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市交通暂停运营。不仅是普通市民的出行受阻,医护人员的交通也成为了问题。
“我想参加抗疫一线!”这是网约车司机程科意1月25日向公司客服发送的留言。
第二天,他被分配到武昌区东龙社区。这让他有点失望
如今,程科意已经在疫情中的武汉街头穿梭了二十多个日夜!今天也是如此。
2月18日,早上6时30分,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在汉口花楼街的某小区里,程科意已经起床。按预约,7时20分,他要到西北湖接一位去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这段时间,只有他们才能正常叫车。
七点整,武汉的街头没有了往日早高峰时的车水马龙,只有程科意那辆鄂A牌照的网约车行驶在马路上,四周是一片沉寂的城市。
这场疫情让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随着旭日东升,初春时温暖的阳光慢慢撒遍整个城市,阴暗的角落也逐渐被照亮。这一切让程科意心中再次充满了希望。
武汉封城的这近一个月的时间,程科意和同为医护保障专车车队的兄弟们见证了许许多多的瞬间,这些发生在疫情“摆渡人”身上的故事不仅是武汉现状的缩影,同样也是这座坚强城市的历史见证。
-1-
近在咫尺,却不敢轻轻地抱一下
42岁的程科意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当过兵,退伍后跑过运输,也去深圳打过工。
平日里,程科意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武汉人。在菜市场,会为一两元钱跟老板讨价还价,看见不公平的事,也会站出来评个理。
大疫当头,他并非没有害怕过,让他勇敢的是他的宝贝女儿。初为人父,他希望今后女儿长大了,会为父亲现在的行为而骄傲。
说起女儿,程科意眼角泛起泪花。
下班回家前,程科意先脱下防护服,换上自己买的防护雨衣。用酒精全身消毒后,再进家门,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
然后,他会喊老婆抱出孩子,隔着六七米远,逗一逗女儿。女儿冲他笑,就是最大的安慰。
近在咫尺,他却不敢轻轻地抱一下。有次,老婆去卫生间,孩子从床上滚下来,程科意想冲过去抱起女儿,最后还是克制住。看着女儿躺在地上哇哇大哭,他的心都碎了。
-2-
能不能送我去医院,我骑了2个小时,实在骑不动了。
“封城”初期,因公共交通停摆,医护人员上下班无车可乘。网约车司机冯小波就多次遇到过。
一次在路口等待红绿灯放行,一个蹬着共享单车的护士,吃力地把自行车停在他车前,气喘吁吁的问他:能不能送我去医院,我骑了2个小时,实在骑不动了。
作为医护保障车队队员。在路上跑了快一个月的冯小波能一眼分辨出是不是医护人员,“年龄都不大,戴着头套,看上去很疲惫,有时带着行李箱。”
在疫情发生前,冯小波也拉过医生护士。他觉得这些身穿白大褂的人,工资高,又体面,比他一个开滴滴的舒服多了。
参加医护保障车队后,他的想法变了。他发现,白衣天使的压力和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
在车上,医护人员告诉他,刚开始穿防护服,不透气,不适应,容易呕吐。有的护士直接咽了回去,有的吐出来,呕吐物顺着流到膝盖。
大年初二早上,冯小波去接一位医护,问她是不是去上早班。这位医护刚下夜班,已经睡下,两个同事倒下了,她要回去顶上。
车上,护士低声啜泣,她想起感染的同事,为他们的病情担忧不已。
冯小波不知道,自己一个大老爷们,泪点怎么突然变低了。他说,这段时间常常落泪。
-3-
外省市的医疗队赶来了!“现在强多了”
“春节那几天,医护上车时,要么疲倦困乏,压力很大,坐到后排就能睡着。要么就是遇到过事,焦灼不安。”于爱民记得,有的医护人员,家里有亲戚感染,自己却无能为力;有的打着电话,哽咽到说不出话;有的焦虑医疗防护品紧缺,声称快撑不下去了。
57岁的于爱民,和马小波一样,是一名医护保障车队队员。他把自己当年轻小伙,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出车。
“别人想进没有选上,我被选上了,能不珍惜吗?”即便到了深夜,只要“滴滴”声响起,他就要随时出发。大灾大难面前,于爱民一直记着那句话:做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样子。
经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局面渐渐开始改变。外省市一支支医疗队赶来,让武汉医护人员的压力减轻。大量医疗物资,或由政府调配,或由民间捐赠,也让他们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最近,于爱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现在强多了”。他感觉医护人员的情绪有所舒缓,上车后会刷抖音笑出声,电话里会分享好消息,也很少再愁眉苦脸。
下车前,这些医生护士还会偷偷把口罩、面包、鸡蛋放在后座,留给司机。
同样让于爱民感到暖心的是,眼下,包括武汉在内,不少城市的网约车里,都装上了一层防护膜,这是网约车平台为前线的车队兄弟们筑起的防护后盾。
-4-
“我就你一个姑娘,你莫去行不行?”
一周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大男人于爱民热泪盈眶!
当时他去东西湖接一位护士,她被抽调到雷神山医院。
父母送她出门,妈妈拉着女儿的手,“我就你一个姑娘,你莫去行不行?”“咱辞职不干了撒?”“哎,你么样这样犟嘞?你妈的话都不听了?”
女儿安慰了妈妈,把行李箱放进后备箱,转身准备上车,妈妈又去把行李箱拿了出来。
女儿抢过行李箱,重新放回去。有点生气:“我的同事都去了,我不去说的过去吗?你让别人么样想我?”
僵持了10多分钟,女儿上了车,妈妈把她拽下车。拉扯中,女儿强行关上车门。
车子开走十几米远,妈妈在后面紧追几步,女儿眼泪直流。同样作为一个父亲,这时,于爱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直打转。
-5-
疫情改变了武汉人,少了套路,多了真诚。
武汉人的生活方式被疫情彻底改变了,在网约车里,这段时间,没有人谈业务或者谈去哪儿旅游或者买了什么。
没有分到医护保障车队,程科意干的也是救急的活。运输防疫物资、帮居民买药买菜、接送居民透析化疗……每天要跑十来单。
18日上午,从街道给小区运来消毒液和蔬菜后,程科意又载着居民龚先生去中南医院,去接回他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在医院楼下等了1个小时,龚先生办完手续,抱着裹满棉被的婴儿上了车,“老婆前几天已出院,孩子是早产儿,留在医院观察了几天。“哪里都找不到车,要不是你们帮忙,我们真是没办法了!”
在程科意服务的武昌区东龙社区里,一位爹爹有哮喘,往常都是别人把氧气瓶送上门。抗疫期间,氧气只供一线,普通市民只能自己去换。
程科意开车带着爹爹的老伴,跑到25公里外的沌口。氧气站很偏,没挂牌子,路上也找不到人打听,他们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
疫情改变了武汉人。程科意的车里,没有人再谈钱,谈业务,也没有人说去哪儿旅游,买了什么。少了套路,多了真诚。
-6-
社区主任都是第一名
为了参加社区保障车队,已回到河南老家的李焕辉,大年初三,又专门赶了回来。
他在家做了三天工作,说不动老婆。后来扯谎,说年前接过发热病人,安全起见,得回武汉隔离。老婆不放心,让他在车里和房里都备着体温表,一天报三次体温。“今天体温多少”“超了,要控制在36.8”……
李焕辉原本跟女儿说好,正月初九,一起给妈妈过生日,正月初十,再陪她过8岁生日。
没有完成对女儿的承诺,他在视频中安慰道,“等疫情过去,爸爸回去好好陪你。”
李焕辉负责在惠誉花园社区服务。他在小区门口看到过,家里有人疑似,居民为了打听床位,一遍遍跑到社区办公室,神情焦虑。后来,随着一批方舱医院建成,有了更多的床位,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居民真是谢天谢地。
其实,社区也不容易。李焕辉加了社区主任的微信,每天步数排行榜,社区主任都是第一名。惠誉花园社区只有17名工作人员,却要服务1.4万居民,办公室从来没坐齐过,连吃饭都在忙着统计数据,每天承受着巨大压力。
有天下午,李焕辉送居民去汉口,在亚心医院遇到一位大爷。老人一大早从蔡甸出发,走到汉口,给有心脏病的老伴拿药。大爷住的地方,有几十公里远。李焕辉也怕传染风险,但又不忍心丢下他不管,还是开车把他送了回去。
心怀锦缎的白衣逆行者,
是黑暗里的温暖与关怀!
尘雾之微亦可补益山海,
荧烛末光亦可增辉日月!
携手的勇气与坚毅,
会永刻于星光之下。
屠苏的春风会到来,
再会曙光般的韶华。
谨以此文
感谢为武汉、为中国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致敬每一位一线白衣天使及家属!
[
本帖最后由 红色书包 于 2020-2-21 15:2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