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温馨提示:此帖已荣登2022年11月28日爱卡游记版块,更多精彩游记请收藏【爱卡游记】
茶峒古镇,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湘西花垣县,沈从文笔下的那座小山城,住着老人、女孩子、黄狗的安宁脱俗之地。茶峒又写作茶洞,因凤凰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而为人熟知。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为边城镇,此处城垣逶迤,河水悠悠,“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
洪安古镇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境东南,距秀山县城47公里,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6万。是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重庆市政府于2002年将洪安镇列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洪安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看了这两处的介绍,你是不是有点糊涂了?
,现在跟我一起走进边城,细细品味。


洪安古镇位于重庆市秀山县境东南,距秀山县城47公里,幅员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1.6万。是重庆、贵州、湖南三省市交界之地,有"渝东南门户"之称,是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也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重庆市政府于2002年将洪安镇列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洪安古镇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古建筑群立,其工艺、造型独特,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看了这两处的介绍,你是不是有点糊涂了?





进入重庆地界

洪安古镇,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东与湖南省花垣县的边城镇隔河相望,南与贵州省松桃县的迓驾镇山水相连,为渝东南门户。清代名人章恺曾诗曰“蜀道有近时,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就生动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川湘大桥,这是一座连接渝湘两省的国道319线,在渝湘高速通车之前乃大西南交通要冲。早年两地叫它为洪茶大桥,洪安 茶峒=边城,大桥对面就是湖南花垣县茶峒镇

这里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原型: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茶,苗语是汉人的汉; 峒,意为山中的小块平地。
茶峒,顾名思义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了。
进入老街的道路已经安装设置了拦杆,尚未启用。
茶峒,顾名思义是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了。
进入老街的道路已经安装设置了拦杆,尚未启用。

景区门禁已经建好,听当地人说几天后的8月15日开始收费。

比较之下,茶峒比洪安要繁华得多,决定在茶峒住宿。

茶峒古镇,历史上异常繁荣。而河那边的洪安古镇要逊色不少,其中颇有几分掌故。清朝初期,洪安还是一片荒凉之地,邻乡的邓家人把经由龚滩、龙潭运来的盐拿到茶峒贩卖。不料,当地的盐官对外省商人施加重税,而对本地商人则以轻税或免税了之,这引发川商的不满,一怒之下,邓家人回到洪安荒凉之地,修筑了自己的码头,并沿河开街做起了贩盐生意。渐渐地,除邓家外,王家、龙家等几大盐商也在此发家,码头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方圆数里的村民都来这里赶集,大家都把它叫做“水巷子”。解放后,此地才正式建镇洪安。

从将来的景区门禁处下到河边游道

著名的三不管岛。解放前,这座岛屿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和当时的四川,每当群众矛盾冲突激烈时,他们便相约到岛上械斗或决斗,三方官府则概不过问。久而久之,该岛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湘西民风彪悍,很多时候解决矛盾的最终手段采取决斗,胜利的一方自然是趾高气扬,输的一方或远走他乡,或者就直接倒在清水江中了却一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三不管岛见证了乡野村夫最原始的血腥和行为准则。现在的三不管岛和洪安老街连在一起了,建了一个酒店,成了度假村。

河对岸洪安标志性的语录塔,建在洪安拉拉渡码头的台阶中央。

大姑娘、小媳妇忙着洗洗涮涮,一派热闹景象,这种生活气息现在已经很难见到。

为了开发旅游,河心小岛改名翠翠岛,修建了翠翠的雕像,并且按照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也修起白塔,目前在大兴土木,出资建设方是湖南。

晚餐,当地特色“角角鱼”,这种鱼在四川和重庆叫做黄蜡丁、黄辣丁,在其他地方则称之为黄蜂鱼、黄骨鱼、黄牙叫、嘎牙等。它真正的学名叫做黄颡鱼,鲶鱼的一种,体型较小,但肉质鲜嫩。

茶峒夜景





回到旅店,老板正在给斗鸡洗澡按摩,看样子战斗才结束不久。斗鸡精神抖擞,“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老板面带喜色,应该是赢了。

早起溜达,当地特色早点,土家油粑粑








1949年10月,刘邓大军挥师向大西南挺进。11月6日下午5时,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与从川北入境的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茶峒古镇遗留下来的吊脚楼,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年清水江的水位比现在高,流量也应该比现在大,因为吊脚楼一般修在水边,茶峒当年是湘西重要的水运码头及物资集散地,万帆竞发,桅杆如织,水量小了肯定是不行的。

茶峒古码头,停泊着不少游船。

包船游清水江,清水江属于酉水河的支流。

川湘大桥,从下面看相当高大宏伟

绿树成荫,河水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一脚踏三省纪念碑,但艄公说真正的界碑是在前面100左右的河右岸。

前方礁石处登岸前行才是界碑,看环境和地势,选择在对岸异地地建碑一是为了游客的安全,二来在湖南茶峒的地界上,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毕竟一个边城的地名都是两边在竞争。

三省界碑,重庆秀山县洪安镇,湖南花垣县边城镇(茶峒镇),贵州松桃县迓架镇交界处。“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闻”。


连心渡
《边城》小说里翠翠和祖父谋生使用的拉拉渡。与渔船不同,拉拉渡不用划桨,而是由一根钢丝将两岸码头紧紧相连故又名连心渡。多年来,连心渡连接看边城镇、洪安镇、迓驾镇的游客、群众来来往往,见证了三省边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边城》小说里翠翠和祖父谋生使用的拉拉渡。与渔船不同,拉拉渡不用划桨,而是由一根钢丝将两岸码头紧紧相连故又名连心渡。多年来,连心渡连接看边城镇、洪安镇、迓驾镇的游客、群众来来往往,见证了三省边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边城》里面是这样描述拉拉渡的:“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只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小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毛主***塔矗立在洪安拉拉渡码头上方,是一座红色的塔形建筑。语录塔修建于1968年,塔身为六边形结构,塔顶立有一颗象征革命的五角星,塔身的棱面上是***主席在陕北拍摄的那张著名的标准像(斯诺摄影),下面是他的狂草诗篇、“毛主***等。语录塔是文革时期的特殊印记,这座语录塔是整个渝东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语录塔,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拾阶而上,进入洪安老街。
洪安古镇也更名为边城镇,也就是说一部《边城》小说,改变了两座古镇的命运,洪安和茶峒两个历史上颇有知名度的古镇,齐刷刷改成了边城,市场经济下各地为了开发旅游蹭热度,内卷得厉害。
洪安古镇也更名为边城镇,也就是说一部《边城》小说,改变了两座古镇的命运,洪安和茶峒两个历史上颇有知名度的古镇,齐刷刷改成了边城,市场经济下各地为了开发旅游蹭热度,内卷得厉害。

语录塔背面,当地人介绍,此塔实际是WG时期修的广播塔。

洪安老街上的古戏台

ニ野司令部旧址位于老街,靠近渡口,解放前为复兴银行,解放后为县农业银行洪安营业所。该建筑坐南朝北,为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硬山式顶,亭式梁架。1949年11月30日,刘伯承、***率领的第ニ野战军司令部曾设在此处。


红色印记无处不在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也叫祝家大院,原为当时商会会长、益和号盐栈祝茂荣的私家宅院,解放后曾作为洪安区公所,保存十分完好。
2011年,改为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了刘伯承、***指挥的西南战役的作战态势图、行军沙盘和当时的武器装备。该纪念馆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11年,改为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了刘伯承、***指挥的西南战役的作战态势图、行军沙盘和当时的武器装备。该纪念馆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洪安老街不大,出街口就是国道319



此碑是当年川渝未分家时所立,此地的四川东南门户地位和称号己经成为历史。

步行通过川湘大桥

回到茶峒




上车启程,刘邓首长再见,

开车出茶峒古镇,进入边城路。过几天,景区开始收费,外地牌照的车不能进入古镇街道。

边城路上边城楼

进入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