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润湿的春风翻过黔灵山,将厚重的窗帘吹开细缝,温热的阳光趁乱挤进来,用灿灿金线将房间一分为二。
八点,城市尚未苏醒。
我们蹑脚探索,从地下到地上,过大街穿小巷,只为觅得那碗本地人贪恋的早味。
在西南地区,一类由市井平民从烟火人间中悟出的门道尤其至味,肠旺面便是其中翘楚。此面雏形可溯至清末,其名肠旺,是借谐音“常旺”之寓意。
从环城北路下行,只一家门脸喧闹若市,烟白弥漫。一条长队拐着弯从店里延伸出来,站在街对面看,店里店外的食客全在埋头苦干。
肠旺面,以鸡蛋面为主,辅以大肠、血旺和脆臊,浸炖卤宽汤,舀二荆辣油,配一把鲜切葱花便是全部内容。
我先后夹起大肠、血旺和脆臊尝遍,顿感满意,便学着邻桌叔叔搅拌和匀,猛挑着不顾形象得大声吸溜起来。肠旺面之妙,在杂面一碗竟可兼具劲、糯、嫩、脆,小嘬一口更是满嘴香辣咸鲜。
在众多的贵阳小吃中,我独对它不能释怀。
一行人饱暖之后,搭上开往夜郎谷的公交车。
出发前几日,我特意给孩子布置作业,让他理解体会何为“夜郎自大”。怎料他问过老师,翻过字典,最后夺我手机,搜出一则新闻,递给我。
夜郎谷,由贵州艺术家宋培伦历时二十余年所建。此地建筑乖张奇特,山道崎岖蜿蜒,每根柱都有个独特的表情,妙趣横生,每一片砖瓦都寄托着老先生对古夜郎国的臆想,饱含无限的创作热情和艺术素养。
此地,本是孩子贵阳之行的期待之地。
我一向以为,景点的游历优在时机,同行之伴次之,地理在最后。因此,当众人夹在冗长的队伍之间,看后脑晃动,感拥挤气息,挪小步蹒跚,再美的心情也必然败了兴致。
所以当我们经历票检拖沓,队列平移,每张照片都必须容下他人以后,神秘的夜郎谷也在人声鼎沸中丢了阴幽失了光彩。
当然,这是假期出行必承担的代价。
夜郎谷不大,步速稍快便可在两刻内踱个通透。距此景点十公里之外,有一处古镇,名青岩。这是贵阳市唯一的5A景区,也是今日的歇脚之地。
我们定好一处幽静的民宿,稍息之余就出门觅食了。
青岩古镇的卤猪脚是本地朋友推荐的。
镇前长街上人潮澎湃,密密麻麻的遮阳伞前整齐的排着各姓氏称呼的猪脚专门特产店,门脸前的橱窗下,琳琅堆砌的卤猪蹄像座尖塔,肉香皮颤,秀色可餐。
早餐提供的能量,在夜郎谷忽高忽低的攀爬步履中消耗殆尽。
青岩猪脚让全家垂涎已久。
除了猪脚,这条街也提供贵阳其他名吃。如果未能如愿挤进市区拥堵的美食街,这里倒也能补足遗憾,还省去排队的焦躁。
青岩猪脚的走红源自清朝状元赵以炯的故事。
相传清末,青岩人赵以炯赴京赶考,启程前,其母卤制猪脚做路菜。结果赵以炯不负所托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从此慈母卤猪脚便留下“状元蹄”的美名,流传甚广。
凡游历青岩古镇之客,皆啃食猪脚以求好运。
苟记的青岩卤猪脚,咸淡适中,皮糯骨软。虽谈不上惊艳,倒也未辜负美名,我家五口皆啃的欢喜。
青岩午后,阳烈风劲。
镇中此刻恰至沸点,主道人潮汹涌,寸步难移。
好在细街深巷四通八达,总有条青石板路归于静寂,才让人静娴下来,躲阴纳凉,赏花闻香,惊爬山虎满墙,看枝叶摇曳。
相仿的古镇格调总令人难怀兴致,于是从热闹中退了出来,坐上屋顶饮茶偷闲。
谁料高处东风更劲,墙角的错枝蔷薇斜过来照面,瓦片屋顶偶见山雀嬉戏吵闹。
原来,这才是青岩独有的风光。
当烈日从石砌的城墙谢幕,彩灯矮挂映出的青岩镇朴实静秀的模样。
主街上,满是三三两两着苗戴饰的年轻姑娘,荡漾的青春随笑语欢声满溢出来,让银灿灿的挂饰也失了色彩,只留下哗啦啦、叮铃铃的声响。
羡煞之余,忍不住驻足多看两眼,感受光阴潺潺,静候银铃声渐远。
古镇的酸汤鱼分量不亏游客,欠妥是鱼大肉柴,泥味颇显。
汤底煮开,烫些蔬菜豆腐倒也美味。
踩着石板路漫步,细酌青岩当地的特有精酿,别有风味。
微醺恍惚,觉静的蹊跷,抬头才发觉月已高挂,爽朗的春风正催着入眠。
索性灭了灯,伴着鼾声睡去。
古镇的清晨,风吹微微凉。
迪斯科音乐躁动以前,青岩的宁静安详暂时属于借宿早起的游客。
火棘刚刚败了花骨,只等烈阳染红;桑葚害羞得躲藏在桑叶后,歪过头才看得见青、红、紫、黑挂了满树;黄臀鹎的浪漫情歌只在此刻嘹亮,青石板路像被洗过一样发亮。
九点刚过,人潮从四面八方涌进来,银匠打响钉锤,烤店弥散肉香,酸梅汤随意品尝,辣椒泡菜依然鲜亮……青岩古镇再度奏响热闹的乐章。
我是在返程路上才得知,青岩古镇曾是姜文电影《寻枪》的取景地。回想起情节,电影中复古的街馆,反差的新旧景象,倒也相得益彰。
贵阳之行的最后一站是贵州省博物馆。
途径之地需跨越一条清澈的河道,步道植被浓密,贴河而建,沿道缓行恰能躲过喧嚣。
从步道上来,恰好一家安顺米粉店。饭点正当时,自然加入到等餐的队列中去。
这碗牛肉羊杂米粉,味正,份足。我的习惯吃法是先尝几口原味,粉肉过半,再加几瓢贵州胡辣子和花椒面,味道顿然迸发出川味。
只可惜杂肉膻味略重,讨不得老人欢心。
最终还是在万能的金拱门混了温饱。
贵州省博物馆所在的地方,与成都高新区和天府新区有些类似,平坦,宽敞,玻璃高楼,街道四方。
粗逛一圈下来,略显失望,贵州省博物馆在西南三省的博物馆中恐处于垫底之位。
论民族特色,不及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看古今器物,比不过四川省博和三星堆博。而恰该浓墨重彩的近代器物及新中国发展史,却只涂笔带过,实在有些失望。
走马观花下来,唯三层的青岩状元赵以炯之真迹、碑拓值得细品。
有趣是平生首见科举之夹带,字正细密,还巧作断句,可谓用心良苦。
博物馆出来,只剩疲惫拖着双腿。
孩子打开手表一看,日均竟有三万步。贵阳之行食之满,气候爽,唯交通不便,妄走多行。
好在阖家出行,皆欢乐。
孩子说:贵阳,我们在爽爽的夏天再见。
[
本帖最后由 肖恩先生 于 2023-05-07 20: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