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看世界:一座小桥演化而来的路名 香烟桥路的昨天与今天 》一文“旅游时报”今日发表
、
为迎接“上海市民文化节”,日前,去虹口区“三叶草”弦乐团参加排练,按通知找到了位于香烟桥路尽头的87号“市民驿站”,这是一幢独立洋楼。
、
因去得有点早,于是就在附近转转,一个转弯就是物华路了,沿着物华路再朝东没走几步看到的门牌却是香烟桥路13号,看到这个特别的路名,和与物华路路名不搭界的门牌就觉得此地一定有故事。
、
保安是个上海宁,我问保安:师傅,这条马路的路名不是叫物华路吗?怎么到了这里门牌变作香烟桥路了?保安说:原来这条路确实是叫香烟桥路,因市政建设新辟了物华路,现在香烟桥路只剩87号向北折至临平北路这么一小段了。
、
保留香烟桥路13号门牌是为了这桩建筑,他指了指身后的那幢楼.....
我看了看标牌显示为“优秀历史建筑”。
保安介绍,这里原来是上海益民食品一厂职工食堂现在被改造成为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成为了爱国主义、企业文化、中国食品工业历史的教育基地。
、
步入展区,外观古朴典雅,上下二层修旧如旧的展示馆建筑为红瓦青砖清水墙,由厂史展览馆、复原西班牙式小洋楼、复原木质冷却水塔等景观组成。
、
、
展示馆主要通过“老厂新生迎光明”、“一心一意谋发展”、“与时俱进创辉煌”、“丹心一片铸厂魂”四大篇章,并充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方法,真实、形象、生动地还原了中国现代食品工业发祥地之一、“光明”品牌诞生地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发展历史。
、
参观时遇到一位老先生,老先生说:这是我们的厂史馆,上下两层,原为我们职工吃饭的地方。厂区很大,职工食堂是在厂的后门,就是这条香烟桥路上。
每天上午十点三十分起,一千平米的食堂开始供应午饭,到底是大食堂,每天有大锅菜、小锅菜,馒头,面条,馄饨等相当丰富,职工可自主选择,由于菜肴丰盛又实惠,也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搭伙,所以名气蛮响的。
、
、
走出展示馆来到马路对面的益民食品小卖部,卖的都是益民的老牌子,我买了些点心与店主套起了近乎。“师傅,看来你与益民食品有情节啊,能问你一个问题吗?老师傅说:只要我讲的出....我问:你这个店的门牌是物华路,而对面的展示馆是“香烟桥路”,这个路名很奇怪,怎么会起这么一个路名的?
老师傅说:哦,这个问题很简单,告诉侬,先有香烟桥,后有香烟桥路,明白了吧!他指了指东边的那座桥,这就是香烟桥。
、
资料显示:“香烟桥”现名“香烟路桥”,19世末,沙泾港这段河面上还没有桥,之后,随着两岸人口增多,商肆繁荣,因河面不宽,有人便搭建了一座小木桥,但没有桥名。
、
上海门户被打开后,精明的外国烟草公司老板,就常常派出洋人或者中国雇员来到这个人多繁荣的地段和木桥上无偿赠送香烟搞宣传销售。这样的促销持续很久,在当地和附近的居民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于是,民间开始有人将这座撤过香烟的无名桥称为“香烟桥”了。
如今,香烟不见,路名倒是留存了下来。
从“香烟路桥”的桥名切入,看到了“香烟桥”它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片断,“香烟桥”到了20年代被改建成一座宽5.6米宽的木桥,桥堍东段十分繁荣,时称“小上海”,西段兴建了一家洋行,即现在的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
、
、
1952年,国家将木桥改建成一座有10米宽的水泥桥,桥名由“香烟桥”变为“香烟路桥”,在今天还是有许多当地人称“香烟路桥”为“香烟桥”的。
、
此时,位于香烟桥路上的虹口“市民驿站”三楼传来了一阵《我和我的祖国》小提琴齐奏声,啊呀!乐队开始排练了。
排练时我一直走神,排练间隙我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桥和楼还在思绪。有一年纪较大的队友来到了我的跟前问:想啥呢?我说:我在想眼前的这幢楼和那座桥.....。
、
、
队友是老虹口,他说:“香烟桥”是以舶来品为名的,可以说也是上个世纪西方经济侵略上海的一个历史见证。而益民食品展示馆它也见证了上海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所以,香烟桥路很特别,它见证了虹口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香烟桥”见证了香烟桥路的昨天,“益民食品”还原了香烟桥路的今天,而正在排练的“三叶草”弦乐团奏响的是香烟桥路的明天。
乐团指挥傅克明老师说:我们的80几位团友都是草根,大部分都是老虹口,平均年龄68岁,最大的已经80多岁了。弦乐团分三个声部,从简单到复杂,成员也一分三,所以叫“三叶草”,我们明天的任务就是要为社区,向市民文化节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
讲的真好!傅克明老师在接受我采访时说:让他最难忘的就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观看了“三叶草”的演出,还和在场的每位队员握了手。总书记对大家说的“你们开心就好,开心就好”这句暖心话,一直记在队员的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