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0-07-13 19:48 IP属地:未知
查看 45.5W | 回复 35
京西南寻古——实地探访明清古村“水峪村”
周末驱车实地探寻了一个古村落:水峪村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南窑乡,距北京市区约80公里
水峪村形成于明朝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现在村中还保存着100多套,600余间原生态古民宅
由于农村的贫困,大批村中的年青人都去城里打工生活,村中只剩下一些老人在此留守
村里的大部分房屋空闲无人居住,使得房屋年久施修,有很大一部分房屋倒塌,破旧不堪,偌大的村庄显得格外寂静
整个村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它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水峪村的房顶几乎都是用青石板铺装,地面由青石打造
青石板在这里随处可见,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村中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村民绝大多数已经搬离,留下了许多空置的房子。现在愈发残破
杨家大院主人因挖煤开窑发财成为巨富,修建了杨家大院
由于疫情原因,这些代表性建筑都未开放
村中由青石铺就的小路也杂草丛生
典型的原生态古村落的感觉

从市区出发,经京昆路~红南路,一路向西南

大山的翠绿看着真养眼

动身早,山区里雾气比较大

间断的下了些小雨,有点云山雾绕

抵达水峪村

又继续往前开了几公里,来到古村落,先看了看宣传介绍,除古宅之外,还有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128盘石碾。

现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和晒太阳的老人们聊了聊。他们说:“现在这个村很穷,年轻人都走了。剩下的老人靠政府补贴过日子。水峪村建村在元末明初,村中杨、王、刘三大姓都是来自明洪武年间山西大槐树的移民。

一条青石砌成的石板古道贯穿全村,500多间明清时期四合院民居,依山而建

村内有三绝:古宅、石碾和中幡

这些石碾大多是道光、光绪年间所造,这些古碾曾是往来商旅、当地村民用来加工粮食的工具,这些石碾无声地记录着当年生活、生产、贸易的繁华及经济的繁荣盛景。随着水峪村的世代变迁,当今,已成为了该村历史的见证。

从明清时期至今,村里几乎每家都会出一位教师。很多失修破烂的大门上都用粉笔写下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院子大门基本保持原来的模样

水峪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落,建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初年

这些院子里很久都没有人住了

沿着青石板路爬上去,有个大观景台

虽有些破败,记录了疫情发生之前当时曾经作为旅游景区的那个时段

在穷乡僻壤间流连, 另有一番韵味

一个寂静而历史悠久的小山村

山场广阔,沟谷幽深,山岭逶迤

村中随处可见的古石碾子

石头路、石头垒起的墙,随处可见水峪村经历几百年的沧桑印记

杨家大院为代表的古民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500多间明清时期四合院民居,依山而建,蟠龙门岭,雕梁画栋,历经600年风华,古风犹存

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四进四出;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

院墙都是石头堆砌而成,石头铺路

该村还是北京市旅游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远近闻名的“水峪中幡”、“大鼓会”就出于此地

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

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表演

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水峪村说它是一个古村落,同时也是个文化村,好诗喜文也是这个村的特色

村内东翁桥的桥洞:瓮门。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

瓮门其上雕有的一块白石,石上“宁水”二字

全村有条青石砌成的S形古道贯穿,瓦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该村盛产一种平坦如砥的石板,当地人称水泉陂青石板,古代工匠构筑房屋时所用

驻守的农民自家玉米地

破败的房舍,青石板铺就的房顶

这家还有人居住,不过大门紧锁

罗锅桥,村中的石板路蜿蜒交错,小河流水围绕民居潺潺流淌,它们都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娘娘庙,庙里供奉是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庙内原有一百余斤重的铁钟,现藏于大钟寺

因为疫情,暂停开放

小南场,记录着曾经的历史

几百年前可能此处热闹非凡,如今只剩下沧桑的寂静

据悉该村原有四棵古槐,三棵被砍伐,只剩下这个“独苗”。古槐被火烧过,被雷劈过,还被斧子砍过。从身上的锯痕、火痕,可看出它历经磨难仍青枝焕发

继续拾级而上

据说村中有128个古碾,应该没有128个,但是几十个还是有的

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偶尔想感受一下几百年古村的宁静,能告别炎热喧嚣的都市,这种破败的淳朴正是我的菜

这些地方历史的内涵丰富,不该被人遗忘

回想一下几百年前,村子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推磨碾米络绎不绝,村子里鸡鸣犬吠,好不热闹,如今没了欢声笑语,只剩下老小和破败的古宅,记录着一段历史,应该保存起来,让后来的人有机会触摸到它以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