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21-07-28 19:00 IP属地:未知
查看 60.7W | 回复 32
心安,即归处
河南暴雨时,很多人被困路上,还有一些人不得不从家中撤离。这几天,好多媒体自媒体用图片记录了撤离中的卫辉,昔日热闹的小城,正泡在水中,人们乘舟、或站上铲车的铲斗里,往更远,也更安全的地方去。
人这一生,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就像蒲公英一样,每一次风起,都不知会落向何处,该往哪走?这两年,年龄渐长,也经历了一些生活的锤炼,才慢慢明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用力生活,也要随遇而安,心安一切安,心安才是归处。
一颗平常心,得失随缘,一个人的心若不平,如何能安?苏轼的一生很坎坷,一次入狱,多次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海南),妻死父丧,与至亲相隔天涯,仕途不顺,生活困窘。但他没抱怨,只是用一颗平常心,把不如意化作对生活的热情,以一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应对着命运的无常。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苏轼和朋友出门游玩,忽降大雨,同伴慌忙去躲雨。苏轼却从容慢行,放声高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欣于所遇,得失随缘。想起王小波曾说的: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承担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一颗平常心,得也开心,失也淡然,宠辱不惊,安之若素,心安,则福至。
心无挂碍,活在当下,喜欢钱钟书这句话:“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心无挂碍,人乃有所安,才会专注当下。朋友和林清玄喝茶问:“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最好?”林清玄说:“无事最可贵。”朋友不解,再追问:“既然无事最可贵,又何必忙着写文章、读书、讲演呢?”
他沉吟一会,品着春茶香气说:“能这样无事喝一杯茶,真是人生里幸福的事呀!”朋友这次懂了,只有心无挂碍的人,才可以全心全意活在当下。
这个社会,节奏太快了,吃饭时,刷着手机,想着工作,睡觉的时候,懊悔过去,忧虑未来,时时刻刻想着去做更紧急的事,却往往错过了当下。何为“活在当下”?不被上一秒牵挂,不为下一秒担忧,也是佛家讲的:饥则饱之,困则卧之,卧则不复忆醒时,饱则不复忆饥时。放下执念,抛开焦虑烦恼,心安当下,活出人生的最好时节。
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古人说:知足者,贫穷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做一个知足的人,尽情生活,也随遇而安。弘一法师晚年,生活简单,有一天,老友夏丏尊来拜访,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弘一法师淡然回答:“咸有咸的味道。”饭后,他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风光也好,平淡也罢,
各有各的滋味。聪明人,懂得知足常乐,安然享受生活给予的悲与欢。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里,无需害怕,不必太过忧虑,随遇而安,来什么就品味什么,懂得知足常乐,心自然能安。
郑州暴雨,被善良的人感动,也为每一个不幸的生命悲痛,有些伤,没那么容易好起来。人生海海,因为措手不及,所以会害怕、担忧、恐惧,可终日如履薄冰,会活得很累,最好是想法子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蒋勋读《金刚经》可安心,苏轼则被美食治愈,你也可以作画、写字、看电影,只要能让心安宁的方法都可以试试。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心会不安,是被寂寞驱使着,要去找自己以外的东西。可是所有东西都在自己身上了,一直向外追寻,是缘木而求鱼,反而让自己慌张。——蒋勋
最好的办法是,静下来,听听你的心,得失心少点,平常心多些,心中少些挂碍,不忧不惧,因为解决不了的事,想了也无用,能解决的事,不用想也能过去。人若心安,心即有归处。
尘世纷扰,愿你能为漂泊的心,找到一个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