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2-03-21 14:30 IP属地:未知
查看 70.1W | 回复 49
海鸥看世界:90岁高龄的浙江电影院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疫情前又路过浙江电影院了,门口都是老年人在排队买电影票,估计今天是老年人专场,票价便宜。
“1955年,浙江大戏院改名为浙江电影院。80年代我上下班经常经过浙江电影院。四层楼高的红墙下电影海报非常醒目,一天四场,一周一部电影,隔周再换一部。80年代中期浙江电影院也改放立体电影,有市民称它为“浙江立体电影院”。那时,浙江电影院座椅是有靠背的硬板凳,夏天没有冷气开放,进场时每个观众从筐子里捡一把纸糊小扇子,以此来送凉。当银幕上出现“完”字,全场灯亮时,楼上顽皮的小观众迫不及待把纸扇朝楼下撒去,让工作人员要忙活一阵子。
、
、
日前,我特意前往“打卡”。走进售票大厅顺着老旧大理石扶梯拾阶而上,拐了两个弯来到电影院检票口,影院还保留着“单号”、“双号”排列座位,电影已经开始,当天放的片名叫“夜花火”,我对这部电影不感兴趣,又沿着原路返回到了售票大厅。
看了看票价,新发行的影片成人50元,学生40元,会员30元;老影片40元,学生30元,会员20元。心想,这里的票价确实比其他影院便宜,记得大年初一在万达广场陪丈母娘看《长津湖之水门桥》票价要86元。走出门外,电影院门口一侧“黄浦区文物保护点”的挂牌宣告着此处的历史价值。作为浙江大戏院旧址,其实这里最吸引人的标签还是出自邬达克之手。
、
据资料,邬达克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一共设计了四座大戏院。浙江大戏院是四家大戏院中最早的,于1929年建造,如今楼梯还保存着具有邬达克装饰艺术风格的铸铁栏杆。楼体共4层,外墙贴红砖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浙江中路上显得简约明快。
说起邬达克除了浙江电影院外,他还设计了大光明电影院、卡尔登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位于黄河路,后改名:长江剧场)、辣斐大戏院(辣斐大戏院位于复兴中路/马当路,后改名:长城电影院)等建筑,四座影院虽然都出至于邬达克之手,但命运迥异。如今名气最响的当属大光明电影院,早已成了年轻人打卡的网红地标。卡尔登大戏院(即长江剧场)早已于1997年被拆除。辣斐大戏院(即长城电影院)我非常熟悉。记得30年前,还住在复兴中路时经常带女儿去,现在回想起这家电影院当时的《大话西游》还真火。辣斐大戏院与大光明电影院是邬达克在同一时期设计建造,所以,建筑风格与细部设计两者都一脉相承,现在是新天地/马当路地铁2号进出口了。如今,浙江电影院也因旧区改造被提到拆除的议事日程......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都是单厅,经常满座,单厅正好尽可能让更多的观众进去,哪怕是坐在过道的加座上,那怕是“跑片未到”,观众都无怨言。如今的浙江电影院与一些大商场的影城相比已明显落伍,毕竟一整天就只有一到两部电影放映,想必这跟它是仅存的单厅电影院有关吧。
我拿着相机徘徊在影院路旁,望着这座经过90年风霜的电影院,只见建筑主立面的清水红砖墙在浙江中路上还是显眼,红砖墙的一侧顶层长长的阳台铸铁栏杆似乎还是原物。这座建筑虽在浙江中路上依然有它独树一帜的一面,但,其内部结构已经很难想象得出我母亲对它描述的豪华,除了门厅的雕花楼梯外,当年的风韵似乎已荡然不存。
、
之所以浙江电影院又火了,我以为还是它的破旧中仍透漏着繁华,影院单厅设施有些怀旧,票价相对便宜,去看场电影是一种情怀。据说上海现有1700多名邬达克粉丝,他们对于邬达克建筑情有独钟,他们钟情于这些老建筑,发掘它们的历史,搜寻它们背后的传说、故事,品味它们的建筑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他们希望传承和发扬这些老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加上一部沪语电影《爱情神话》不少上海阿姨爷叔专程跑来这里看电影,浓浓的沪音,使得这座老上海电影院味道更独特。所以,才会成为新的打卡地。城市日新月异,美好的回忆并没有在岁月中泯灭,反而像一坛美酒,越发香醇。
此文为《行摄世界——海鸥旅游文集》第745篇(2022年第4篇)游记,更多游记敬请观看《行摄世界:海鸥旅游文集》,链接: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