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寿山下来到昆明湖边,右拐几步沿湖就到佛香阁门口的排云殿了,时间尚早,佛香阁还没开门,决定走大圈远道逆时针绕湖刷步数,谁承想这一走把原定的3小时颐和园行程几乎翻翻到了5个半小时。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 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古代源于玉泉山诸水,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水源多来自此渠。出水为南长河(京密引水渠下段)。
昆明湖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昆明湖是元代京城漕运航道通惠河、元明清帝王赴西山浏览的水道。清代京城用水的水源地。直到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工程建成以前,昆明湖始终是北京城的唯一地表水源。1966年建成的京密引水渠也把昆明湖作为主要的调蓄水库,堪称为北京城的生命线。 2021年10月22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远处的十七孔桥,逆时针走过去绝对是远路。

拉近点,要通过十七孔桥上到南湖岛上。

在颐和园长廊内有四座重檐八角亭,沿着廊依次会看到: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分别寓意着:春、夏、秋、冬,使犹如长河般的长廊,有了四季的交织变化...寄澜亭是第二座。

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有“七里泺”、“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瓮山泊”的名字由来于昆明湖位于瓮山(即万寿山)脚下。据《清高宗实录》载,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十三日,乾隆赐命昆明湖,瓫山、西湖(金海)改名,内容为“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应通行晓谕中外。”根据万寿山前佛香阁东侧的高宗弘历亲自撰写的碑刻《万寿山昆明湖记》,弘历将西湖更名昆明湖,其主旨是修成一座利中利民的水利设施,又因景仰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军的事迹,才更名昆明湖。目的是利用


一个小时候后长廊就人满为患了

太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