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的问题都倾向于被放大化,其实雷诺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我们普通消费者想的这么简单,不是光靠一些讨巧消费者的方法就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迅速占领或瓜分中国的一块汽车市场的。任何性质的企业在进行市场投资行为时,都要做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雷诺本身对进军中国应该是在做了详细的市场调研和评估分析后,才执行其在中国的发展战略的。这个过程过程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koleos也好,雷诺声明的每年要在华推出的几款新车也好,在目前阶段都应该是雷诺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试水,就像种地要先搞一块试验田,企业创新要先做试点工作一样。所以koleos在华一年2-3千台的销售计划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没有问题,因为就雷诺而言,中国汽车市场对其来说并不熟悉,也可以说,在中国还没有属于它的一块地盘。所以,它要进入这个市场,所面临的风险要远大于那些早已在中国扎根的合资厂商。对于一家经营很成熟的厂家而言,在这个时候,肯定不会仅凭一腔热血以及中国车市的繁荣就贸然大举行动,更何况,当前中国车市的繁荣到底是真繁荣还是伪繁荣,也没人能说清,毕竟仅一个季度前的去年年底,我们的车市还处在偏向于悲观的情绪之中,而今年车市的复苏,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政府支持发展汽车产业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想想过去的两年,被经济表面繁荣景象所蒙蔽的多少房地产商,以及中小钢铁企业,贸然投资并扩张,在最近半年都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的窘境。所以说任何一个商业性经济主体,在对市场并不了解和并未占有市场一定份额的阶段,是不会进行巨额投资和扩张的。我想这一点雷诺做的没错,想想肯德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其在中国不也是蛰伏数年后才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发芽的吗?
因此,决定一个企业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是它的产品,但并不等于产品好就允许你拿到一个陌生的市场中大卖特卖,对koleos以及雷诺的其他车型同样如此,我们消费者希望雷诺增加koleos的产能是我们的愿望,但并不是雷诺在华发展战略部门的最优决策和选择,因此,较少的销售计划并不能说明雷诺没有在中国发展的决心和雄心。相反,冒进则是兵家大忌,尤其是在你的竞争对手都很强悍,而且对市场竞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你再冒进的话,这样的CEO本身就是不合格的。而且,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koleos是一款进口车,哪款进口车能像国产畅销车那样月销几千台呢?至于说销售商有没有利润,要看平均销售量,2田在全国的4s店有多少家,而雷诺又有多少家呢?店面数量差10倍的话,那平均销售量能差几台呢?更微观和直观的讲,koleos现在的预订情况,提车都要排几个月,还有那么多人排,销售商可能没有利润吗?
其次,对于雷诺而言,对销售商和消费者的态度,是需要权衡后作出决策的。消费者是厂家的上帝这点没错,但是,对于厂家而言,销售商和销售渠道同样很重要,雷诺目前在华没有直销的能力,其在中国的机构设置、人员以及管理层的配置都还不成熟,对4s店的管理和约束、鼓励政策当然也不可能很完善。以雷诺在华目前的规模和机构设置,其对4s店无法采取铁腕政策,其更可能采取的是一种协调和折中的政策,这在其对成都建国店中的态度也有所体现。像上面所说的,雷诺也不太可能再扩张性的在成都再开一家分店,因为和其他品牌的竞争还顾不过来,没有在自家门内引入竞争机制的理由,试想建国也好,另开的一家店也好,如果产生良性竞争并产品热销,那还好,而一旦两者有一经营不善,到时候损失的将不只是销售商,更受伤的是雷诺,过剩产能卖不出去而且还损失声誉。当然,如果雷诺在未来能逐渐站稳脚跟,并有能力发展壮大的时候,那时候就另当别论了,但那需要时间。
当然,作为我们消费者而言,我们看上了koleos,就希望厂家扩大产能,希望定价合理,希望4s店不加价和保证售后,当然这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但对于雷诺在中国而言,目前还没有满足消费者所有要求的能力,也因为如此,它只能通过某些方面更突出的表现来吸引消费者,比如更合理的定价,比如对售后的更人性化承诺,而这种承诺是否能兑现,其实并不是取决于现在表面看来的经营雷诺的4s店的素质和能力,而是取决于雷诺在未来几年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这个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只能说,目前选择雷诺产品的消费者,就像购买了一只具有业绩支撑的潜力股一样,至于这只股票将来是否会飘红甚至井喷,那就轮到我们消费者进行分析和评估了。没有根据的妄自揣测没有意义,希望与雷诺员工有联系的卡友们能经常透露些雷诺在中国的信息。个人认为,以雷诺的实力,将来在中国能取得雪铁龙和标志的成绩,应该不是太难的问题吧。
最后,还是要慰问下成都的卡友们,建国的问题需要重视,所有的雷友们需要支持和提出呼声!雷诺的做法有些让人伤心,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不成熟的体现。产品定价也好、服务也好、消费者维权也好,归根结底决定于市场,而不是决定于个别厂商,在CVR、RAV等市场标杆大肆加价的背景下,雷诺本身声明不加价值得称道,但大的市场背景也滋养了建国这样的素质低廉的投机分子,而也是市场背景让雷诺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有了更大的操作和管理空间。毕竟,厂商本质上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准则的,而不是以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在不影响其声誉和销售量的情况下,雷诺采取了折中的手段,单纯对于雷诺而言,这也许是个聪明的做法。但小聪明只能逞一时之快,真正能想消费者所想,才是雷诺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不二选择,假设雷诺能够杀一儆百,对此次建国事件采取更铁腕的措施,那样所起到的示范作用要远远超过采用折中方法的小聪明的作用,也是对雷诺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巨大好处,正所谓悲莫大于心死,而民心所向则无往不克。不管如何,还是希望雷诺能将眼光放的长远一些,不要短视,雷友们都希望雷诺将来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