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59.7w+ 浏览
13 评论
2022-06-02 22:10:39
IP属地:陕西
12022-06-02 22:10IP属地:陕西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2022年6月2日星期四。晴。
今天西安临时社会面管控解禁第44天。自封控以来,今天西安是第159天了。今日西安恢复如初,照例新增本土0例、新增无症状0例、现有确诊4例,还是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大家自由来往。
今早照例去做核酸。帅小蒙贴上手机。我们小区是凌晨5时-中午11时做。排队人不多。
今日早课写的是厚德载物。
昨日试写新买的宣纸,感觉效果差。濡染效果几乎没有。当场用水试不出,得用墨汁试。微信联系商家,说预备换几刀手工宣纸来试试,补差价。商家迅即答应。
早上驱车赶赴书院门,书院门车子挺难进入,路窄车多,店铺门前还站着一些警察、保安,不知做什么。勉强进入,换了一刀半宣纸,补足差价,算算花了1000余元,贵得很。再勉强驱车掉头出了书院门,那地方如今西向、北向都已堵塞,根本出不去,还得原路返回向东走文昌门。
午饭照例老妻工炊。煮开了內姐相赠的花胶鸡锅,添了俩素菜。花胶我是第一次吃,拌饭很好吃。
而40年前,忽然发现很多好东西都是第一次吃。比如荔枝芒果木瓜杨梅以及烧鹅和各类海鲜等等,那些东西我一直到30岁才第一次吃到。童年时代,也就只能吃到本地产的几样便宜水果。1985年才吃到水发的鱿鱼海参。当年炭市街大量出售,5元/斤。小时家贫买不起。
1985年和家人在南长街一家川菜馆,吃到家常海参,觉得口感软烂适合老人,则买了份打包给岳母带回家。岳母吃过赞赏。问价几何?我踌躇回答10元/盘。又详细问了地址。再有个周日,岳母拿了10元钱,叫内弟去买。实际上人卖20元/盘。自然买不回来。后来我两口得知后颇感意外。
此类事甚多。比如2000年,姐姐给母亲买了件红毛衣,168元,回家说是50元。母亲说有点贵。次日发现红毛衣在邻居拾荒苗老太身上穿着。惊问母亲,说是苗老太说好看,缠着非要让给她,塞了50元硬把毛衣穿走了。
车子胎压有点问题,早上去沁水路找了家名叫倍耐力补胎的店铺去看,人说没问题,可能是车载电脑问题。
下午去了东三环东侧的#利之星4S店#,很快解决,还顺便洗了车,一举两得。归途在浐灞附近拍了几张照片。该店店员服务意识很强,进门就有人招呼落座,拿矿泉水,宠辱不惊彬彬有礼。很感满意。其店总是位美女,芳名叫做许婷。系我老友许慧英侄女。
现在的西安周边不似过去,较难看到黄熟的麦田。而50年代-60年代,一出城门,城墙边到处是麦田,比如文昌门外。文艺路是土路,两边都是麦地。
今日看到#云龙山人#老师拾麦穗的帖子,想起自己童年时拾麦穗的经过,发出共享。

1960年6月的一个正午,母亲抱着我去南郊大雁塔下的北池头村拾麦穗。天气热得要命,割过麦子的麦田里,似乎四处都是颤动的热气流,而母亲由于没经验,光脚丫穿双塑料凉鞋,脚弓被麦茬子扎得血迹斑斑。
母亲边走边给我讲故事,还要找麦穗捡,累得汗津津的,满面通红。我虽然听得入神,却还是抗不住饥渴,所以等母亲一讲完就不停地闹着要喝水,其实是眼馋那5分钱的冰棍。可母亲没钱买冰棍,附近又找不到水,带的一瓶子白开水也已喝光,没办法,就只好继续抗着。
气温越来越高,野草都被毒日头晒蔫了,天上几乎没有一丝云彩,我和母亲大汗淋漓。母亲让我坐在槐树下乘凉。
那天虽说受了些罪,母亲却拾了不少麦穗,鼓囊囊装了大半个面口袋。母亲很兴奋,把我放到树荫下坐着,拔了一把毛毛草,编了个小狗让我玩,自己伸伸腰,攥着拳头捶捶后腰,又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甩了甩手,然后脱了塑料凉鞋,坐在地下,用鞋底把那些捡来的麦穗搓碎,吹去麦皮和麦芒,将麦粒装进口袋。
真想不到,母亲累死累活捡的麦穗,却在回家的路上,却被几个郊区农民没收了。他们一窝蜂地跳出来大叫道:不准偷农业社的麦子!把麦子倒出来,一律缴公!
母亲软弱地解释说: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我没事出来拾点麦穗,——这地不是都割完了么?再说刚才也没人管。
农民有农民的道理:那块麦地是割过了,但俺还没拾过呢,得等俺拾完后才能让你们拾。要不然就是偷。少在这儿说二话,赶紧朝外倒,倒了赶紧滚。要不是看你是婆娘娃,俺这儿逮住当贼打呢!
最令人气愤的是,他们早就看见母亲拉着我在麦地里拾麦穗一直没管,硬是等母亲辛苦了半天要离开时,才冲过来耍横。太可恶了!
在过去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贫穷和饥饿扭曲了一些人的灵魂,而忍让和忠厚同样束缚了大部分人的思维。
母亲无奈地把麦子倒给了那些农民,抱着我,提着一条空口袋,疲惫地回了家。母亲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我也哭了。母亲哭是因劳累了一天,拾到的麦子又被农民抢去,自己还担了个贼名;我则是又渴又饿,想吃冰棍都吃不到,又看见母亲哭了,自己害怕才陪着哭的。
夏天热,中午的剩饭搁到下午就会泛起白沫,发出腐败的味,可母亲总是舍不得倒掉,只是加点碱煮开,带头去吃。至于刚做好的新鲜饭菜,母亲总是自己先不吃,等儿女们吃饱了,有剩下的,才吃一点,如果儿女们吃光了,她就饿着。
一天,母亲提回来一大口袋莲花白的根茎,削了老皮煮熟给我们吃了。母亲说:她给食堂帮灶,看地下扔了这么多菜根,听人说是预备拿去喂食堂里养的猪的,觉得可惜,就给食堂的大师傅撒谎说家里养着兔子,大师傅才点头让她拿了。那些莲花白根茎的颜色绿里发蓝,一股菜腥味,发苦,还有点辛辣味,和药不相上下,非常难吃。以至于到了今天,家里做莲花白、菜花我都交代要焯一遍。
当年我们经常吃豆腐渣或麸子、糠。
1960年腊月,瘦弱的父亲在南关正街的豆腐房买了50斤豆腐渣,1分钱/斤。他先用手提了一阵,提不动,就干脆湿漉漉的扛在肩膀上走回家。一路上贴着墙跟,踩着肮脏的积雪行走,很艰难,只好走走歇歇。那是一个雾气弥漫的冬夜,极其寒冷,路上没有一个行人,连昏黄的路灯几乎也辨不清。等回到家,才发现棉袄已经被沥出的豆浆湿透了。
父亲回家已半夜了,而全家人早就饥肠辘辘就等着吃食,饿得撑不住了,赶紧起灶点火,舀出含着冰屑的豆腐渣,搁点盐下锅干炒,当然没有油。草绳子发出的火焰舔着大铁锅吱吱响,炒得豆腐渣收了水分,熟透了,才一人盛一大粗瓷碗,狼吞虎咽地拼命吃,个个喉咙里仿佛长着小手一样,吃得飞快,撑得肚子滚瓜溜圆,以至于刚刚撂下碗筷就抓一片旧报纸朝厕所飞跑。
豆腐渣粗糙得难以下咽,而且有股难闻的豆腥气。麸子和糠蒸熟了闻着没怪味,却更粗糙,比豆腐渣还难咽得多,必须混着雪里蕻咸菜,就着水,才能勉强咽下去,但也只能暂时哄哄肚子,而且吃了拉不出。每次拉时得用东西从肛门里掏。我们吃豆腐渣时,母亲把父亲那件旧的西式棉袄摊在竹篦编的烘罩上,在灶上用余火烤。
另,门前超市今日特价菜:
长豆角3.98元/斤
菜椒3.99元/斤
青菜0.99元/斤
胡萝卜1.68元/斤
粘玉米10元4根
无籽茄1.99元/ 斤
洋葱0.79元/斤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西安抗疫日记 过去北池头拾麦穗很难【严建设】
关注 4
粉丝 86
内容 1793
等级 白银元老
位置 陕西省
西安市

帖子荣誉

· 2022-06-04被薛大头标为“精华”
精选专题
秦PLUS
坦克300
勇士
先锋官V
发现
零跑T03
锐界
星越
风云A8
客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