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颜元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三寡论”:
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应当净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从而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深以为然。
人至中年,曲高和寡。
唯有淡若清风,方能自在安宁,活得超然洒脱。
01
寡而不孤,是一种自由。
几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曾向我倾诉。
他总是感到烦恼焦虑,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该去哪儿,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于是只好呼朋唤友热闹一番,也算是一群孤独患者的狂欢了。
可是久而久之,他却发现:
即使身在人群中,这种孤独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内心,无法褪去。
朋友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书籍《独处的充实》中的一个理论:
如何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自我呢?
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他一个人待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
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诚然,现代社会中的匆忙和喧闹,才恰恰暴露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当我们学会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娱乐来麻痹自己,才真正解除灵魂的枷锁。
记得陈道明在《杨澜访谈录》里说过,自己一上酒桌应酬就感到煎熬。
除了不爱酒以外,更多还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尤其和是那些醉到神志不清的人。
后来,无论什么人约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
即使闲来无事,他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弹弹钢琴,读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很喜欢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我们喜欢独处,但并不孤独。
就像一百多年前,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独居两年多一样。
朋友们认为他一定孤独吧,可梭罗却觉得怡然自得。
梭罗说:
“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而在独处时,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无论你赶赴多少热闹,跻身多少繁华,终将要脱下伪装,学会与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迁就。
真切地感受聆听内在的声音,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
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应当净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从而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深以为然。
人至中年,曲高和寡。
唯有淡若清风,方能自在安宁,活得超然洒脱。
01
寡而不孤,是一种自由。
几年前,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曾向我倾诉。
他总是感到烦恼焦虑,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该去哪儿,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于是只好呼朋唤友热闹一番,也算是一群孤独患者的狂欢了。
可是久而久之,他却发现:
即使身在人群中,这种孤独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内心,无法褪去。
朋友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书籍《独处的充实》中的一个理论:
如何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自我呢?
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他一个人待着时,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
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诚然,现代社会中的匆忙和喧闹,才恰恰暴露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当我们学会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娱乐来麻痹自己,才真正解除灵魂的枷锁。
记得陈道明在《杨澜访谈录》里说过,自己一上酒桌应酬就感到煎熬。
除了不爱酒以外,更多还是因为他真的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尤其和是那些醉到神志不清的人。
后来,无论什么人约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
即使闲来无事,他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弹弹钢琴,读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很喜欢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句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人到中年,和而不群。我们喜欢独处,但并不孤独。
就像一百多年前,哲学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边的小木屋里独居两年多一样。
朋友们认为他一定孤独吧,可梭罗却觉得怡然自得。
梭罗说:
“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而在独处时,我做回了自己。”
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
无论你赶赴多少热闹,跻身多少繁华,终将要脱下伪装,学会与自己相伴。
不迎合,不迁就。
真切地感受聆听内在的声音,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