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大路,在东边。这条官道在接近湘西边界的时候,来到了一处叫作茶峒的小镇,在那里有一条小溪,小溪旁有一座白塔,一户人家就住在这小楼下面。他们是一位老头儿、一位姑娘、一条黄狗。”---沈从文《边城》。
青山环抱,一片郁郁葱葱。这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茶峒,“茶”在苗语中的意思是指汉人的“汉”,而“峒”的意思是指山中的小块平地,茶峒的意思就是指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
现在人们对“茶峒”的了解,应该拜沈从文写的《边城》所赐。沈从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茶峒小镇为背景,描写了当地人民内心的美好和善良,表现了当地世代流传的民风民情,谱写了一位姑娘的哀伤,最后才有了《边城》这部著作。
茶峒古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距凤凰古城120公里,距芙蓉镇104公里。包茂高速、G319国道穿境而过。茶峒古镇与重庆市洪安古镇、贵州省松桃县迓架镇接壤,素有“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闻”之说。
提起湖南湘西的古镇,沱江边的凤凰古城与挂在瀑布上的芙蓉镇闻名全国。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茶峒,这座低调的古镇,不论是历史、人文,还是景色,都丝毫不逊色于凤凰古城与芙蓉镇。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象茶峒这样的古朴小镇在湘西地区非常多。若不是因上通川东、下达沅水,成为湘西货运的集散地;若不是突然有一天,年轻的沈从文跟途经此地,恐怕这里至今都鲜为人知。
沈从文的老家在花垣县隔壁的凤凰县,他在茶峒逗留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三天。然而,在余生,他一直对这个小镇念念不忘,他写下了大名鼎鼎的《边城》,将小镇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勾勒得耐人寻味,同时也让这地处湘西边陲的偏远小镇闻名于世。
因为沈从文的《边城》名气太响,以至2005年7月,花垣县政府将“茶峒镇”改为“边城镇”。然而16年过去了,人们还是习惯称为茶峒。
茶峒古镇位于三山环绕的小平原上。古镇背靠湘西鸾太山,面朝渝东的***,左依黔东北的九龙山,右傍湖南香炉山,前临清水江,清水江的冲刷造就了其平坦开阔的地势,加之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符合了传统的风水思想理念,所以茶峒成为了适合居住、耕种的理想居所。
据说,茶峒最早是一个坐落于清水江畔与其支流交汇处的小村落,后来,小村落慢慢发展成一个古镇。在陆路不方便的时代,茶峒由于水运方便,上至贵州松桃,下通沅陵,汇合成沅水直至常德,一跃成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

上下两图,拍摄地为湖南,对岸为重庆,不远处那座桥的左边是贵州。



清水江是酉水的支流,是茶峒人民的母亲河。清水江发源于贵州省松桃县,茶峒及上游段名为清水江,河道中心线为湖南、贵州的分界线。到了茶峒及下游,称为花垣河,河道中心线为湖南、重庆的分界线。
镇上的老人说,茶峒最繁华的地方曾经就是临水的吊脚楼一条街。那些年,由于清水江,茶峒人木船连通外面的世界,串联起了川渝湘黔,上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海味等,下运桐油、川盐和染色的五倍子。丰水时节,茶峒码头上每天都有七八十条商船在此装船卸货。水运码头支撑起茶峒百余年的富庶,各路大商小贩均在此开设商行货栈。
时光流逝,日月交替,斗转星移。陆路兴起,水运没落,茶峒这座曾因水运兴盛涌出大山深处的古老小镇,慢慢被遗忘。停泊在清水江岸边的数十条商贸船也一一被消散。古朴的吊脚木楼只有残余的几栋了。许多老民居都成了危房被拆除了。新建的楼房尽管最外面包上了“木框”,却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2012年3月,吉茶高速通车。交通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出行。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因为交通的通达,开始聚集边城茶峒,茶峒的美誉度不断上升。
来茶峒,几乎人人都会体验乘坐一回“拉拉渡”。《边城》里描写的拉拉渡,还是老样子,只不过把废缆换成了钢索。尽管拉拉渡上游200米处早已修建了清水江大桥,但人们依然还是喜欢通过“拉拉渡”过江。

对岸的重庆,只能远眺了,这次没敢乘“拉拉渡”在湖南和重庆之间来回过一趟,因为重庆是高风险区,怕手机信号被扫上,这没完没了的疫情,唉!
拉拉渡已俨然把重庆、湖南和贵州就这样通过一线牵连了起来,也把三地本不相关的男男女女们牵连成了夫妻、妯娌、婆媳……,如今的茶峒古镇,堪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传奇典范!
茶峒最受人欢迎的美食便是“一锅吃三省”,是用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腌菜秘制而成。“一锅吃三省”汇集了三省的风情水土人文,辣椒的红、豆腐的白、酸菜的香完美结合,味道非常棒,让人赞不绝口。


如今,茶峒古镇还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城墙、太平开西征将士牌位、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渡江指挥所、清政府在边城设置的协台及练兵校场、古朴典雅的国立茶师(今茶峒中学)等。
2006年,茶峒古码头入选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边城镇(茶峒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茶峒著名的美食,撅撅鱼。

茶峒著名的美食,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