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04-10-08 23:31 IP属地:未知
查看 14.4W | 回复 16
关于四驱的一些常识
这是Eliot Lim所著介绍全时四驱系统的一篇堪称经典的文章。鉴于厂家对OLD四驱系统的故弄玄虚和大家对四驱系统的各种不同理解,觉得有必要翻译出来给大家作为常识和参考,也算是对坛子的一点小小贡献吧。翻译得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
首先,明白定义很重要,因为对所有四个轮子的车辆来说,all wheel drive和four wheel drive从字面上看所表示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总的来说"all wheel drive"指代的是恒时或自动介入的四轮驱动,而"four wheel drive"则指手动、分时四轮驱动。汽车业通常都遵循这个定义但也不尽然,比如号称"all wheel drive"的Ford Tempo和Suraru Justy其实采用了手动分时四驱系统。
差速器
差速器是把驱动轴传来的扭矩通过齿轮机构平分给输出轴,同时又允许输出轴以不同速度转动的机械装置。在前驱或后驱车辆中,差速器可将动力通过车轴传递到路面而同时允许车轴有转速差,使车辆转向不受阻碍。
恒时四驱系统为了把动力传送到四个车轮上同时保证车辆转向不受阻碍,需要前、后、中央三套差速器,因为车辆在转弯时前后轴的转速也是不同的。
从变速箱输出的动力首先传送到中央差速器,在这里通过驱动轴分配给前后差速器。在通常情况下,手动操控的分时四驱系统没有中央差速器,因此它们不能用于干燥路面。启用了四轮驱动后,前后驱动轴被锁成一体只能以完全一样的转速转动,前轴与后轴之间的转速差只能通过轮胎的打滑来消耗掉。
差速器锁
差速器锁是四驱技术的核心,它决定了车辆的路面表现。对于最简单的具有三个“自由”差速器的四驱系统,由于普通的差速器具有平分输出扭矩的特性,此时如果四个车轮中的任何一个失去路面附着力,则整个车辆也就无法动弹。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普通的“自由”差速器只会把扭矩传送给附着力最低的车轴,当一个车轮失去附着力时(等于零)时,就会导致所有的动力都会被传送到这个车轮,其余的三个车轮什么都得不到。由于差速器总是把动力向所有相连的车轴进行平均分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车辆也就完全失去了动力。四轮驱动的车辆相比两轮驱动的车辆,可能失去附着力和动力的车轮数量多了一倍。由于四驱车辆更可能在恶劣条件下使用,所以我们需要一套可以锁住差速器的装置。现在,任何一种全时四驱的车辆都装备了某种类型的差速器锁。
Audi(奥迪)是第一个成功售出高性能恒时四驱车辆的厂家,使用的是quattro系统,于1981年在欧洲推出,1983年开始在美国出售(也就是现在世人皆知的Ur Quattro)。车子在拉力赛中表现杰出,赢得多项世界大奖并引领了汽车潮流,在此之前,高性能的四驱系统还从未出现过。
80年代Audi决定把它的四驱系统扩展到所有车系。第一代quattro备有简单的中央和后桥差速器锁,可以把差速器完全锁住,用于应付极限状况。当中央差速器被锁住时,只有一个前轮和一个后轮都失去附着力时车辆才会完全失去动力,当中央和后桥差速器都锁住时,只有在两个后轮和一个前轮都失去抓地力时车辆才会被困。这些奥迪车的差速锁是手动控制的,用起来很麻烦,并且奥迪公司发现许多人总是在脱困之后忘记解除差速锁。
系统于是朝着自动控制的方向发展。最早出现的就是粘性耦合器VC,VC采用了硅油,灌注在一个设计上可以允许两轴之间有少许转速差的机构中,当打滑的情况加剧时,硅油的粘性迅速增加,从而锁住耦合器。VC被用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案上:
一些制造商把VC与常规差速器整合起来,VC用于差速器锁定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动介入。Mitsubishi Eclipse GSX和手动档全时驱动的Subarus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Audi在发展其原型quattro的过程中也在VC上下了功夫并研制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用法。他们把VC用于中央差速器,得到了分时、自动介入四驱系统。车辆仍维持前轮驱动,后轴随动,转向时由VC来吸收前后轴之间较小的转速差。当前轴出现打滑时,转速差变大,受到搅拌的粘性液体开始将部分扭矩从前轴传送到后轴,车辆于是变成了四轮驱动。
请注意这两种方案的区别,后者是自动介入分时四驱,而前者是带有自动差速锁的全时四驱。
分时四驱自动介入系统最终没有被Audi采用却被VW(德国大众)用在了syncro系统上。该系统由于其简洁性也被许多制造商采用,从小型货车到许多新型SUV乃至Porsche 911 Turbo、Carrera 4,直至Lamborghini Diablo VT(当然这些都是后轴驱动的)。Volvo的最新全时驱动也使用了这样的系统,加入特别的限滑机构后,成为一套前轴牵引力控制系统带常规机械式后轴限滑差速器(LSD)。
接下来Torsen差速器出现了(Torsen就是“扭矩感应”的意思),Audi把它用在了第二代quattro系统上。Torsen差速器是由一家美国公司(Gleason)发明的,具有VC所有的长处同时又克服了VC的缺陷。这是一套纯机械的蜗轮蜗杆传动系统,因其太过复杂性不便在此讲述,总之,Torsen的特性是我们的重点所在。Torsen系统在车轮没有打滑的情况下可以50:50的比例分配扭矩,但在一轴出现空转时,它就向抓地力较大的轴传送更多扭矩,换句话说,它以常规差速器完全相反的方式工作,依据蜗轮的齿比设计,最高可以以80:20的比例分配扭矩。同时,由于它是一套纯机械装置,其锁定功效比起VC来反应更快,渐进性也更好(VC中的粘性液体动作起来会有些滞后)。Torsen差速器相对VC来说对车轮打滑更敏感,并且作用的渐进性也更好(宝时捷到了964 Carrera 4的时候也放弃了VC,因为VC太难控制,并且锁定功效的产生呈指数型而不是线性增长)。
更重要的是,Torsen在车辆制动状况下不会锁住或抑制转速差,当没有动力输出的时候,Torsen系统允许四个车轮各自独立转动。Torsen差速器锁只在车轴有动力传输的时候起作用,而VC则在加速和刹车的状态下都会起锁止作用。简而言之,Torsen具有扭矩敏感性而VC则具有转速敏感性。
VC的转速敏感性的确给工程师们带来了许多麻烦。ABS(防抱死系统)几乎是完全依靠检测四个车轮的转速差来工作的,因此,如果传动系统(因为VC的特性)试图使四个车轮都以一样的速度转动,就给ABS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工程师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来对付这个问题。Mitsubishi在它的第一代GSX上推迟了ABS的应用,最后决定采用了ABS与VC互斥的选择(也就是ABS和VC不会装在同一辆车上)。VW的syncro系统干脆设计成在踩下制动踏板时解除四轮驱动。大部分采用了VC的其它车辆都用了类似的解除机制。获得世界拉力锦标赛极大成功的Lancia Delta Integrate在刹车时甚至通过控制引擎电脑施加一些动力来抵消VC的影响!有些非常原始的系统还采用了类似自行车驱动系统的超限装置。这还意味着既然在制动过程中要解除四驱系统,那么在倒车的时候同样也无法使用四驱系统。
最早的解决门道是减少耦合器中的液体粘度以削弱拖滞力,但这同时也意味着VC的锁定效能也被削弱了,对于经常在铺装路面上行驶的车辆来说,还算可以接受。VC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简单和廉价,而不是它的先进性。
(打累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