像都是用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四佛各有名号,西边佛像叫“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南边一尊称“欢喜世界宝生佛”,东边一尊为“阿閦(chù)佛”,北边的是“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塔室中各佛像面门盘膝而坐。雕佛皆螺髻,端庄、自然,其形体南北两面大致相同,面相呈长圆形,面貌清癯,著袒右肩袈裟,衣带作小结,两眉中央有白亳相,只是南面保生佛双手分置于两膝。北面微妙声佛一手扶膝,一手扬起,似正在讲经说法;东西二面佛像形体也大致相同,面相均呈方圆形,是双手重叠于身腰中部的“禅定”佛像,只是东面的阿閦(chù)佛,袒右肩,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衣带作小结下垂甩向左肘上;西面的无量寿佛,外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内著褒衣作小结。
济南“四门塔”
关于四门塔的建造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所建,有的则认为是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所建,1971年在对塔身进行大规模翻修时,发现塔顶内有“大业七年造”(611年)的刻字,确定塔的始建年代为隋代。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是中国最早发现舍利的地方,四门塔于1972年维修时即发现了舍利,比曾经轰动海内外的“中国最早发现舍利子”的西安法门寺早了十五年。

文物部门维修四门塔时,在塔心柱的内部上方,发现一舍利石函,石函内置彩绘铜函。舍利全部放在铜函之中,计有水晶珠四颗、黄琉璃珠七颗、绿琉璃珠九颗,珠子皆有一穿孔。微带绿色的胆形小瓶一个,小瓶已碎,其颈间套有骨环、银环、铜环和隋文帝“五铢”铜钱各一枚。

据当时文物专家鉴定,舍利铜函、石函分别被确认为国家一、二级文物。由于时值‘文革’期间的历史原因,这一本应极具轰动效应的重大发现至今鲜为人知。
济南“四门塔”
公元601年,隋文帝送舍利于三十座寺院,勒令高僧法瓒送舍利于齐州神通寺,并令其为主持。

四门塔从公元611年建成到1971年,一直没见任何修缮记载。因此舍利放入塔中的时间,应与四门塔的建筑年代相差无几,应该就是公元601年隋文帝派高僧法瓒送来的舍利。
济南“四门塔”
20世纪20年代,四门塔的佛像已被收入在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一书中。

据清朝道光年间出版的《济南金石志》记载:塔内有造像题记两则,一则是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记》;另一则刻于唐景龙三年(709年):敬造弥勒像一铺观世音大势至二圣僧,根据题记很可能是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连体背光造像,今已不知遗失何处。其中《杨显叔造像记》传闻于清朝末期被直隶总督端方窃走后流入日本,而今塔内的佛座上的《杨显叔造像记》只是根据拓片复制而成。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亭阁式佛塔,为中国早期石质建筑之典范,有“中国第一石塔”、“华夏第一石塔”之美名。其造型简洁,有中国汉代建筑的道风。它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古代建筑建造特色都有着较高的价值,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整个塔除塔刹部份略有装饰外,其它部份无明显的装饰,整个形体浑厚而朴实,古朴又简洁。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美术全集》载其筑法:“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四门塔塔中佛像其雕刻技艺高超,笔法细腻传神、线条流畅、文脉清晰、富有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技艺,是中国珍贵的佛教艺术建筑佳作、佛教艺术珍品。
济南“四门塔”
四门塔内东向的珍贵石雕“阿閦佛”诞生于北魏时期,顶髻排列有序、横坚成行,额面扁平饱满,眉线漫弯修长,双眼微昧秀扬。鼻线平直挺峻,唇线清晰分明,嘴角上扬内敛、微露笑意,下巴圆润,脸庞丰腴适度,耳垂低于嘴巴。
济南“四门塔”
1997年3月7日夜, “阿閦佛”佛头被盗,1999年9月,该案侦破,但佛头已流出境外。

2002年12月17日,由台湾圣严法师带领的25人的护送团护送“阿閦佛”佛头抵济。经文物专家精心修复,终使阿閦佛身首合一如初。
济南“四门塔”
济南“四门塔”
济南“四门塔”
1961年3月4日,四门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南“四门塔”
友情链接 热门经销商 热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