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新版>>

思迪论坛 >  本田往事—本田是怎么来的

来自 爱卡Android版 发表于 2019-11-11 19:53    IP属地:未知

查看 151.9W | 回复 0
本田往事—本田是怎么来的
现今说起日本车,
一般都是丰田,本田,
早先广州和标致合资被坑,
本田接力和广汽合资,
是日系车里最早进入中国的,
雅阁在中国也担当过"官车"的角色,
深得大众喜欢,
中国人民,接触本田是早于丰田的。
看似是日系俩兄弟,
但实际上,
本田造车的历史,
远远短于丰田,
比蔚来和吉利差的时间都多,
汽车行业前期投入极大,而且高度依靠规模效应,
美国佬玩了一百多年,
主机厂基本就剩了三,
蔚来这波借的是新能源的东风,
不然中国今天的情况,
很难再崛起新的汽车品牌,
本田靠的,
是发动机。
姜文在邪不压正里说,
为了这碟醋包的饺子,
是的,本田是为了玩发动机,
才造的汽车。
书归正文
本田的创始人叫本田宗一郎,
是个十足的屌丝,
逆袭的过程,起点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这位大哥小时候书读的不好,
老爹是个铁匠,没啥家底,
辍学后就跑到外边给修理厂当学徒,
学徒大家都知道,
说是去学手艺,
其实前几年都是扫地做饭当佣人,
干几年之后,主人家觉得靠谱,
再说慢慢接触点业务,
本田宗一郎当然也不例外,
给修理厂主人带娃做饭,
干了半年车都没摸过,
起点爽文大家都知道,
男主角是自带金手指的,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7.9级,1万多人丧生,
修理厂虽然没事儿,
但里边工作人员很多都回家救灾去了,
就这么着,
小哥顺利上位,
开始狂点修车技能点,
干几年后,技能点满,
回家自己开起了修理厂。
手艺过硬,
很快有了钱,
小哥活干的好,消费观也不含糊,
如果赚钱不是为了花,那将毫无意义。
小哥常年跟艺伎厮混。
跟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似得。
如果只是这样,
小哥也许会潇洒的过完一生,
但秒天秒地秒空气的思域就不可能诞生了。
有一天,
小哥突然发现腰疼的不行,
是的,金手指又来了,腰不行了。
修车的活是干不了了,
只能转行去搞生产,
打算生产的,就是发动机里的活塞环。
活塞环是装在发动机活塞上的,
跟活塞一起高速运动,
是典型的那种,看着不起眼,但实际技术含量贼高的东西,
最开始是给丰田供货,
是的,本田早先是丰田的供应商。
50个样品送过去,
47个不合格。
老哥(这会儿已经三十多了)又去学校,又去工厂,
公关了半天,
终于搞定了活塞环,
开心的给丰田供货。
当然如果只是这样下去,
思域还是没可能诞生了,
金手指又来了,
之前丰田篇说过,
丰田在二战时给陆军造卡车,
趁着这个阶段吞了不少企业,
本田的活塞环厂,
在军部势利的介入下,
被丰田强制入股40%,
还派了个代表,
成天到企业里瞎bb,
就是那种外行强装内行,乱指挥那种,
老哥一看,这还搞毛,自己股份一卖,
退出了。
这期间,
还有个事儿,
雅马哈大家都知道,
也是个吊的一笔的企业,
在那个阶段,叫日本乐器,
在做加工螺旋桨的活,
原先是手工搞,
一个月才能搞出一两个,
后来委托本田宗一郎开发了个机器,
效率极大提升,
半小时能搞俩。
是的,老哥也是个野生发明家。
之后战争结束,
老哥看到媳妇骑自行车买菜很辛苦,
便搞了个发动机装在自行车上,
媳妇反馈不错,
老哥便开始批量搞,
起先发动机用的是战争剩下来的通讯器上拆下来的,
后来存货没了,
老哥开始自己动手开发,
至此,发动机狂魔正式上线,
随着发动机的不断升级,
老哥发现自行车那小架子根本匹配不了,
于是开始自己造摩托车。
说到本田的摩托车,
就不能不提曼岛tt,
这个神一样的比赛,
曼岛是位于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的小岛,
赛道就是岛外围的公路,
一圈60公里,200多个弯还没护栏,
比赛全程跑六圈,
平均时速200,
最高时速355,
翻车基本就是挂,
开赛至今死了250多个,
比赛赢了还一毛钱奖金没有,
参加这比赛的,
真的只能说是信仰了。
本田摩托车搞出来,
后来想进军欧美市场,
但那个年代,
日本货基本就是lowb的代表,
丰田1957年首代皇冠进军美国,
被喷成了渣,
小毛病一大堆。
其实不光日本,
现在被吹上天的德国,
早年也都是这路子,
克虏伯的工程师组队去英国偷师,
回家仿造,
刚开始产品烂的不行,
后来不断升级,
成了工业强国的代表。
区别就是,
德国走这条路是在19世纪末,
日本走是在二战后,
种花家是在改开后。
现如今中国产品,
不少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还有一堆人,
基本没什么生活经验,还在用之前的印象,
张嘴闭嘴就你国产品就是辣鸡,
真是没法说。
本田摩托1955开始备战曼岛tt,
但那年头,曼岛tt还是欧美车的天下,
尤其是意大利,
一堆高性能高逼格的车,
老哥后来搞了一辆意大利的mondial回来,
研究了好几年,
发动机接连升级了好几个版本,
1960年开始正式参赛,
到1961就开始了屠榜模式,
欧美车企都服了,
本田摩托世界范围内畅销,
走上了一哥的位置。
当年老哥搞回去研究的mondial,
后来黄掉了,
2000年左右获得资本注资,
重新开始生产,
用的是本田的发动机,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大概就是这样。
再插一嘴中国这面,
改革开放后,
本田摩托车业务作为先导,和国家体育局签订摩托车运动的协议。
1981年,和重庆嘉陵机械厂签技术引进合同。
嘉陵摩托大家肯定都很熟了。
1983年和上海易初签订协议。
1988年和广州摩托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就是后来的五羊-本田。
虽然本田的摩托车业务在中国并没有太抢眼的表现,
但为之后和广汽合资搞轿车,做下了铺垫。
到了六十年代,
日本汽车行业发生了大事,
就是之前丰田篇里说的,
贸易壁垒放开了,
当时日本政府鼓励汽车行业重组兼并,
做大做强来对抗马上就要涌入的外资,
同时打算抑制新的本土企业生产轿车。
眼熟吧。
是的,改开后的套路,
很多都能从日本找到影子。
虽然后来抑制新企业的想法没落地,
老哥开始加速汽车研发。
其实早在1958年,
本田内部就开始汽车研发,
摩托车发动机向上升级,
装到车上。
路径依赖嘛,
老哥在摩托车比赛尝到了甜头,
汽车业务一开始,
就瞄上了F1。
刚开始也是不行,
其实这也不用说,
用搞摩托车的经验去搞汽车,
那是差了很多的,
第一次比赛直接翻了车。
不过很快,
本田开始在F1展露头角。
到了80年代,
本田带T发动机横扫F1,
Bug一样的存在,
倒逼F1禁用了这款发动机。
有那么一段时间,
本田研发中心里一半多的工程师都去搞赛车,
正常产品的开发都受了影响,
后来赛车部门独立出去,才回归正常。
不过赛车只是一方面,
真正让本田大幅打开市场的,
是雾霾。
现今说起雾霾,
大家都说帝都的醇,
欧美国家还鼓动一些小清新让中国限制碳排放。
当然早有丁仲礼院士给他们怼了回去。
其实这雾霾,
美国佬1935年就吸上了,
1943年,洛杉矶的市民早上起来,
发现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气体,
还辣眼睛,
最开始还以为是小日本投的毒气弹,
后来政府辟谣,
不是毒气弹,是我们自己的霾,放心吸。
1955年发生了写入课本的光化学烟雾,
到了70年代,
美国佬通过了一条法律,
让汽车有害气体排放直接降90%。
美国的车企全炸了,
表示这根本搞不定,
拒不执行,
当时法律虽然有了,
但美国没一个州去执行。
就这么僵持着。
日本一个才正式卖了三年车的企业说他们搞定了,
发动机装在美国车上来实验室一测,
还真是,
是的,就是本田的ccvc,
什么原理就不说了,
一堆欧美企业开始来本田取经。
之后搭载ccvc的思域正式上线,
加上石油危机的东风,
本田车开始大卖。
到了搞ccvc那个阶段,
老哥基本已经退了下来,
本田的boss,基本都是研发口上去的,
也算是特色了。
后来本田和广汽其实还有挺多有意思的事儿,
之前4s那篇有说过。
剩下就聊点别的。
现在网上有句话,
昭和男儿吹喇叭,平成废宅献菊花。
吹喇叭那位叫木口小平,
是日本和大清在朝鲜打仗,
吹着喇叭被打死了,
死后因为身体僵硬,还维持着吹喇叭的造型。
在日本,为了让老百姓认同侵略,
把他美化成了英雄形象。
写进了课本,
眼熟吧。
当然,不是为了说这个。
精神阉割
关于昭和男儿,
有个小事儿,
本田宗一郎当年摩托车搞得有点起色之后,
打算去美国采购点先进设备,
结果这位大兄弟,
到了美国第一件事,
是跟导游说,
给我找个金发美女睡一次。
那个阶段很多人像本田宗一郎这样,
起于草莽,
敢打敢拼,
日本迅速崛起。
跟中国的那批民营企业家很像,
现在最火的任老板就不说了,
娃哈哈的宗,海尔的张..
现今40年过了,
平成废宅们,
估计也快要登台了吧..
更多精彩内容,vx搜索:车圈往事

[每日热点]:【酷车实拍】家里又添新车了 提哪吒L...

回复本楼 | 评分 | 举报