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桑耶寺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桑那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乌孜大殿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总面积约2.5万余平方米。
桑耶寺的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
8世纪末,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据《桑耶寺志》记载,公元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历时十二年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类似语气词,“出乎意料”、“不可想象”的意思),于是该寺也就因国王一声惊语而被命名为桑耶寺。
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法后,吐蕃禁止佛教传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10世纪后期重新开放后,这里遂成为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萨迦派统治时期,对该寺进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
桑耶寺坐北朝南,寺院的平面为椭圆形,似一长形院落。桑耶寺是以古印度波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提寺为蓝本兴建的,虽然后世因为火灾而多次重建,但建筑格局始终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
桑耶寺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佛教想象中的“世界”的结构设计而成,一般认为是以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与佛教密宗的“坛城”(即曼陀罗)相似,是仿照密宗的曼陀罗建造的。
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又建红、绿、黑、白四塔,以镇服一切凶神魔刹,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而且在塔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不可摧,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建筑,为护法神殿、僧舍、经房、仓库等。全部建筑又围上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四面各开大门一座,东大门为正门。
桑耶寺的中心主殿是乌孜大殿(乌孜仁松拉康),又称多吉德殿, “其地基高厚而大,所备之原材料静致完好,如同螺碗盛满玛瑙一般” 。乌孜大殿大殿坐西朝东,是寺中最高大、最壮观的建筑,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式样别致。
乌孜大殿外观似有五层,内部实际只有三层,这三层各属不同的建筑风格,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设计施工,底层采用藏族建筑形式,中层采用汉族建筑形式,上层采用印度建筑形式。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按照各自不同的法式进行绘画和雕塑。这种藏、汉、印合壁的建筑格调,在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又称桑耶寺为“三样寺”。
乌孜大殿每层殿堂的空间都很高,一般在5.5米-6米之间,而且第二、三层均在殿堂前建有低于大殿的宽敞阳台,这即使大殿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同时外观也显得更加壮丽大方。此外在乌孜大殿一层和二层有“桑耶寺史记”,二层的南侧有“莲花生传记”等精美的壁画。
乌孜大殿的建筑吸取了西藏、中国内地和印度的构造风格。大殿和甬道回廊里均绘满了各种题材的壁画。除了一些在其他寺庙里也能看到的传统的宗教绘画外,在大殿内围墙中层廊道上,还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画中记载了从远古传说的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九世达+赖统治时期的历史。壁画长92米,洋洋洒洒,恢弘壮丽,被誉为西藏的“绘画史记”。
大殿之外有一周回廊,开东、南、北三座大门。大殿底层分成两部分,前为经堂,后为佛殿。佛殿中供奉一尊用整块巨石雕出的释迦牟尼像,高3.9米,据说在建庙伊始便已存在。中层是汉族的经堂式建筑。上层殿中有双排的回字形立柱,佛像均依印度人的外形塑造。殿顶为金刚宝座式顶,中间三檐攒尖顶,四角均为单檐攒尖顶,也是印度风格。
另外,在乌孜大殿东大门前,原有一高达九层的“格古康”,意为“展佛殿”。每年藏历一月五日和五月十六日,都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格古康的高墙上,让人们顶礼,是谓展佛。但在“文革”时,该殿上面的六层被拆毁,故现只存三层。
在东门的南侧有立于赤松德赞时期的方柱形石碑,风格古朴,没有花纹等装饰。这就是著名的“桑耶兴佛证监碑”,碑文均为古代藏文,内容是公元779年赤松德赞为供养桑耶寺作出的盟誓。在大殿的门廊内还有赤松德赞王妃与王子赤德松赞所铸的大钟,是西藏地区铸造的第一口铜钟。钟体镌刻藏文铭文,记颂了赤松德赞弘扬佛法的事迹。
东面诸洲(寺院)其色呈白水晶色,南面诸洲为兰琉璃色;西面诸洲为红玛瑙色;北面诸洲色黄,如天然之黄金。白、红、黑、绿四塔及围墙分别在“乌孜”大殿四角成直线的地方,塔与殿角相距数十米。
白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8层,高约18米,建在大殿东南角,形制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略似,皆用石块、石板砌成,因塔体全为白色故名“白塔”。在塔基的方形围墙上,立有108座小塔,塔身方形,在腰部以上逐层收分如阶梯,上有覆钵形塔腹。但覆钵扁平而宽大,没有龛门,宝刹上置十七环相轮。在转经道旁有十六罗汉石像,分别雕刻在边长为0.74米的方形石板上,极为精致。
黑塔,7层,高约15米,建在大殿的西北角。塔形也很特殊,塔身如三叠覆锅,刹盘上托宝剑。第二级相轮七环,上即瓶盖和宝珠。塔身为条砖砌成,全为黑色。
绿塔,4层,高约10米,建在大殿的东北角,平面呈四方多角形。塔基甚高,沿阶数级而达第一层,四面各有龛室三间,内有塑像,每面都有明梯通往二层。二层每面只有龛室一间,亦各有塑像。第三层为覆钵形的塔身,上置相轮宝刹,刹身很长。相轮分为三级,每一级自方形托盘上置相轮九环,中间一段为第二级,有相轮七环,第三级有相轮五环。伞盖上承宝瓶和宝珠。塔身为绿色琉璃砖砌成。砖为土加粗沙烧制,质地坚硬,釉色苍郁而富光泽,极其精美。
红塔,16层,高约35米,建在大殿的西南角,造形极为特殊,塔身用砖石砌成,形方而实圆,状如覆钟,腰部以上呈环状纹,上部为覆钵形塔腹,宝刹之上置两段相轮,上为七环,下为九环,塔身为土红色并泛有光泽。
1962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将其列为全区要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桑耶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按说,形容一座寺庙用“美”这个字是不太适宜的,但是,桑耶寺,就是美、而且是很美!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见过的最美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