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概述】
塔克拉玛干大环线这里涵盖着中国内陆最为广袤的沙漠,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一路跨过壮阔的沙漠、戈壁、河流,穿越茫茫的无人区,挑战沙漠越野的刺激与热情。
【行程】
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尉犁
【特色体验】
01 享受新疆风味美食
02 寻找古尼雅遗址
03 探访古楼兰遗址
04 走访罗布泊
【行程地图】
塔克拉玛干大环线这里涵盖着中国内陆最为广袤的沙漠,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习俗。一路跨过壮阔的沙漠、戈壁、河流,穿越茫茫的无人区,挑战沙漠越野的刺激与热情。
【行程】
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尉犁
【特色体验】
01 享受新疆风味美食
02 寻找古尼雅遗址
03 探访古楼兰遗址
04 走访罗布泊
【行程地图】
【库尔勒,古丝绸之路中道咽喉】
库尔勒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南临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库尔勒,又名梨城,库尔勒旅游景点有广袤无垠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闻名遐迩的罗布泊、优雅美丽的天鹅湖,原始风貌的罗布人村寨等,结合蒙古族的“那达慕”和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民族文化,不管是骑马驰骋草原,还是在巩乃斯开始你的绿野仙踪,或是品尝美味的香梨和羊肉,这里都是一块旅游宝地。
库尔勒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南临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库尔勒,又名梨城,库尔勒旅游景点有广袤无垠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闻名遐迩的罗布泊、优雅美丽的天鹅湖,原始风貌的罗布人村寨等,结合蒙古族的“那达慕”和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民族文化,不管是骑马驰骋草原,还是在巩乃斯开始你的绿野仙踪,或是品尝美味的香梨和羊肉,这里都是一块旅游宝地。
克尔古提大峡谷。图片来源,爱卡汽车论坛作者:东游西走的疯。
当地的诱人美食拉条子。图片来源:爱卡汽车论坛作者东游西走的疯。
【库尔勒—库车,清代龟兹古城】
库车在解放前叫龟兹(qiu zi),龟兹王国以前属于清朝管辖,下辖阿克苏、轮台、库车、沙雅、拜城、新和。
11世纪末,回鹘的黑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 ,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
库车在解放前叫龟兹(qiu zi),龟兹王国以前属于清朝管辖,下辖阿克苏、轮台、库车、沙雅、拜城、新和。
11世纪末,回鹘的黑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 ,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
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 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
新疆境内有两个天山大峡谷,其中库车大峡谷又名克孜利亚大峡谷,位于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北部,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
库车吃的还算可以顿顿羊肉吃不腻。
【库车—阿克苏,多浪河湿地】
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境内,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4公里,规划总面积为1291.4公顷。
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境内,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4公里,规划总面积为1291.4公顷。
公园大门(完全免费哦)
新疆阿克苏地区,春天来到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内生长着柽柳、甘草、梭梭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0余种,栖息着金雕、黑鹳、新疆大头鱼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塔里木兔、白鹭、苍鹭等2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外还有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70余种,可谓是动植物的大乐园了。
【阿克苏—喀什,维族的代表喀什】
喀什老城位于新疆喀什市区中心,拥有几百年历史,是喀什噶尔和维吾尔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也是喀什乃至新疆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老城内的建筑大多充满了伊斯兰和维族风情,街道内纵横交错,风格统一,仿佛走进了中亚的异域,感觉十分神奇。
喀什老城位于新疆喀什市区中心,拥有几百年历史,是喀什噶尔和维吾尔文化最经典的代表,也是喀什乃至新疆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老城内的建筑大多充满了伊斯兰和维族风情,街道内纵横交错,风格统一,仿佛走进了中亚的异域,感觉十分神奇。
【喀什—和田,沙中昆仑,戈壁绿洲】
和田地区由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沙漠区组成,南部山区处于昆仑山脉中段,高山成弧形横贯东西,山势险峻,峰峦起伏,其中慕士山(海拔6638米)是和田的最高峰。
和田地区由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沙漠区组成,南部山区处于昆仑山脉中段,高山成弧形横贯东西,山势险峻,峰峦起伏,其中慕士山(海拔6638米)是和田的最高峰。
在高山大漠夹缝生存的中部地区,戈壁横布,各河流冲积扇上分布珍珠般的平原绿洲,散落着风情各异的村镇城郭。
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造就了非凡的山川大地,也锻造了形态各异的地理地貌,大自然的原始风貌保留完好,美轮美奂。
沙漠公路
昆仑牧歌
【和田—民丰,寻找惊觉古国】
“民丰”一名为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置民丰设置局、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改民丰设置局为民丰县之名,为汉语,意“人民丰收”。据传,“民丰”之名是清封疆大吏左宗棠看到当地百姓穷困潦倒,衣食无着,故取“民丰”,以期富庶。
“民丰”一名为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置民丰设置局、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改民丰设置局为民丰县之名,为汉语,意“人民丰收”。据传,“民丰”之名是清封疆大吏左宗棠看到当地百姓穷困潦倒,衣食无着,故取“民丰”,以期富庶。
尼雅遗址
在遗址里出土的“长乐大明光”锦女裤。
今维吾尔语称民丰县城为“尼雅”。“尼雅”为古地名,《大唐西域记》有“尼壤城”名:“媲摩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尼雅”为梵文“Nijang”的简写“Niya”、“Niye”或“Nina”,意为“河流淤积泥沙之地”,又译为“城池”,《新唐书.地理志》记于阗有六城,其中有“兰城镇”和“兰城守捉”,即“尼雅”(今尼雅聚落遗址)。一说“尼雅”为维吾尔语“盆地”。维吾尔族民间说,300年前,***扎的一部分居民循尼雅河往上走,在今尼雅镇落了户,繁衍生息至今,据说***扎人最初就是从尼雅废墟迁移出来的。现在的尼雅是经过3次衰败后形成的,第1次形成时叫“斯拜特库尔”,后来衰亡了,第2次形成时叫“尼然尼夏”,现在还存有古城废墟,第3次形成城市规模,由于离尼然较近,因此得名“尼雅”。
【民丰—且末,探游古墓逛庄园】
“且末”二字在《前汉书》中作“沮末”,《三国志》作“且志”,宋云《家记》、《洛阳伽蓝记》作“左末”,《隋书.西域传》记为“且末”,《大唐西域记》称“沮末”,又曰“折摩驮那”,《新唐书.地理志》记为“播仙镇”,《释迦方志》作“呾末”(“呾”为“咀”之讹),元译“寺门”、“赤闵”、“阇里辉”、“者缠”,明代称“扯力昌”,清初称“策尔满”、“车尔臣”(为一河名,即今且末县境的车尔臣河,《水经注》称为“阿耨达水”,《四夷路程》称“且末河”,其下游为清记的“鄯善水”),清末称“卡墙”(于阗县一巡检名)、“卡羌”、“卡尔羌”、“切锵”、“车尔成”等,《突厥大词典》称“丘尔羌”。
“且末”二字在《前汉书》中作“沮末”,《三国志》作“且志”,宋云《家记》、《洛阳伽蓝记》作“左末”,《隋书.西域传》记为“且末”,《大唐西域记》称“沮末”,又曰“折摩驮那”,《新唐书.地理志》记为“播仙镇”,《释迦方志》作“呾末”(“呾”为“咀”之讹),元译“寺门”、“赤闵”、“阇里辉”、“者缠”,明代称“扯力昌”,清初称“策尔满”、“车尔臣”(为一河名,即今且末县境的车尔臣河,《水经注》称为“阿耨达水”,《四夷路程》称“且末河”,其下游为清记的“鄯善水”),清末称“卡墙”(于阗县一巡检名)、“卡羌”、“卡尔羌”、“切锵”、“车尔成”等,《突厥大词典》称“丘尔羌”。
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西2公里处绿洲边缘地带的台地上。墓地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先且末国时期,第二期属于且末国时期,第三期为东汉至魏晋时期。扎滚鲁克古墓群代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反映了这一地区汉通西域以前至魏晋的社会发展概貌,遗迹现象和出土文物表现出古且末国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与丝路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且末县莫勒切河岩画位于且末县城以南约260公里的阿尔金山北麓,岩画主要集中在莫勒切河东西两岸山腰及山丘的岩石上,海拔2570-2600米,岩画题材非常广泛,有较集中的野生动物和已被驯化的家畜,有各种狩猎和放牧场面,有日月星辰等天体图案,这些图案标志着游牧人萌芽的原始居所和各种神秘符号。反映了古代新疆塔里木盆地先民的经济生活、文化艺术以及他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且末—若羌,寻找失落的楼兰古城】
今若羌县、若羌镇旧称“婼羌”。旧时的婼羌国的地域较广。《汉书.西域传》载:“出阳关(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西与且末(今且末县)接”,“西北至鄯善(今鄯善县)。《十三州志》云:“婼羌国带南山(今昆仑山),西有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虏或羌,户口甚多。”顾颉刚《史林杂识.天山南路之羌》中指出:婼羌在古代分布于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面,最西直到今印度克什米尔北部。西域学专家亦认为:“西汉时代,婼羌部落就广泛地分布于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南北地区。”并将他们归入氐羌。
今若羌县、若羌镇旧称“婼羌”。旧时的婼羌国的地域较广。《汉书.西域传》载:“出阳关(今甘肃省玉门市西南),自近者始,曰婼羌,婼羌国王号去胡来王,去阳关千八百里”,“西与且末(今且末县)接”,“西北至鄯善(今鄯善县)。《十三州志》云:“婼羌国带南山(今昆仑山),西有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虏或羌,户口甚多。”顾颉刚《史林杂识.天山南路之羌》中指出:婼羌在古代分布于青海西北部及新疆南部昆仑山北面,最西直到今印度克什米尔北部。西域学专家亦认为:“西汉时代,婼羌部落就广泛地分布于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南北地区。”并将他们归入氐羌。
楼兰古城
小河墓地
小河墓葬出土的男婴干尸
提到小河墓地,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地人奥尔德克,奥尔德克,本名乌斯曼,罗布人,因为水性特好,他的父亲称他为我的奥尔德克儿子,奥尔德克在当地是鸭子的意思,正是这只鸭子,带领着外国的探险家先后发现、考察了楼兰古城和小河墓地。
来自四千多年前的美女
考古界公认是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贝格曼发现了小河墓地。其实,奥尔德克才是发现楼兰与小河墓地的第一人。如果没有他,这两座震惊世界的遗址有可能与两位探险家失之交臂。1900年,在奥尔德克的引领下,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据说是为了寻找一把丢失的铲子而误入的。1934年夏天,当斯文赫定再次来到新疆,两人见面时,奥尔德克告诉斯文赫定,他发现了一个墓地,棺材层层迭迭,棺材内部有雕刻与彩绘,保存完好的尸体都穿着丝绸衣物,样子非常吓人。赫定大喜过望,派队里的考古学家沃尔克贝格曼随着奥尔德克去寻找这个墓地。历近艰辛,他们终于重新找到了那个顶端树立着密密麻麻的胡杨木的形式奇特的土丘墓地。
【若羌—尉犁,游历罗布泊】
罗布泊的库鲁克塔格山脉,维语是不毛之地的意思,谁能想到这里有绿洲,因为有水,沧桑的山体显得柔美了许多,是个好地方,就是不知道百年前罗布猎人阿不都热依木一家是怎么在罗布泊中找到这个地方的。
罗布泊的库鲁克塔格山脉,维语是不毛之地的意思,谁能想到这里有绿洲,因为有水,沧桑的山体显得柔美了许多,是个好地方,就是不知道百年前罗布猎人阿不都热依木一家是怎么在罗布泊中找到这个地方的。
1880年左右,阿不都热依木与父亲帕万和他的三个兄弟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库鲁克塔格兴地沟,在沟口建立了家园。和大多数罗布人一样固守旧俗,以打猎和放牧为生。阿不都热依木能够猎获野骆驼,在罗布人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一次追逐受伤的野骆驼时,他来到了位于兴地东南10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片被芦苇遮住的溪流,这便是他父亲帕万曾经说起过的阿提米希布拉克,意为“六十个泉”。斯文赫定也来到了兴地,在阿不都热依木的带领下,在60泉建立了大本营。可以想象,斯文赫定如果没能到达库鲁克塔格山及兴地,就不可能认识阿不都热依木;如果找不到水源,就无法拿到打开楼兰古国大门的钥匙。
科院杨镰老先生立的碑,其实是标识一个大致的范围-2017年图。
从此,兴地一家村便留在了新疆探险史上,成为进入罗布泊的重要驿站,以后接踵而来的西域探险家无论从库尔勒出发,沿着孔雀河向东行进,还是取道库米什向南经辛格尔而行,都只有到达兴地,请阿不都热依木当向导,找到60泉,才能获取足够的淡水,才能进入罗布泊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