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在路上,从羊卓雍措(浪卡子县)往江孜县,一路美景连连。

江孜县隶属西藏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市东部、年楚河上游。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
卡若拉冰川位于山南市浪卡子县和日喀则市江孜县交界处,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是西藏三个大的大陆型冰川之一,为年楚河东部源头。
卡若拉冰川,离公路只有三百多米。距离江孜县城71公里。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观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约有5400米,卡若拉冰川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下部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
据资料显示:东冰舌长3公里,宽750米,冰舌末端高5233米;西冰舌长4.5公里,宽1.5公里,冰舌末端高5145米。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
由于先后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很多人都会在这里观赏冰川的壮观,赞叹大自然的魅力。
满拉水库,位于江孜县龙马乡境内年楚河上游,以灌溉、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挡水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长287米,坝高76.3米,坝顶宽10米,有“西藏第一坝”之称,距县城28公里,距日喀则113公里。
满拉水库虽地处雪山心腹,却常年湛蓝清澈,是调节年楚河流域灌溉、发电、旅游、防洪的龙头水库。
远眺满拉水库,仿若一汪裸露山体、雪山之中的碧水,与天空共享湛蓝明亮。
满拉水库山体垭口挂满了经幡,随寒风呼啸,随阳光变幻光影,美轮美奂。
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过去是西藏的行政单位。
人们常把江孜宗堡叫作“小布达拉宫”。其实,布达拉宫在17世纪建成,比江孜宗堡要晚了两百多年。截至上世纪50年代,西藏大小宗至少有147处。这些宗堡建筑多是土木结构,在青藏高原日晒风吹中,一旦缺乏维护,损坏得相当快。现存较完整的宗堡只有江孜一处。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其宫殿旧址上修建“江喀孜”城堡(“江喀孜”后简称“江孜”),并为后来的江孜宗政府所用(应该有改造),遂称“宗山”。
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乃东王朝下面的)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某个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此山称宗山即宗政府所在的山),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应该是改建了旧城堡。
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浓,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江孜是一个盆地,农业非常发达,在一片蓊郁的色彩当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黄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就显得特别的突出、抢眼。
江孜宗堡是一批山顶式古堡的风格祖版。其现存大体样式早于1360年修建的桑珠孜宗堡(13宗堡最后一个),应该影响了后者的建筑风格,但二者又有很大差异。桑珠孜宗堡又影响了布达拉宫的风格。
宗山古堡遗址矗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悬崖峭壁上,整个古堡群错落有致的雄踞山顶,海拔为4020米,在年楚河平原中央显得非常雄伟峻峭。
江孜宗山海拔4022米-4140米。宗山并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围地势平坦,宗山就显得鹤立鸡群。遗址东西长360米,南北宽约80米。
宗政府(江孜古堡)周围建有土、石夯筑的围墙,墙体高4米,厚约1米,墙内现存建筑有孜结拉康殿、哲拉康大殿、生宁宗、哲布岗会议厅、宗本(长官)官邸、宗府宿舍、仓库、马房等,现共有大小房屋193间,总建筑面积为7064平方米。
19世纪初,英帝国派荣赫鹏(译音)率领近万人武装集团开发印度、锡金,其中一部进入西藏,进攻矛头直指拉萨。日喀则江孜成为必争之地,宗山要塞成为攻打目标。
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5-8米、宽约4米的围墙(宗山古堡的红色围墙在山峰上一直延伸到了白居寺的后山),并沿墙及前崖修筑了许多炮台,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持续的战火中,几乎被侵略者毁为一片废墟。现仅存炮台遗迹、带弹孔的残坦断壁以及东部代本(藏军指挥官)的一处住室。
日喀则宗山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抗英的炮台。清朝乾隆年间大臣巡边的四块石碑仍保存完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为缅怀一个世纪前的抗英英雄们,今天又在宗山下的广场上矗立起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电影《红河谷》,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拍摄的。
1961年宗山抗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部分照片源自网络,感谢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