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2-04-28 22:51 IP属地:未知
查看 73.9W | 回复 1
安全气囊到底是怎样的原理?
参数配置表里主被动安全装备的第一项就是安全气囊,包括前排主/副驾驶席位、前/后排侧气囊、前/后排头部气帘、膝部气囊几种。这几种安全气囊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它们像是瞬间吹起来的“大气球”,能够在碰撞时缓冲对身体的撞击力,是如今汽车上最常见的安全配置。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诞生却完全来自于一场意外。
初期的安全气囊只出现在了前排主/副驾驶席位,如今前/后排侧气囊、前/后排头部气帘、膝部气囊等在车辆上都有了装配。这些安全气囊配合座椅、安全带等组成了车内人员的安全约束系统,在碰撞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的身体伤害。显然,安全气囊的配置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提升一款车的安全水平。
很容易理解,主/副驾的前排安全气囊,主要是在正面碰撞时,保护人体的头部和躯干,避免人体与方向盘、仪表台等部件发生直接的碰撞,与此同时,膝部安全气囊也会及时打开,保护人的腿部和膝盖;头部的安全气帘和侧气囊,主要是在侧面碰撞时,保护人的头部和躯干。
- 安全气囊怎么知道撞车了?会不会误触发?
也许你会好奇安全气囊到底是怎样的原理?它的工作过程其实很像是炸弹的原理,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内装有叠氮化钠(NaN3)或者硝酸铵(NH4NO3)等“炸药”,当接受到引爆信号时,便会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填充满整个气囊。
经过统计,大部分的碰撞事故都属于较低程度的碰撞,我们知道气囊爆炸瞬间释放的能量是很大的,当碰撞不太严重、恰好又到达了气囊弹出的条件时,气囊的力量岂不是增加了对人体的伤害?1999年,宝马5系(参数询价)搭载了天合(TRW)公司研发的二级气体发生器的安全气囊,这种气囊一定程度是改善了气囊的保护效果,如今在全球车企中也得到了普及。
所谓的二级气体发生器,类似于火箭升天时的多级推进器。在发生较低程度的碰撞时,只有一级气体发生器点火工作,气体产生量少,因此能让气囊“较软”地缓冲与人体的接触;当检测到碰撞较为严重时,气囊ECU会发号施令“第二级气体发生器启动!”,通常第二级会在第一级点火后延迟引爆,依靠对引爆时机的控制,实现更好的缓冲效果(一般会延迟几十毫秒到一百多毫秒之间,延迟的时间根据碰撞的程度而决定)。
即便安全气囊控制的时机再合适,在碰撞事故发生时,单纯靠安全气囊是无法有效减低伤害的,与之配合的是交通法规里必须要求的安全带。虽然法规强制要求,但很多人还是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殊不知,如果发生事故,没有安全带的束缚,安全气囊有可能会造成车内人员更严重的伤害。
参数配置表里没有提到是还有一种气囊,因为它比较特殊——气囊式安全带,这在福特或者林肯等车型上常会见到。
在碰撞瞬间,与安全气囊的原理一样,安全带会迅速充气,增大安全带与肩膀、腰腹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施加在身体上的压强,因此乘客的身体也不容易被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